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枝麻黄各半汤及桂枝二麻黄一汤均为《伤寒论》方.两方因原书论述较简,故用之甚少,兹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见解如下: 《伤寒沦》第23条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  相似文献   

2.
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病症,临证所见错综复杂,六经病变中皆可出现发热,但因其病性、病位、病机不同而使得临床表现各异:如太阳病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其热型可见翕翕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其热型可见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少阳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太阴病手足自温而身不热,热型可见手足烦热;少阴病身反不恶寒,热型可见手足尽热;厥阴病厥热进退,厥热胜负,热型可见微热、外寒里热。因此仅从发热一症无法探寻疾病本质,本文旨在从六经病变角度探析发热之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具有指导临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4.
治热九法     
火证和热证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热多外感,火常内生,本文将热(火)证据其发病病机分为实热、虚热,集合了历代医家治热(火)证之法,详述热者寒之、导邪外出、火郁发之、祛邪清热以治疗实热证;滋阴制阳、补脾益气、养血除热、引火归元以治疗虚热证;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  相似文献   

5.
张瑞 《中医研究》2001,14(3):5-5
《伤寒论》一书 ,成书后即遭散佚 ,历经叔和编次 ,林亿校正 ,辗转传抄 ,翻印刻录 ,故错简谬讹 ,在所难免 ,读之多生疑问 ,下面提出质疑四则 ,以供同道参考。1 “发汗病不解”之疑《伤寒论》68条云 :“发汗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太阳病 ,发汗为正治之法 ,邪随汗去 ,当无恶寒 ;若邪仍在而病不解 ,则当恶寒 ,何为“反恶寒” ?故疑“发汗病不解”中之“不”为衍文。再观所出治疗方药 ,亦支持此质疑。“芍药甘草附子汤”为扶阳补阴之剂 ,并无解表之品 ,可见此条并非为解表而设 ,而是针对发汗后 ,邪气虽去而腠里空虚…  相似文献   

6.
和法,也称和解法,为医门八法之一,其涵义古与今不尽相同。后世多称仲景的小柴胡汤为和法的代表方,其实,仲景所称的“和”或“和解”的方治,并非专指小柴胡汤一方。一、仲景所说“和法”的涵义《伤寒论》第386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这是论中条文明确指为“和”或“和解”的唯一方治。此外在第70条:“发汗后,怒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第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溅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对发热的热势、部位、时间、程度、原因、相兼脉证有详细记载,具体记载有发热、往来寒热、壮热、潮热、手足自温、心中疼热、身灼热、发热脉沉、厥热等,六经证候皆有发热的症状,各有其特征。太阳病以发热恶寒为其特征;阳明病以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或潮热、腹满、便秘为其特征;少阳病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太阴病以手足自温为特征;少阴病以反发热、脉沉为特征;厥阴病以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为其特征。一般来说发热总是正能胜邪,机体抗邪的一种表现,即发热说明机体正不虚,或虚而不甚,即便发病急,病情重,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仍较好。在临床上除了单纯发热之外,发热又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辨别,需要探索疾病的本质,如"真寒假热",此时虽有热象,但为阴寒之邪凝滞于内,虚阳浮越于外,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因此,又需要更好的辨别寒热真假。  相似文献   

8.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9.
方剑锋  黄海 《陕西中医》2004,25(11):1055-1056
研读《伤寒论》我们会发现 ,在阳明病篇里有许多论述涉及到脑部精神异常的证 ,而且主要都通过清下二法来治疗 ,如第 2 1 2条言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 ,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 ,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 ,涩者死。微者 ,但发热谵语者 ,大承气汤主之……”,又如第 2 1 9条 :“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 ,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诸如此类的条文还有很多 ,涉及到精神异常的表现有 :神昏、谵…  相似文献   

10.
刘渡舟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伤寒论》中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者”的伤寒误治而致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之证。刘渡舟老师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每每奏效。刘老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大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而兼阳明胃家热实的证候对比,恰有寒热虚实对照鉴别的意义。少阳不但为表里之枢,也为阳明之枢,故临近太阴。当少阳病内及太阴之时,则可见脘腹胀满,便溏不调,脉缓无力等证。如临床上某些  相似文献   

11.
桂枝麻黄各半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俊生  谷林 《新中医》2006,38(1):72-73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原文23条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该方为太阳病日久不愈形成表郁轻证而设,辨证要点当以“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等症。然而,医者临诊时,见到如此典型症状却少之又少,给应用本方带来困难。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治疗疑难杂病,取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4.望小便 (1)色:①清者多虚多寒;②者多实多热;③浊者多湿。(2)量:①少者多实或为津亏;②多者多虚多寒。(3)尿血:①实热多伴尿痛;③虚热一般不痛。七、望小儿指纹 (一)指纹“三关”:风关、气关、命关。(二)望指纹内容:观察指纹的色泽、长短、浮沉。(三)望指纹意义: 1.正常指纹:色红黄,隐风关以内。 2.病理指纹: (1)察色泽,辨病寒热虚实:①色鲜红,为风寒袭表;②色深红,为热盛;③色青紫,为热极;④色青,为惊风、病证;⑤色淡,多虚;⑥色暗,多实证。 (2)审三关,测病势轻重:指纹越长,病势愈重(3)辨浮沉,分病位之表里:①指纹显见,病成在表;②指纹隐陷,病深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反馈信息辨证法,大致包括与衣、食、饮、药和按(切)诊等几个方面。兹分别讨论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衣之反馈以辨寒热真假和阴阳盛衰《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以表现于外的寒热不同的证情,辨病发于阴或发于阳的内在本质,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是当其处于寒热真假难辨,阴阳疑似之际,《伤寒论》则是以衣衾试之,通过观察、分析患者对衣衾的反应以去伪识真。如病人虽周身大热,但反喜加衣被以御寒,则说明“大热”  相似文献   

14.
(一)主证阳明病乃病邪向里发展,主要分经证和腑证.但原文182条所说的阳明外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是二者的共同证状,其中有同中不同之点分述如下:经证——身热(大热)恶热,不恶寒,汗自出(通身大汗)大烦大渴,小便赤涩,舌苔黄燥,脉象浮洪,属无形之热实证候.府证——身热(潮热或微热)恶热,不恶寒,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八九日,邪气虽微而表不解证治,但主要强调太阳病邪微表郁的三种转归及其辨治.  相似文献   

16.
<正>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仲景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大枣、杏仁组成,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张志聪对《伤寒论》的注解中说到:"夫诸阳之会在面,面色反有热色  相似文献   

17.
一、名词述语解释(从略) 1.纵:(见1 11条)2.横:(见112条)3.消息:(见386条)4.谷道:(见235条)5.减不足言:(见257条) 二、城空(从略) 三、问答题: 1.《伤寒论》中,下法中的种类,及其临床运用,请畅发其义。 答:下为八法之一,在《伤寒论》中,以功用言,分述如下:①攻泻燥实 (热):此法主要用于阳明燥热成实(胃家实)之证,其证总少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谱语,身(手足)潞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等为凭。既言攻泻燥实,则不离硝黄,而攻下欲藉推荡之力,故气药必用,积朴是也。四味之中,重用积朴,即大承气汤,主证如上。燥结之证多有津伤,而津伤缘于燥热,故急泻…  相似文献   

18.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由芍药、炙甘草、炮附子组成,功在复阳益阴,主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之证,症见脚挛急,恶寒,脉微细者。笔者临床善用经方,常以此方加味治疗各种顽固性痛证,疗效颇佳,兹举验案2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七、辨类似六经病中,辨相类疑似之证,篇幅最繁。如前所举“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条)是病有恶寒,而以证候之发热与否而辨阴阳也。“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56条)是同具头痛发热不大便之证,而以小便清否有  相似文献   

20.
(四)腹痛实症①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②病腹满有虫,其脈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脈当沈,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③肠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脈数,此为肠内有脓,薏苡附子败散主之。④肠者,少腹痞肿,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脈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脈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