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6h,在数字血管减影机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出责任闭塞血管,应用小球囊或支架(soltaire)进行血栓碎裂,或取栓后对残余血栓应用微导管进行动脉内溶栓;术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个月后应用牛津残障量表(OH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1例患右经过碎栓、溶栓治疗后有17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4例未通。术后颅内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但术后2个月应用OHS进行预后评价,其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占76.19%。且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血管再通情况;于溶栓前以及溶栓后7d和1、3个月时,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于溶栓前和溶栓后即刻及1、3d时,采用GCS评分对患者意识状况进行评估;于溶栓后1、3个月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溶栓后行头颅CT检查了解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26例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达86.7%.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7d和1、3个月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即刻及1、3d的GC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3个月的BI优良率分别为76.7%和80.0%.溶栓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7%.结论 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试验组采用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0.0%明显低于试验组88.0%,两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均在15~22分之间,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NIHSS评分为(8.07±2.86),试验组NIHSS评分为(3.34±1.98),对照组、血管再通成功率20.0%明显低于试验组血管再通成功率8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高于试验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的治疗方式在严控时间窗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苏畅 《大家健康》2014,(8):274-275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越存  刘琦  李红利 《安徽医学》2014,(9):1267-1269
目的比较分析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对照组则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及独立生活能力,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及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30 d,观察组症状表现为轻度甚至无症状的比例为70.0%,高于对照组的22.0%(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开始,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梗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出血患者,对照组共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泌尿系出血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杨仍新 《当代医学》2009,15(17):264-266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采用微导丝机械破碎血栓、微导管接触性血栓内灌注尿激酶。结果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53例患者基本治愈27例(50.9%),显著进步18例(34.0%),进步4例(7.5%),无变化5例(5.7%),恶化后死亡1例(1.9%)。结论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收治的72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经治疗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和NIHSS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缺损状况,并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在治疗后28 d评分比较中,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在治疗后评分比较中,治疗组NIHSS指数评分在2 h、24 h、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24 h,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3.5%,高于对照组再通率63.3%(P0.05);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低于对照组26.7%(P0.05)。结论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ACI,能明显提高溶栓治疗后血管的再通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64例发病于6h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千闭塞7例(10.9%),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49例(76.6%),大脑前动脉闭塞8例(12.5%)。结果 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37倒(57.8%),部分再通15例(23.4%),未通12例(18.8%);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疗效良好的患者45例,疗效差19例;52例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42例(80.1%),12例未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3例(25.0%);溶栓后脑出血14例(21.9%)。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观察及其对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01~2012-12间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A组)16例与对照组(B组)15例。A组在药物溶栓治疗(尿激酶/链激酶+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量肝素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肠溶片)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首剂6粒,以后常规2粒/次,3次/天口服,疗程15d;B组按常规溶栓治疗方案治疗。观察A、B两组开始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心肌酶谱指标、并发症及60d后EF值测定,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A组与B组相比,A组有效率、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EF值大于B组,A组并发症小于B组,A组酶峰前移并明显下降。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静脉药物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对溶栓后的心肌再灌注的改善有明确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颈动脉直接注射溶栓与大剂量尿激静脉溶栓的疗效以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比较。方法:将入选的66例脑梗死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经颈动脉注射尿激酶组32例,采用直接经颈动脉注射经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50万U后,再经静脉滴注NS2100mL+尿激酶50万U;对照组为静脉溶栓组共34例,采用尿激酶100-150万U+NS100mL在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两组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14d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基本治愈12例(37.5%),显著进步14例(43.8%),显效率为96.9%;而V组基本治愈8例(23.5%),显著进步9例(26.5%),显效率为85.3%。结论:颈动脉注射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滴注的疗效(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内延迟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的治疗效果。探讨缩短病人院内延迟时间的方法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急诊溶栓组经CT或MRI确诊后立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溶栓组则在住院后进行。结果:急诊溶栓组病人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58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9例(47.5%),住院溶栓组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20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2例(30%),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6-48h内溶栓仍有效,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诊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①治疗组:治疗用巴曲酶.②特殊对照组:治疗用注射用纤溶酶.③常规对照组:治疗用维脑路通.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欧洲脑卒中评分、脑CT扫描.结果:临床疗效ES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14天有明显差异(P<0.01);与常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特殊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在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3例于14天~21天出现了再梗死.而特殊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均未出现再梗死病例.治疗组治疗后脑CT扫描梗塞灶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也明显小于常规对照组,与特殊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巴曲酶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用rtPA 0.8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在溶栓后应用尼莫地平等常规药物,治疗组在溶栓后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连用7 d,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统计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后又加重的病例数,测定患者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对照组有4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4.3%;治疗组:只有1例,发生率3.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SOD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经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观察加压氧 (HB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②方法 将 8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HBO组 4 5例 ,对照组 4 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HBO组同时给予加压氧治疗共 30次。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 ,评价HBO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③结果 HBO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uc=2 .5 5 ,P <0 .0 5 ) ;HBO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6 .5 11~ 8.5 37,P <0 .0 5 )。④结论 加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6年2月—2011年2月收住我科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冠脉再通29例,再通率76.3%;6例(15.8%)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靠、安全、使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阿替普酶(a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2例,分为H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A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B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合并脑梗死组(C组)、无HHc和高血压的脑梗死组(D组).比较各组患者血压、Hcy及预后情况,并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患者收缩压、Hcy显著高于B组、C组、D组(P<0.05);与其他三组比较,A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最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收缩压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型高血压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动脉、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疗效的差异。方法 应用Meta分析对 6项研究动、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 ①同质性检验 :χ2 =5 .6595 ,P >0 .0 5。②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OR合并 =2 .42 2 8,OR合并95 %可信区间为 1 .31 4 8~ 4 .4646。OR合并 的检验 :χ2 =8.0 51 9,P <0 .0 0 5。结论 动脉溶栓治疗ACI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频彩超检查在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7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行双功能超声检查颈动脉管腔及内壁情况,观察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形态、回声强度、管腔狭窄程度等。结果78例脑梗死患者中,60例患者颈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内中膜增厚(厚度≥1.0mm),66例出现斑块,斑块的形成有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性质有软斑、硬斑或复合斑块,斑块多发生于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少数发生在对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地相关性,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及位置的确定,为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临床颈内动脉注射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的资料,其方法灵活简便、无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