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CP与ERCP对胆胰系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与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5例疑有胆胰系疾病的患 ,MRCP后4小时内行ERCP,其中2例患者因ERCP未成功而改行PTC,非屏气MRCP,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处理,获得胆胰系结构图像。ERCP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最后将MRCP影像与ERCP影像进行比较。结果MRCP与ERCP诊断总符合率为77.89%(74/95),对恶性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78.8%(29/37),对结石的诊断符合率为82.14%(23/28)。MRCP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32.14%,准确性为71.11%,阳性预测值为75.95%,阴性预测值为32.14%,阳性拟然比为1.18,阴性拟然比为0.62。结论:MRCP为无创性检查,漏诊率虽然低,但误诊率却相对较高。目前在胆胰系疾病的诊断中,MRCP尚不能取代ERCP。再者,ERCP在胆胰系疾病治疗上的作用也是MRCP无法比拟的,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ERCP将有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老年人胆总管疾病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我院消化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40例老年人胆总管疾病患者行治疗性ERCP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完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38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12例,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4例,置胆道金属支架1例。手术平均时间1.03 h,住院平均时间11.1 d;胆总管结石34例中33例(97.0%)成功施行镜下取石。结论:治疗性ERCP术对老年人胆总管疾病有较好的诊疗价值,是安全可行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RCP对不明原因的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体外超声检查发现有胆总管扩张、但病因诊断有困难的患者,其中临床上伴有黄疸33例,不伴有黄疸17例,进一步行CT、ERCP检查,对胆总管扩张的病因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伴黄疸的胆管扩张的病因主要为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段癌、壶腹部癌、胰腺癌、肝内胆管乳头状瘤、胆总管隔膜症、Mirrizi综合征等。不伴有黄疸的胆管扩张的病因主要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下段炎、慢性胰腺炎、胆总管下段腺瘤等。结论ERCP可清晰地观察乳头周围及整个胆管树形态,对不明原因的胆总管扩张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ERCP在检查治疗胆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手术造成的胆道损伤,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多数的胆漏患者和部分胆管狭窄患者可通过内镜治疗痊愈,避免了再次手术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行早期ERCP治疗的54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开腹治疗的30例ABP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未发现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血清淀粉酶/胆红素/白细胞计数/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开腹组。结论 ERCP治疗ABP创伤小,疗效确切,患者恢复快,可作为治疗ABP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ERCP对梗阻性胆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56例诊断与治疗性ERCP临床资料。结果56例ERCP中,胆总管结石者42例,胆总管良性狭窄2例,胆管肿瘤7例,胆总管囊肿1例,十二指肠乳头炎1例,壶腹癌2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漏1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取石(EST)45例,放置内引流管6例。结论通过ERCP方法可清晰地观察胆总管形态,对胆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梗阻性胆管疾病病因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内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08年8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患者6 221例.其中,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接受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网篮取石术(ESR)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等治疗,与同时期行同样治疗的400例无壶腹周围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相比较.结果 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经内镜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取净率为97.43%(379/389),内镜治疗后无急性重症胰腺炎,无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取石和碎石器机械碎石术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是一种具有微创、取石成功率高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1 引言胰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国2008年有38000人诊断为胰腺癌,并位居癌症死亡率第四位[1] .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其发展过程的干预作用甚少,将近100%的胰腺癌患者癌肿继续发展至转移而死亡.尽管手术及化放疗技术的不断进展,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不到6个月,且其五年生存率在3%-5%之间徘徊.胰腺癌预后极差,可能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①胰腺癌有早期转移和复发特性;②各种现有的检查对胰腺癌早期诊断较困难;③目前的治疗方式对胰腺癌效果甚微.其中第一点是我们不能改变的,而后两点提示我们在胰腺癌诊断治疗过程中应运用更多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治疗性ERCP相关并发症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性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自1995年开展ERCP术以来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性ERCP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种类及处理.结果 431例治疗性ERCP,共发生并发症49例(11.4%),其中并发急性胰腺炎25例(5.8%),上消化道出血15例(3.5%),胆道感染6例(1.4%),取石时结石嵌顿3例(0.7%),所有病例经内科保守、内镜或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治疗性ERCP并发症中以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最高,与插管困难、胰管反复显影、注射造影剂压力大速度快及量过多有关;出血次之,与操作技术、有无黄疸及年龄有关,出现并发症后只要处理得当均能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RCP技术应用在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建议。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法将90例患者分组,50例患者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分为观察组;40例患者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次取石成功的有32例,2次取石成功的有14例,4例取石失败的患者行PTCD手术。对照组40例患者行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为(8.91±2.55)d,平均住院时间为(10.34±3.53)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为(13.91±4.15)d,平均住院时间为(15.34±4.5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2例胆管炎、2例胆道出血和1例胆瘘,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出现4例胆管炎,4例胆道出血,2例胆瘘和1例胆管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技术能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更加适宜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双对比造影 (ERCPDC)对胆管病变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6 3例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和ERCPDC影像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ERCP、ERCPDC都能显示病变的形态、位置及胆管的扩张程度。胆管梗阻性病变ERCP、ERCPDC的显示率 (u显)和诊断准确率 (u准)无显著差异 (u显 =1.0 4 ,P >0 .0 1;u准 =1.5 2 ,P >0 .10 ) ,非梗阻性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ERCPDC明显高于ERCP(u显 =5 .35 ,P <0 .0 5 ;u准 =3.2 3,P <0 .0 5 )。结论 ERCPDC能提高胆管非梗阻性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 ,对胆管病变的准确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90-119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进行ERCP检查基础上,同时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测定,选取明确诊断胰胆管疾病患者400例,并将其分为良性病变组(200例)和恶性病变组(20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血清癌胚抗原(CEA)、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两种肿瘤标志物的差异,同时也比较B超、MRCP、ERCP以及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四种诊断方法对可疑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CEA在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但恶性组患者的血清CA19-9平均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另外,B超、MRCP、ERCP以及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四种诊断方法对可疑胰胆管疾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良性:5.0%;恶性:11.0%)、38.0%(良性:30.0%;恶性:46.0%)、42.0%(良性:39.0%;恶性:50.0%)和76.0%(良性:75.0%;恶性:77.0%)。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结论: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可疑胰胆管疾病具有更准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新兴的将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开展,目前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1-2]。1996年,鱼敏[3]第一次将这种管理模式引入我国。它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5.
ERCP诊治胆胰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及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术前禁食6h,在全麻或镇静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性镜下治疗。结果:诊断性ERCP逐渐转向治疗性ERCP,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范围扩大。结论:治疗性ERCP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72例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对比较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四种检查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RCP、MRCP、CT、超声,其中超声的诊断率最低,与其他3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的正确率优于MRCP,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患者均行胆管细胞刷片活检,结果显示:胆管细胞刷片活检对于良、恶性胆关系狭窄的鉴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0.05)。结论 ERCP技术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等特点成为梗阻性黄疸微创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留置鼻胆管及引流时间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的患者376例,根据是否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及引流时间分组,术后未留置鼻胆管201例(非ENBD组),常规留置鼻胆管175例,其中鼻胆管引流1~3 d者81例(ENBD 1组),引流时间在4~7 d者94例(ENBD 2组),随访1 a,比较3组术后1周内血清学指标变化,统计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非ENBD组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胆管炎的发生率高于ENBD 1组和ENB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 1组和ENBD 2组两组间淀粉酶血症、胰腺炎、胆管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术前3组患者WBC、CRP、TBIL、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CP术后1、4、7 d,非ENBD组WBC、CRP、TBIL、ALT水平高于ENBD 1组及ENB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4 d,ENBD 1组WBC、CRP、TBIL、ALT水平与ENBD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ENBD 1组WBC、CRP、TBIL、ALT水平高于ENB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非ENBD组患者的反复胆系感染、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发生率高于ENBD 1组及ENB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NBD 1组患者的反复胆系感染、胆总管再发结石的发生率高于ENB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RCP术后留置鼻胆管可有效降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能促进血清学指标的恢复,建议鼻胆管留置时间为4~7 d。 相似文献
19.
ERCP在胰胆疾病中的检查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首次应用于临床是在1968年,从那开始后,经过广大内镜工作者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ERCP的成功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84.0%提高到90年代的96.1%,已逐步成为胰胆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内镜及其附属器械的迅速发展,治疗性ERCP于80年代初在我国也得到开展及应用,并逐步成为某些胰胆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使原来需要外科手术的某些胰胆疾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从而开创了我国胰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格局。我院从2003年开始引进此技术后至2006年共做此检查13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