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芮世宝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06-1407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5.64%(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6.96%(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8%(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起搏后晕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藏式心脏起搏治疗心动过缓性晕厥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有些患者在接受了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仍有晕厥发生,现对其晕厥原因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89年7月~1999年12月我们对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102例进行临床随访,经询问病史、查体,不同体位的血压测量,心电图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对出现晕厥的10例患者分别进行起搏器功能探查,头颅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右心导管测压,倾斜试验,电生理检查等。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34~79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非生理性起搏(VVI)4例,生理性起搏(AAI,DDD)6例。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双腔起搏(DDD)起搏后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DDD起搏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30例),胺碘酮组治疗方案:DDD起搏后,给予胺碘酮0.2 g,口服1次/d;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厄贝沙坦75~150 mg/d,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与胺碘酮组比较,厄贝沙坦+胺碘酮组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组。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理性起搏治疗对心房颤动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风 《临床医学》2003,23(7):55-56
目的 :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 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其中 ,生理性起搏者 5 6例 ,非生理性起搏者 3 5例 ,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 (P <0 0 1) ,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 (P <0 0 1) ,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 (P <0 0 5 ) ;非生理性起搏 (VVI)者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LAD明显增大 (P <0 0 1) ,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5 ) ,VVI起搏者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VVI54例,DDD70例,AAI12例,分别随访了2~7.5年,观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DD,AAI与VVI起搏相比,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治疗应选择DDD和AAI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6.
Tei指数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的左室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Tei指敷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的变化情况,了解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的左室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因心悸、晕厥在我院,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于右室流出道置入DDD(R)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2例,于起搏术前及术后2、6个月分别检测各人左室Tei指数,比较3次检测所得的数据.结果:左室Tei指数在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及术后2、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呈下降趋势.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能改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血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6例患者拟行人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分为单腔起搏(VVI,n=42例)和房室双腔或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n=54例],术前及术后1、6个月按照NYHA法进行心功能分级及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Holter检查。Triage快速测定BNP水平,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VVI组血BNP水平明显升高,高于DDD(R)组(P〈0.01),而DDD(R)组则下降;相关分析显示DDD(R)和VVI两组BNP水平与NYHA分级变化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59,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0.68,均P〈0.05);术后VVI组房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D(R)组,BNP水平与房颠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DDD(R)组和VVI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0.70,均P〈0.05。结论与生理性起搏[DDD(R)]相比,非生理性心脏起搏(VVI)可引起BNP明显升高,而且BNP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心脏起搏后预测房颠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敏感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长期生理性起博对慢-快综合征患者阵发性房颤转归的影响。方法:36例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复查常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时间13-97个月,观察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经长期随访,生理性起博治疗者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AAI组转复率为75%;DDD起搏治疗组转 复率为8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的房颤有良好的长期治疗作用,应是慢-快综合征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作者曾报道22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接受单腔心房起搏(110例)或单腔心室起搏(115例),经过平均约3.3年追踪随访后发现心房起搏组并发房颤和血栓栓塞显著少于心室起搏组,但两组之病死率及心衰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作者为进一步观察疗效把随访期延长至8年。方法:随访每1例患者,分别于第3月、第12月,然后每年1次例行体检,作心电图及起搏器功能检测。资料收集日期为1996年12月31日。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心房起搏组有39例、心室起搏组有57例死亡(P=0.045)。其中死于心血管意外分别为19例和39例(P=0.0065)。房颤和慢性房颤累积发生率在心房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中,生理性起搏者56例,非生理性起搏者35例,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P〈0.01),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P〈0.01),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P〈0.05);VVI起搏者LVEF明显降低(P〈0.05),且LAD明显增大(P〈0.01),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起搏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VVI起搏后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42例植入VVI型起搏器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后.分成2组;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共21例;B组为在植入VVI起搏器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共21例。术后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1、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A组19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8例(42.1%)发生慢性房颤;B组20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3例(15.0%)发生慢性房颤。结论:胺碘酮对植入VVI型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AI与DDD起搏模式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右心功能。方法 3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双腔起搏器患者,先用程控仪将起搏器程控为DDD模式,最后程控为AAI模式。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2种起搏模式下的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DDD起搏模式下的RVPEP、RVPEP/RVET、Sm、Tei指数明显高于AAI起搏模式(P〈0.05),E/Em低于AAI起搏模式(P〈0.05)。结论 AAI起搏模式右心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具有自动搜索心房滞后功能的起搏器对房性心律失常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43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带自动搜索的心房滞后,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DDD模式下打开带自动搜索的心房滞后,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动态心电图(DCG)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DCG24 h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阵数增加(P<0.05);房早、房速和房颤的发作例数增加(P<0.05).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与未打开该模式比较: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0.54(0.41,0.71)vs.0.82(0.65,0.93),P<0.05];DCG24h房早次数和房速、房颤阵数明显减少(P<0.05).房早、房速和房颤的发作例数减少(P<0.05).结论 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可以明显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方法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选择30例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将起搏方式由DDD随机程控为VVI,AAI模式,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每次测量间隔5min以上。结果VVI起搏时左室收缩功能最差,与AAI和DDD起搏相比,VVI起搏时收缩功能标:SV,CO,EF均明显降低,而ESV明显增大。与DDD起搏相比,AAI起搏时SV,CO,LVEF均明显增大。结论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室收缩功能均有重要影响;病窦综合征患者,加强心室起搏管理,在提供双腔支持的安全前提下,以AAI(R)模式作为基本治疗模式,减少右心室起搏,对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用经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5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患者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患者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提供较多的心率和心律变化资料,适用于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能明显提高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DDD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DD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理性双腔起搏器,它既可以恢复心脏正常电激动顺序及房室收缩顺序,又可根据需要变换多种工作方式,以达到最佳起搏效果。我科自1994年9月份以来为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置了DDD起搏器,我们对吕例患者从术前准备,术中,术后护理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经临床医生及电生理检查确诊为病窦综合征,需采取起搏治疗的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最大的67岁,年龄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55.5岁。心电图提示均有窦缓,窦性停搏,其中1例最长间歇为2.92s;食道调搏提示均有窦房结功能低下;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  相似文献   

17.
心房按需起搏(AAI)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一种合理、安全、简单、经济且效果好的生理性起搏方式。与常用的心室起搏(VVI)相比,AAI起搏具有以下优点:①保持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不降低心输出量;②可避免VVI起搏时因室—  相似文献   

18.
例1,女,58 岁,因心率慢5 年伴反复黑矇3 个月于2010 年4 月18 日入院.合并高血压病5 年.住院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24 h 平均心率40 次/min, >2.0 s 停搏35 次,最长的R-R 间期4.8 s.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型.具有安置心脏起搏器指征,拟安置双腔DDD 起搏器.首先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未成功,改为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放置导丝后发现静脉走行异常,继之进行了右锁骨下静脉造影(图1A,B),结果显示患者左锁骨下静脉和右上腔静脉均缺如,左上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反复放置心室电极未成功,考虑到患者房室结功能良好(术中检查文氏点140 次/min),改为安置AAI 起搏器.为了减少脱位风险,采取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将电极固定在右心房中上部近右心耳附近(图1C,D),心房电极起搏阈值<0.6 V,阻抗665 Ω.随访4 个月AAI 起搏器感知起搏良好,无胸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不同起搏方式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杉  陈启旸  陈欣  韩曙光  夏旻 《临床荟萃》2004,19(7):369-371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并对生理性及非生理性两种起搏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为 4 7例年龄≥ 75岁的高龄患者安置VVI型起搏器 2 5例 ,VDD型起搏器 3例 ,DDD型起搏器 19例。术后随访平均 3个月至 2年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起搏器功能情况及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全组病例自觉症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起搏功能良好 ,患者平均心室率由术前的 (4 4± 11)次 /min提高到 (6 9± 16 )次 /min。生理性起搏组EF由 (5 1.7± 16 .8) %提高到 (6 2 .1± 15 .2 ) % (P <0 .0 1) ,1例发生房颤 ;非生理起搏组EF由 (4 8.5± 14 .8) %提高到 (6 0 .1± 16 .9) % (P <0 .0 1) ,2例发生房颤 ,3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结论 两种起搏方式均可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室率 ,改善心功能 ,但生理性起搏可减少起搏器综合征及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心脏临时起搏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学。方法: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63~81岁,平均69.2岁。术前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缺血性ST—T改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1例。均于术前经右侧股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放入临时起搏电极于右室心尖部。起搏频率一般设定为60次/min。起搏电压3~5V,脉宽0.5ms,以VVI方式起搏。结果:14例病人在完全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22例病人在部分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使用电刀时将电搏模式改变V00方式,无起搏脱漏现象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合并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间歇性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保护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