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应用奥氮平(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物)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略高于正常水平,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出现异常,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2.
3.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指除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氯氮平以外的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在精神科临床上使用时间较短的新药.本文总结上述几种新药在临床使用中对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4.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影响分析青海省精神卫生防治院(810007)李昌英近年来随着对精神病和治疗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有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后会导致肝功异常,因而引起了广大精神科医生的重视。但至今对于不同种类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肝功异常的程度是否有...  相似文献   

5.
桂琴 《当代医学》2016,(27):150-151
目的:观察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影响。方法选取确诊并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通过口服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口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分析比较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变化。结果氯丙嗪引起的肝功能损害23例,发生率为36.51%,氯氮平引起的肝功能损害12例,发生率为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67.3±9.7)U/L、AST(32.3±10.6) U/L、DBIL(2.4±1.3)U/L;治疗8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35.3±9.4)U/L、AST(31.6±9.8)U/L、DBIL(2.3±1.6)U/L。实验组肝功能损害显著大于氯氮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6.
刘咏梅 《华夏医学》2006,19(6):1131-113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血糖,分别测定,并同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糖无显著性改变(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糖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血糖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与诸多因素有关,性别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也存有差异.有人认为[1,2]雌激素与睾丸酮等性激素与精神病有关.为探讨不同性别的精神分裂症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的差异,作者对部分病人进行统计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卫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41-2942
目的:探讨几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胆固醇(CHO)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CHO的水平。结果:患者服用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治疗前、后CHO水平与基线值比较有显著性(F=15.95,P<0.01);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对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明显。治疗前后两组在PANSS总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分析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代谢倾向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对血清胆固醇有影响;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糖脂代谢、肝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奥氮平组(n=50)、利培酮组(n=46)和喹硫平组(n=49),各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各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各组PA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CST总正确数、完成分类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评分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S、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D、LVESD和LVEF指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TESS评分均低于奥氮平组(P<0.05),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肝功能指标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对糖脂代谢、肝功能和心功能影响较小。利培酮和喹硫平不良反应较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住院6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用药情况调查(其中:男性392例;女性223例)同时将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服用氯丙嗪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奋乃静、利培酮、联合用药和氯氮平。但在显著性水平α=0.05时,几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同时发现,用药时间和入院年数对心电图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而患者的年龄和病程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则具有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引发患者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有一定差异,但并不构成明显的统计差异。在临床实践中,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同时,要特别关注年龄和病程对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内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现况。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46家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对1969例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情况的调查。结果1)75.7%(1490/1969)的患者为单一用药,468例(23.8%)为联合用药,11例(0.6%)患者未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者家庭收入高、合并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比例较低(13.6%);单用长效制剂者的年龄大、病程长、合并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比例较高(50.0%)。3)不同治疗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但单一用药者疗效指数高于联合用药者。4)影响不同治疗选择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家庭收入及症状表现。结论我国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多为单一用药,且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主;单一治疗较联合治疗的疗效指数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12日住院73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单一用药37例,占50.68%,两种药物联用35例,占47.94%。按照单一药物应用频度排列前4位的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齐拉西酮。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且药物剂量相对较低,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闫耀宇  隋爱民 《浙江医学》2014,(14):1252-1254
目的 观察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了解患者性功能与所服药物的关系.方法 选取单一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12例及健康普通男性296例,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412例患者服药期间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37. 9%),与正常对照组(8 .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不同药物之间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发生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敬  王宁 《安徽医学》2015,36(10):1209-1212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具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开展前瞻性研究,对照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4、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的 PANSS、Y-BOC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 PANSS、Y-BO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对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氟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强迫症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朱丞  王奕權  曹阳光  陈致宇 《浙江医学》2013,(23):2083-2086
目的比较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255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其出院后1个月且病情稳定时服用的治疗药物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经典组)45例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非经典组)210例,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分别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SQOL)、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基线期相比,经典组与非经典组患者在随访2年时PANSS评分及SQOL评分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PANSS及SQOL评分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期相比,在随访2年时,经典组患者PSP评分与基线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经典组患者PSP评分较基线期均有显著性提高;且两组之间PSP评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经典组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经典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疗效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相当,并且药物不良反应更少,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常用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相比较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54例患者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组(经典组44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组(非经典组57例)及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组(53例),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后第4、12、2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 PANSS)和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第4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非经典组, 非经典组低于经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12和24周末,帕利哌酮组与非经典组阴性症状分及总分低于经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帕利哌酮组PSP评分高于非经典组低,更高于经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期用药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帕利哌酮缓释片,优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依据对泌乳素影响不同,分为泌乳素升高药物组(28例,使用利培酮)和泌乳素抑制药物组(22例,使用奥氮平或喹硫平),接受单一药物治疗,随访2年。主要测定患者桡骨骨密度。结果随访2年后,泌乳素升高药物组与泌乳素抑制药物组骨密度分别改变(-0.95±0.88)和(-0.27±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2例出现单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均在泌乳素升高药物组。结论长期服用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抗精神病药物,会造成骨密度流失更加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更高,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和分析不同种类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帕利哌酮组、典型组、非典型组,对其实施为期24周的用药治疗,对三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帕利哌酮组除第4周阳性症状因子分之外,帕利哌酮组所有因子分和总分情况全部低于典型组和非典型组,非典型组评分明显低于典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利哌酮组PSP评分明显优于典型组和非典型组,非典型组优于典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用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其中帕利哌酮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田峰  陆俊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2,(19):2362-2363
目的:探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及作用特点。方法:选取本院经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分为利培酮组39例,富马酸喹硫平组31例,盐酸氯丙嗪组30例,药物治疗剂量可由经治医师进行适当调整,并于入组时、1年末、2年末应用阴性阳性精神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筛选表、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估。结果:2年末时,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和氯丙嗪组复发率分别为:2例(5.13%)、2例(6.66%)、6例(20%)。利培酮组,喹硫平组PANSSl量表减分明显,而氯丙嗪组甚至出现恶化趋势。结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传统药物盐酸氯丙嗪,能够更好的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各类残留症状,有利于全程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改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9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利培酮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根据2周末PANSS减分率分为早期改善组51例(≥20%)和非早期改善组39例(<20%)。选择同期45例女性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低(均P<0.01),治疗第8周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早期改善组比较,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高(均P<0.05)。非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早期改善组和非早期改善组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是治疗2周末早期改善的影响因素。治疗第8周末早期改善组治疗有效率为80.4%,明显高于非早期改善组的59.0%(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BDNF异常降低,但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明显改善,且治疗前BDNF水平对早期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