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神经营养因子广泛存在于脑及周围神经系统.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它们都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存活与分化;并可影响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激活其特异性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自身磷酸化而进行信号传递.颅脑损伤可以诱导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从而对受损的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促使神经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应用不同生长因子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探讨体外hBMSCs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潜能。方法:获得正常人BMSCs并纯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进行预诱导,再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联合诱导第3代生长良好的BMSCs向神经元分化。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RT-PCR方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AngⅡ诱导2周后,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各组BMSCs具有典型神经元样的细胞形态,大多呈双极、多极和锥形;RT-PCR方法检测显示NSE、TH的基因表达量在诱导组较其对照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多种生长因子联合AngⅡ可以在体外诱导人BM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 分别用BDNF和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诱导1 h、6 h、12 h及24 h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NSE、MAP-2及GFAP)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点的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 结果: 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β-ME和BDNF诱导的细胞均能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和NSE,不表达MAP-2;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也有较弱表达。β-ME组诱导12 h后nestin的表达转为阴性,NSE表达也减弱,而BDNF组直至24 h nestin和NSE表达才渐转阴性;BDNF诱导的细胞S期百分率均较同时点的β-ME组高,β-ME在诱导后12 h出现了凋亡峰,BDNF诱导组在观察的时点内均未出现凋亡峰。 结论: β-ME诱导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的减少与细胞凋亡在时间上一致,说明分化后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凋亡有关;而BDNF诱导细胞的蛋白表达减少与细胞凋亡无关,提示BDNF诱导分化后的细胞死亡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或者BDNF可能有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自50年代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来,人们对各种类型的神经营养成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神经营养因子是能支持神经元生存,诱导神经突起生长和维持神经元功能的一类化学因子.这类因子主要是多肽或蛋白质,老年性神经退行性变与这类因子有关.仅文献报道具有特异性的神经营养作用或促进神经突起生长作用的各种因子至少有20种以上,但真正称得上神经营养因子的,只有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此外,神经营养素3(NT-3)和神经营养素4/5(NT4/5)亦符合神经营养因子的标准.多巴胺能神经元与帕金森病(PD)的产生有直接关系.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患者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表达的酪氨酸羟化酶(TH)减少或活性降低,造成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引起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并产生静止性震颤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背景:选择合适的诱导方法诱导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是临床治疗神经损伤的关键。目的: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商品化的人胚胎脑组织蛋白提取物,观察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人早期胚胎脑组织蛋白提取物加入诱导培养基培养6 d,加入浓度为20 n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500μg/L音猬因子培养3 d,换新的培养液,包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继续培养3 d。结果与结论:胎盘组织经酶消化后获得贴壁细胞,传至第2代细胞形态为梭形,成漩涡样生长,传至第3代细胞形态较均一。诱导后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神经营养因子4为阳性表达;RT-PCR检测细胞微管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均为阳性表达。结果表明人胚胎脑组织蛋白提取物使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体外促进正常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n)的存活及突起生长情况。方法 用原代分离培养法建立体外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单细胞培养体系,通过活体观察、MTT微量比色法、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浓度GDNF对体外培养的正常感觉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GDNF组培养的DRG神经元存活数量增加,神经元突起的长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长。结论 GDNF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胚胎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及突起生长,表明GDNF对正常大鼠胚胎发育期感觉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是能支持神经元生存、诱导神经突起(neurite)生长,和维持神经元功能的一类化学因子.这类因子主要是多肽或蛋白质.神经元在其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生存、生长和分化成熟;细胞的迁移,以至与其他细胞建立功能性连结,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和通路;或老年时的退行性变;或神经再生等,无不与这类因子的作用有关.神经营养因子的失常、缺乏或不足,往往导致神经系统某些疾病的发生和神经再生的失败.这提示用这类因子治疗神经演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如Alzheimer’s老年性痴呆等,或促进神经再生等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神经营养因子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亦有实用价值.对神经营养因子概念的认识,可追溯到本世纪早期,一些学者在探索神经元与其靶  相似文献   

8.
神经元微环境及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元是脑内信息处理的主要部位,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迁移与定位、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联系、神经突起的生长与回缩、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及产生神经冲动等诸多正常神经活动均发生在特定的微环境内。神经元微环境的特性因神经元自身机能、代谢的不同而不同;反之,神经元微环境的特性又决定神经元机能、代谢乃至形态结构的变化,严重的微环境异常可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因此,探讨神经元微环境改变的规律,有望阐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为脑缺血性损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75只三月龄雄性昆明种小鼠 ,随机分为三组 :正常对照组、镉 (Cadmium,Cd)中毒组及维生素 E加镉组。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细胞形态计量方法定性定量研究三组小鼠黑质神经元的细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正常对照组小鼠黑质神经元结构正常 ;镉中毒组小鼠中脑黑质受损 ,黑质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 ,异染色质增多边聚 ,核膜断裂 ,核周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 ,此外有多处较大的软化灶形成 ,并有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 ,围绕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 ;维生素 E加镉组小鼠黑质区神经元轻微受损 ,结构接近正常组 ,与镉中毒组比较有明显…  相似文献   

10.
5种神经营养素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可明显地改善某些神经变性疾病的预后,它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或存活。①神经生长因子(NGF):有促进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发育、延长或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作用。②脑生成营养因子(BDN...  相似文献   

11.
神经营养因子对于维持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极为重要 ,可预防甚至逆转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性 ,使学习和记忆的功能得到恢复。近年来研究其在神经元变性的机制及诊断、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肤源祖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及定向诱导成神经元的方法,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取出生1~3d的昆明鼠皮肤,分离培养出皮肤源祖细胞;皮肤源祖细胞以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10%胎牛血清(FBS)的培养基中预诱导24h,再以含二甲基亚砜(DMSO)和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的培养基中诱导7d;观察诱导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情况;ELISA检测诱导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情况。结果细胞诱导后呈多极性生长;细胞免疫荧光表达NF和NSE,GFAP表达阴性;随诱导时间延长培养液中BDNF和NGF浓度增加。结论皮肤源祖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能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并且能提高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能为组织工程皮肤和修复神经系统病变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神经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和扩增受细胞自身基因和外来信号的调控。 目的:观察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在常氧、低氧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下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情况。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E12小鼠胚胎腹侧中脑组织,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扩增;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在有血清培养基中对纯化神经干细胞自然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分别鉴定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建立常氧和低氧环境,设置常氧组、常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低氧组、低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按实验分组在有血清条件下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在低氧条件下,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均高于常氧组;尤其是低氧环境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下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比例更高,表型更成熟。说明低氧环境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配体 (GFLs)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激活靶细胞内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 ,从而促进多种外周和中枢发育神经元的存活、再生、损伤修复及生长和分化 ,并维持其正常功能 ,保证神经元间的正确连接  相似文献   

15.
GDNF促进大鼠背根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正常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n)的存活及突起生长的作用。本实验采用神经组织原代分离培养的方法建立体外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单细胞培养体系,从细胞形态学及应用MTT。法观察1μg/L、10μg/L、50μg/L和100μg/L GDNF对体外培养的正常感觉神经元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GDNF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及突起生长。提示GDNF对正常大鼠胚胎发育期感觉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氨对培养胚鼠大脑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氨对培养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神经元形态改变在肝性脑病发生中的作用。通过对胚胎大鼠大脑神经元的分散培养,结合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了氨对分散培养胚鼠大脑神经细胞的影响,发现氨可引起神经元胞体肿胀,尼氏小体溶解,胞质内出现颗粒及空泡变性,甚至突起崩解,核固缩,细胞坏死脱落;电镜下示细胞内内质网,线粒体扩张及囊性变,粗面内质网脱颗粒,大量致密小体出现,突起肿胀,微丝减少;神经微丝蛋白及突触体素的表达减少。实验结果表明,氨对培养神经元具有一定毒性作用,神经元的病变可能影响了其正常功能,促使肝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人胎脊髓提取液中寻找对脊髓GABA神经元有神经营养作用的成分。方法:用四月龄人胎制备脊髓提取液,加人体外培养的胎鼠脊髓细胞中,观察提取液对神经元活性、突起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结果:人胎脊髓中有提高GABA神经元活性的营养成分,并且小于10kD组分还可以诱导GABA神经元的分化,但是提取液对GABA神经元的突起生长没有影响。结论:实验结果揭示人胎脊髓中可能存在不止一种神经营养活性成分,对GABA神经元的活性和分化起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中,移植细胞的数量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比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定向诱导分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目的: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体外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方法:分离妊娠12d小鼠胚胎腹侧中脑,经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过滤后机械方法传代培养5~7d的神经球,分组进行诱导分化10~12d,待80%细胞从神经球迁移出来,分化为单细胞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率。结果与结论:神经球细胞表达巢蛋白抗原,能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能明显提高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比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组和两者联合应用均较空白对照组比例高,尤其是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显著,说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神经营养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元有特异性的蛋白质。具有促进和维持神经细胞生长、存活和分化的作用。它是由靶细胞产生的天然蛋白质,经轴突摄取逆行运输至胞体,对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突的生长有重要作用,并具有调节突触可塑性和神经递质传递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是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目的:观察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能力。方法:脂肪组织取自要求去除腹部多余脂肪的健康成人,供者无传染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加GM1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联合蛋白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经神经诱导培养基加GM1诱导后,分化后的细胞大部分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于诱导后1h出现神经巢蛋白表达阳性,5h出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联合蛋白2表达阳性。提示脂肪基质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分化后的神经元细胞具有表达神经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联合蛋白2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