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骨关节分离,是踝关节损伤中较常见且往往处理较困难的一种严重损伤。我院自2001年~2014年收治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且得到随访52例,采用栓内固定,腓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张力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2例中男性43例,女性9例,年龄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34.2岁。左踝32例,右踝20例。损伤原因:踝部扭伤10例,摔伤13例,车祸伤15例,坠落伤6例,砸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行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的3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后一年内进行随访调查,统计患者踝关节的外观,功能,X线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申诉情况,根据美国关节学会制定的评分标准评分,依据评分情况划分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失败),计算有效率(优秀,良好均可视为有效).以此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术后治疗评分范围为80~98分,平均分为(93.45±8.21)分,其中优秀24例,良好4例,合格3例,无失败者,有效率为93.3%.3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现象,经治疗后痊愈.结论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骨关节分离,是踝关节损伤中较常见且往往处理较困难的一种严重损伤。我院自2001年~2014年收治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且得到随访52例,采用栓内固定,腓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张力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的优点及体会。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笔者收集了9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病例,下胫腓分离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1例;其中同时合并关节韧带损伤6例,距骨骨折4例,内踝、外踝或后踝骨折7例。分别作踝关节镜下关节内清理、骨折内固定术,其中6例行下胫腓联合固定。结果术后9例全部随访,时间为8~28个月,平均15.6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均示骨折愈合良好,6例下胫腓联合固定良好,于术后8~12周取出下胫腓联合内固定螺钉;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达88.9%;无一例感染、断钉、踝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踝关节镜下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可直视下探查,明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固定与否;其手术损伤小,有利于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术后功能得到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纽扣缝线系统以及螺钉固定两种方案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110例患者,踝骨骨折后并发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双纽扣缝线系统治疗,其为观察组,选择2010年来进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5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与手术前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TBCS显著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OL值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2.73%和83.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纽扣缝线系统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有效的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加快治愈速度并提高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袁合富  司玉新 《现代养生》2022,(24):2122-2124
目的 观察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中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7年8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非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外踝固定及螺钉下胫腓联合固定手术治疗。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踝关节功能、下胫腓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下胫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外踝固定及螺钉下胫腓联合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41-642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应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骨科就诊的7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于术中进行内外踝固定、下胫腓联合固定治疗;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非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优良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二次手术发生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在固定内外踝的同时应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有利于提高骨折愈合的优良率,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中立位,踝关节骨折可按外、内、后顺序分别固定.外踝切口应当避开腓浅神经而与其平行以暴露外踝与下胫腓关节前部位.多数以钢板或张力带固定,而其内踝则以松质骨螺钉固定,可吸收螺钉抗应力不强多不易采用.若后踝骨折需处理则可将标准内踝切口延长,向后以长螺钉固定.以恢复踝穴原有宽度,下胫腓前韧带常规探查,视具体情况对韧带行缝合或固定.结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尤涛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521-1522
目的探讨腓骨解剖型钢板联合可吸收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例腓骨远端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采用腓骨解剖型钢板联合可吸收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3~16周,根据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评价:优17例,良3例,其优良率为100%。而且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无局部不良反应。结论腓骨解剖型钢板联合可吸收拉力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腓骨远端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交通事故伤和运动损伤的不断增加,踝关节损伤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下胫腓联合损伤在各种踝关节损伤中占1%~11%[1],在踝关节WeberB型骨折中占50%,WeberC型骨折几乎全部伴有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在踝关节损伤后6个月中约40%的患者会出现踝关节不稳并发症[2],后期进一步导致躁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拉力螺钉配合接骨板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7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采取通过接骨板螺孔应用拉力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治疗.结果 随访10~36(16.19±5.15)个月,27例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4.96±13.35)d.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25/27).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采用拉力螺钉配合接骨板治疗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使踝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经济实用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有关治疗。方法通过研究2002年——2009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患者28例。结果根据28例患者的主观感觉、功能检查、随访的X线片评定疗效。本组优20例,良5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9.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术中力争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是提高踝关节损伤疗效,恢复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靳光霞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97-3398
目的 探讨X线投射角度对于踝关节影像学评估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踝关节损害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中立位组患者20例给予中立位X线摄影,内旋15°组给予内旋15°摄影,内旋25°给予内旋25°摄影,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投射角度对于踝关节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同时选取60位正常人对照,进行同样的分组,比较三组间下胫腓联合间隙投影(TFCS)的值.结果 内旋15°摄片和内旋25°摄片对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中立位投射,P<0.05,内旋15°摄片和内旋25°摄片下胫腓联合间隙投影(TFCS)的值明显高于中立位摄影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的X线投射角度对于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间隙投影(TFCS)的值和踝关节损伤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固定胫腓骨三层皮质的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21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1例,合并踝关节骨折20例,骨折按AO分类:B。型1例,玛型4例,C1型3例,C2型8例,C3型4例。结果所有21例患者6~14个月随访均无再发下胫腓分离。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通过胫腓三层皮质骨固定修复是一种可靠方法,可以提高踝关节早期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策略。方法 6例陈旧性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中4例通过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2例在行踝关节外翻应力位X线片检查并与对侧比较后确诊。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并对断裂的下胫腓韧带、骨间韧带进行修复或重建。结果随访3~18个月,优5例,良1例。结论对于陈旧性下胫腓联合分离,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外科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6例。结果本组86例患者治疗效果,依据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症状和随访的X线片,主观感觉、功能检查,评定疗效。本组优62例,良13例,可5例,差6例,优良率为87.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断钉等情况。结论术前认真检查、准确诊断,精确的解剖复位和有效内固定是提高踝关节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胫腓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92例胫腓粉碎性骨折应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一年随访骨性愈合 90例 (97.8% ) ,37个钉道感染(10 .1% ) ,再骨折 1例 (1.1% )。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易愈合及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 ,是治疗胫腓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院从1971年至1992年共收治各类踝关节骨折患者148例,其中对97例手术治疗愈后随访,经远期疗效分的,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7例,男72例,女25例。年龄16—64岁。内踝25例,外踝29例,双踝骨折28例,三踝以上复杂骨折15例,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57例。全部行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22年。疗效评价:优65例,占67%;良25例,占26%;差7例,占7%。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区分诊断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中的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57例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63例骨关节炎(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进行MRI检查。比较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RA患者内侧胫骨关节(股骨内踝、胫骨内侧平台)、外侧胫骨关节(股骨外踝、胫骨外侧平台)软骨损伤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A患者内侧胫骨关节(股骨内踝、胫骨内侧平台)的软骨损伤分级显著高于外侧胫骨关节(股骨外踝、胫骨外侧平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区分诊断RA和OA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足踝部支持带损伤与周围韧带肌腱损伤在MRI影像上的关联性表现,包括损伤部位的关联性和损伤程度。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5月足踝损伤58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足踝肌腱韧带损伤与相应支持带损伤的关联性进行分组,伸肌支持带损伤组(n=19),屈肌支持带损伤组(n=38),腓侧上下支持带损伤组(n=52),SD值36,均进行MRI常规T1WI、T2WI平扫及PDWI压脂序列扫描,结合患者损伤原因对伸屈肌支持带信号及形态进行分析其损伤情况与足踝部各方位韧带肌腱损伤进行匹配对照其相关性,从而形成支持带损伤数目和程度,与韧带肌腱损伤之间的必然联系。结果 足踝损伤合并腓侧上下支持带损伤约占89.6%,合并屈肌支持带损伤约占65.5%,跟腱损伤伴屈、伸肌支持带损伤分别约占82.6%、90%;距腓前、后韧带损伤伴腓骨上下支持带损伤约占90.9%;踝管损伤伴屈肌支持带约占60.5%。屈、伸肌支持带损伤撕裂伤约占60.5%~89.4%。结论 足踝损伤合并腓侧上下支持带损伤占比最高,其次是屈肌支持带损伤多伴踝管损伤;伸肌上下支持带损伤占比较低,另外跟腱损伤伴屈肌支持带损伤占比最高,距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