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远移第一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拔除下颌第二磨牙,采用滑动杆+Ⅲ类牵引推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拍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对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1.42±0.30(°),SNB平均减小1.9±0.21(°),ANB增加3.32±0.18(°);下颌平面角FMA增大2.05±0.45(°),OP/MP增大2.53±0.32(°),OP/FH值无显著变化;NA/U1角和U1/NA距分别增加2.73±0.50(°)和1.75±0.45(mm),NB/L1角和L1/NB距分别减小4.73±0.60(°)和1.83±0.71(mm),IMPA减小5.66±0.18(°).结论:拔除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属于非常规掩饰性治疗手段,但仍可作为临床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成人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成人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行6例,38、48发育良好,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H角平均增大2.8°,UM—PP平均增加1.47mm,LM—MP平均减小1.11mm,SN—OP平均减小1.5°,下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2.87mm,前牙反[牙合]均得到纠正,后牙建说了正常的咬合关系、结论成人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通过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的掩饰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牙合)、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 mm、LM-Gn增加5.38 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 分别增加了2.22 mm和2.77 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牙合)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生长发育均已完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口腔全景片。根据磨牙冠根发育状况,结合畸形类型设计拔除第一、第二或第三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平均疗程20个月。选择15项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SNA、SNB无明显改变、U1-LI显著增大、L1-MP显著减小,说明反牙合的矫治主要依赖于下前牙的内收直立实现,矫治后鼻唇角显著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使患者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选择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对于面型的改善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除进行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关系的疗效,第二磨牙向前移动代替第一磨牙的适应症,支抗控制方法等。方法:选择正畸门诊16例Ⅲ类错(牙合)关系并伴有下颌第一恒磨牙残冠、残根或牙冠大面积充填,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拔除第一恒磨牙,使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结果:所有16例病例均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无近中倾斜及舌倾现象。双侧磨牙Ⅰ类关系,面角减少,患者侧貌较直,取得较为满意的矫治疗效。结论:拔除下颌磨牙结合矫正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期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mm、LM-Gn增加5.38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分别增加了2.22mm和2.77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生长发育均已完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口腔全景片.根据磨牙冠根发育状况,结合畸形类型设计拔除第一、第二或第三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平均疗程20个月.选择15项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SNA、SNB无明显改变、U1-LI显著增大、L1-MP显著减小,说明反(牙合)的矫治主要依赖于下前牙的内收直立实现,矫治后鼻唇角显著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使患者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选择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对于面型的改善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生长发育均已完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口腔全景片。根据磨牙冠根发育状况,结合畸形类型设计拔除第一、第二或第三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平均疗程20个月。选择15项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SNA、SNB无明显改变、U1-LI显著增大、L1-MP显著减小,说明反[牙合]的矫治主要依赖于下前牙的内收直立实现,矫治后鼻唇角显著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使患者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选择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对于面型的改善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牙合)、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 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牙合),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性开(牙合)病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后牙、(牙合)、颅面部垂直向关系的改变.方法:选择开(牙合)范围波及至第二前磨牙或第一磨牙的中、重度骨性开(牙合)患者14例(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15.2±1.6)岁,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牙、(牙合)、颅面部垂直向关系的变化.结果:骨性开(牙合)患者经下颌第一磨牙减数治疗后SN-MP角和SN-OP角分别减小(3.83±1.12)°、(6.30±2.54)°;UI-PP距和U-MP距分别增加(1.63±0.52)mm、(4.05±1.74)mm;覆(牙合)(OB)增加(5.65±1.84)mm,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开(牙合)病例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消除阻碍下颌向前上旋转的胎接触点,从而使下颌发生逆时针旋转,促进开(牙合)的矫治.矫治中上下颌切牙显著伸长,这对于上下前牙齿槽高度发育不足的病例是有利的.但面对上下前牙齿槽高度发育正常的开(牙合)病例,在矫治设计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上下颌切牙的过度伸长,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刘进  韩剑丽  郭鑫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5):317-319,M0003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后牙宽度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设计拔除磨牙矫治的7例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全牙弓反殆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15~25岁,平均17.5岁,其中2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大部龋坏),5例拔除下颌第二磨牙,上颌对应拔除第二或第三磨牙。全部病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矫治时间12~2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时均建立磨牙中性关系和前后牙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2例病例需追踪观察第三磨牙的萌出和建[牙合]情况。结论:拔除磨牙矫治后牙宽度不调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除磨牙矫治前牙开[牙合]的矫治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对9例恒牙期开病例进行拔除磨牙矫治。根据磨牙冠根发育及病理情况,结合错[牙合]类型,拔除4个第一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二磨牙1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2例。结果:全部病例矫治后均为前牙正常覆覆盖或Ⅰ度深覆[牙合],后牙中性关系。开[牙合]矫治最长时间为18个月,最短7个月,平均14个月。结论:拔除磨牙矫治前牙开[牙合],具有效果显著,矫治时间短,矫治后稳定性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患者牙(牙合)面的变化,探讨该矫治模式的适应证、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处于生长发育减速期和结束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9例(女性16例,男性3例),拔除下颌第三磨牙,配合摇椅形弓和短Ⅲ类牵引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通过头影测量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骼和牙齿变化进行评估,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后下颌切牙和磨牙发生明显的舌向移动,下切牙至Y轴的距离由治疗前的65.96 mm减至治疗后的63.98 mm,向远中移动(1.98±1.36)mm.下颌第一磨牙至Y轴的距离由治疗前的43.00 mm减至治疗后的39.84 mm,向远中移动(3.16±1.23)mm.矫治后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倾斜(12.37±6.81)°,前牙覆盖增加(2.75±1.65)mm,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除下颌第三磨牙配合摇椅形弓和短Ⅲ类牵引技术可明显远中移动下颌磨牙和切牙.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skeletodental changes after extracting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in skeletal Class Ⅲ patients in both post-puberty and adult.Methods Nineteen skeletal Class Ⅲ patients in post-puberty or adult(16 female,3 male)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extracting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Cephalograms were analyzed to assess the skeletal and dental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aired t-test was perform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Resul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changes were upright[(12.37±6.81)°]and distal movement[(3.16±1.23)mm]of the mandibular molars,and retraction[(1.98 ±1.36)mm]of the mandibular incisor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overjet[(2.75±1.65)mm].Conclusions The lower molars and incisors could be distalized significantly with extraction of the lower third mola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下前牙显著舌向倾斜和远中向移动,上前牙唇向移动。L1MP平均减少4.10°,L1NB平均减少2.3mm,U1NA平均增加1.9mm,U1aEP平均增加1.1mm,前牙覆盖和覆平均分别增加4.5mm和0.8mm。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有效直立和远中移动磨牙,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从而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以成功矫治。  相似文献   

15.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专题论坛已发表22篇文章,对正畸治疗中的磨牙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设计理念到具体技术进行了论述。然而临床上的病例是多样的、复杂的,本文选择2个特殊病例予以展示和讨论。病例1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前突、下牙列严重拥挤。正畸设计拔除8个牙(4个第二前磨牙,4个第一磨牙)矫治。病例2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正畸设计不拔牙矫治。2个病例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拔除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拔除磨牙的适应证,以期为临床选择方法提供指导。方法选择12例患者,根据情况分别拔除上颌第二或第一磨牙以及下颌第三磨牙,均采用MBT技术矫治。比较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在10项测量指标中,有4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集中反映了2种治疗方法在牙性变化和骨性变化中的不同。结论拔除磨牙可以成功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正畸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2颗下颌第一磨牙,选用0.56mm槽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矫治完成时间为13—39月,平均为27.6月。矫治后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后牙[牙合]关系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牙根平行,面部侧貌协调。结论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中,精心设计、力量合适和方法得当可有效控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舌向扭转。拔除严重龋坏的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直立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保持牙弓完整性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一种较严重的牙牙合错(牙合)畸形.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矫治其骨性畸形.我们采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方法矫治1例年轻恒牙期骨性反(牙合)的患者,发现矫治后患者的下颌骨长度发育得到较好的抑制,近中(牙合)关系、反覆盖及下前牙舌倾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