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原有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为动态检测移植术后胆汁中各项指标提供可能.方法 根据Kamada和王振杰报道的术式加以多项技术改进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胆总管内置硬膜外导管外接合适口径的软管,高位空肠造瘘并置入软管,两软管引至右侧腹壁皮下对口相接.结果 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98次,24h动物存活率达94.1%,1周动物存活为88.2%.结论 此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可大大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生存时间,是一种长期、动态收集胆汁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胆管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动脉狭窄(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肝动脉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22例OLT后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HAS的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22例OLT术后HAS患者,3例于术后近期行再次肝移植术,1例死于严重感染.其余18例HAS患者中,GGT和ALP升高发生率为100%,胆管狭窄(BS)的发生率为61.1%(11/18),胆漏的发生率为5.6%(1/18).12例患者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后,6(50%)例发生BS,经胆道介入治疗后,0例治愈,6(100%)例好转;2例患者未行肝动脉介入治疗,1例发生BS,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患者在出现BS后诊断HAS,均接受肝动脉和胆道介入治疗,0例治愈,3(3/4)例好转,1(1/4)例无效.结论 OLT后合并HAS患者的胆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动脉介入治疗对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原位肝移植重建肝动脉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2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肝移植重建肝动脉组(55对)和未重建肝动脉组(55对).重建肝动脉组和未重建肝动脉组分别于肝脏复流后0.5、3、6、12、24、36、48 h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观察术后胆道并发症.结果 两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均有加重,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模糊或消失、微绒毛减少等超微结构改变,至24 h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术后两组线粒体平均面积和周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线粒体数密度随时问延长而减少.在24 h,两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显著,之后均开始缓解.在24、36、48 h,两组线粒体平均面积、平均周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6,-7.780,-4.730,-4.610,-2.599,-5.370,P<0.05);在36、48 h,两组线粒体平均数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4.000,P<0.05).重建肝动脉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重建肝动脉组(x2=4.286,P<0.05).结论 大鼠肝移植重建肝动脉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术后恢复和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脏移植180例,即肝上下腔静脉(SVC)采用连续缝合法吻合,门静脉(PV)以及肝下下腔静脉(IVC)采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模型稳定后,供肝冷缺血时间为(50.1±12.0)min,无肝期为(16.0±3.1)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4.4±10.6)min,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主要表现为肝脓肿、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泥形成等。结论胆管内支架管的选择以及手术技巧是影响大鼠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肝移植胆汁细胞学及免疫学等指标变化提供实验手段。方法 根据Kamada和孙君泓报道的术式加以多项技术改进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胆道外引流管采用的是硬膜外导管。结果 52次定型手术中成功44次,成功率为84.6%。44只手术成功大鼠中,下一步实验处死前死亡4只,其余40只均存活至下一步实验。结论 该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建立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6年9月完成的160例肝移植资料,其中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术150例。术后超声、CT、MRI、胆道造影和血清学检查了解移植肝形态、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98例随访2~48个月。结果发生胆道并发症24例(18%),其中因肝动脉狭窄或栓塞引起的胆漏、胆道狭窄和肝内局限性坏死7例(5例经溶栓及内支架介入治疗后恢复、2例因肝功能衰竭并感染死亡);胆道狭窄8例(6例经再次手术和ERCP及PTCD胆道内、外支撑等介入治疗恢复、2例胆管消融并发胆管炎死亡);胆漏7例(6例经再次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保守治愈);胆道铸型2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供肝的质量和完整的动脉采集及胆道黏膜的保护,精细的动脉和胆管吻合是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关键。肝动脉溶栓、ERCP及PTCD胆道内支撑等是治疗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37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I临床资料。结果本中心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30/417)。介入治疗的近期治愈率为54.1%(20/37),近期治愈患者中需反复治疗的比率是40%(8/2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4%(2/37),总病死率为16.2%(6/37)。吻合口漏、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吻合口狭窄、非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的介入治疗治愈率分别为57.1%(4/7)、0(0/4)、100%(8/8)、16.7%(2/12)、100%(6/6)。结论介入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治疗方法。疗效与胆道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以及吻合口漏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及非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较差,应把握好时机进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胆管狭窄的发生部位为吻合口狭窄8例、肝总管狭窄4例、肝门部狭窄12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及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45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 45例患者的总治愈率为64.4%(29/45),好转率为20.0%(9/45).介入治疗的治愈率为24.4%(11/45),好转率为20.0%(9/45),无效率为55.6%(25/45);与胆管狭窄相关的死亡率为15.6%(7/45).25例经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中,有4例接受了胆肠吻合术,2例治愈,2例好转;其余21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发生了移植肝功能丧失,其中5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6例接受了再次肝移植术,术后有2例死于围手术期真菌感染.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因肝癌复发而死亡,其余36例存活良好.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和肝外及肝门部胆管狭窄,介入治疗效果较好.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和肝内、外多发性胆管狭窄经介入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行再次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法改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经典"二袖套"法的基础上,利用24G静脉留置针外鞘管制作动脉支架管吻合供体腹腔动脉及受体肝总动脉.结果 共进行肝移植26次.所有手术均单人操作完成.手术成功率(存活24 h以上)为92.3%(24/26).动脉吻合时间仅需(1.70±0.46)min.经解剖发现术后第1天及第30天所有动物肝动脉均通畅,搏动良好,各肝叶入口处动脉亦充盈良好.未发现胆道坏死,胰腺坏死或由于周围组织包绕形成的胆道内漏等.结论 利用支架法吻合供体腹腔动脉及受体肝总动脉的方法 是一种操作简便、耗时短、对正常生理干扰小、通畅率高的理想的大鼠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法 .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经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中心采用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术施行原位肝移植236例,96例采用置“T”管引流的胆管间断吻合;39例采用未置“T”管的胆管间断吻合技术;101例采用未置“T”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的胆管吻合。结果全组术后32例(13·3%)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胆管狭窄24例(10·0%),胆漏6例(2·5%),胆管结石2例(0·8%)。3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7%、15·4%和7·9%,其中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3%,2·6%和1·0%。第3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和胆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20例胆管狭窄患者接受放射和/或内镜介入治疗,其中单纯吻合口狭窄治愈率90%,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治愈率60%。结论弃用“T”管的胆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的吻合方式能显著减少胆道并发症;非缺血相关性胆管吻合口狭窄和单纯肝门部胆管狭窄应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病因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4月间291例次原位肝移植后发生ITB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1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TBL 20例(6.9%)。术后发生ITBL的高危因素为:原发病为重型乙型肝炎、供受者ABO血型不符、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h和术后肝动脉病变。其发生率分别为12.5%(9/71)、20.0%(2/10)、11.1%(9/81)和60%(3/5)。采用药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80.0%(16/20)、治愈率为50.0%(10/20),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10.0%(2/20),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为20.0%(4/20)。结论针对ITBL的高危因素进行相应处理是预防ITBL的有效措施。胆道造影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诊断ITBL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变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ITBL,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ԭλ����ֲ���󵨵���խ�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道狭窄(BS)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3年1月至2003年5月,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ERC)或经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或引流术治疗7例OLT术后BS。结果 7例中2例经PTC胆道介入治疗3次,2次成功;5人经ERC胆道介入治疗13次,均成功;1例经T管窦道胆道引流3次,均成功。6例治愈,治愈率达85.7%。1例长期携带肝内胆管引流管,术后1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经PTC、ERC或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或引流术是OLT术后BS的有效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脊髓病肝脏移植术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肝脏移植术对肝性脊髓病疗效观察。方法 对我院2例肝性脊髓病病人行原位肝移植术后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随访时间最长2年5个月。结果 肝移植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均获得明显改善,四肢肌力得到有效恢复。结论 肝脏移植对肝性脊髓病是一种新的、从病因上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7例终末期肝病(包括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原位肝移植,供肝除1例仅经门静脉灌注外,其余均经动脉及门静脉双重灌注。胆道重建采用胆道端端吻合6例,胆肠吻合1例。结果:3例出现胆道并发症,术后2w,发现1例T管周围胆漏,经放开T管后治愈;术后12d,1例出现胆漏,再次手术发现胆管从吻合口穿出,第2次术后腹腔感染一度控制,术后49d再次高热,术后52d死亡,尸检发现胆管坏死,胆漏,1例术后3d发生胆漏,昆充分引流治愈,术后4个月发现有胆泥,经口服溶石药等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对供者动脉充分灌注,胆道充分冲洗,尽量减少对供者胆管血供的损害是预防胆道并发症的关键,而术后胆道并发症多经非手术或微创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本中心53例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53例BS患者共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介入治疗107次,包括鼻胆管引流术68次、球囊扩张及胆管内支架术26次和胆管造影术13次。其中9例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介入治疗11次,包括PTC2次、PTCD7次、球囊扩张术3次及胆管内支架术1次。1例行经“T”管置管引流术。结果 ERC手术成功率为88、8%(95/107),鼻胆管引流术成功率为94%(64/68),胆管内支架术的成功率为88.5%(23/26)。PTC手术成功率为81.8%(9/11),PTCD成功率为100%(7/7),胆管支架术成功率为100%(1/1)。53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28,3%(15/53),好转率为41、5%(22/53)。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肝门型及弥漫型BS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66.7(4/6)、66.7%(10/15)、50%(1/2)、0(0/7)及0(0/22)。结论 目前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尚不理想。介入治疗的疗效与BS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狭窄、肝外型和肝内单发型BS的疗效较好,肝门型和弥漫型BS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吻合的经验。方法 回顾悸分析20例原位肝移植术中影响肝动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 16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3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全部病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现存活15例。结论 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霍枫  汪邵平  蒲淼水  詹世林  李鹏  陈建雄 《器官移植》2010,1(4):200-203,24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围胆道重建的手术技巧和细节对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广州军区总医院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两个时间段共167例肝移植病例分成A组(74例)和B组(9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供肝的获取,受体的胆道重建方式、手术技巧与细节、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B组的温缺血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胆管重建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进行以下常规操作:除了对供肝胆囊进行灌洗外,均常规经胆总管插管对肝内胆管进行充分灌洗;修整供肝时,经供肝动脉灌注肝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胆道重建前,先用导尿管冲洗胆管下段,然后用纤维胆道镜进行胆道探查并疏通胆道;修剪供体胆管时注意保护胆管血供;供受体胆管长度的确定强调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供体胆管尽可能短,二是吻合时保持微张力。A组则未强调上述常规操作。A组、B组围手术期死亡率相近,分别为5%和6%;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和6%(P0.05)。结论在围胆道重建过程中充分灌洗供肝胆道、保证供受体胆道血供、缩短温缺血时间、疏通胆管下段以及微张力吻合胆管,可显著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100例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多方面技术的不断提高,原位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平。然而,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发生率颇高,而且处理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生存率及长期存活病人的生活质量,引起广泛的关注。1988年6月至1993年8月期间,位于墨尔本大学Austin医院的国家肝移植中心连续为96例终末期肝病病人进行了100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3.4个月,1年生存率89%,5年生存率83%,最长健康存活病例已逾7年。本组无病人直接死于胆系并发症。本文重点探讨术后胆系并发症与肝移植术中胆道重建技术的关…  相似文献   

20.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不同术式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两种改进后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优缺点.方法对三套袖法的修肝技术及套管制作进行改进,实施大鼠原位肝移植30例,采用改进的缝合法实施大鼠原位肝移植70例.结果三袖套法手术成功率80%,1周存活率8%,缝合法手术成功率90%,1周存活率72%.结论改进后的三袖套法虽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无肝期,但手术后并发症多,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改进后的缝合法是建立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