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的Ⅰ期临床安全性、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国家一类新药D-聚甘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29名18~55岁健康受试者,男女不限。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200,400,500,600和700mg剂量组,连续口服不同剂量D-聚甘酯片。各组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并监测心电图、脑电图。结果:服药后各组受试者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给药前比较没有区别。个别受试者出现轻微不适及一过性肌酸激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提示D-聚甘酯片有可能导致肌肉受损。结论:健康受试者对D-聚甘酯片连续口服有很好耐受性。最大剂量至500mg仍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国家一类新药D-聚甘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29名18—55岁健康受试者,男女不限。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200,400,500,600和700mg剂量组,连续口服不同剂量D-聚甘酯片。各组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并监测心电图、脑电图。结果:服药后各组受试者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给药前比较没有区别。个别受试者出现轻微不适及--过性肌酸激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提示D-聚甘酯片有可能导致肌肉受损。结论:健康受试者对D-聚甘56片连续口服有很好耐受性。最大剂量至500mg仍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连续多次静脉滴注(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Ⅱ期临床试验确定安全的给药剂量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5岁健康成年人20例,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分层随机分至50 mg×7 d和100 mg×7 d 2个剂量组,每组10名,男女各半。另补充筛选6例受试者(男2女4)纳入100 mg×5 d预试验组。受试者均分别接受连续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耐受性试验。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并检测心电图和脑电图。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给药后生命体征,血、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和脑电图等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其中50 mg×7 d试验组出现4例AST、ALT异常升高,100 mg×5 d预试验组出现1例ALT升高,100 mg×7 d组出现3例ALT升高,无任何临床不适主诉。结论连续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50 mg和100 mg,比较安全,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一过性肝功能AST、ALT异常升高,与药物剂量无关。建议推荐临床常规日剂量不宜超过100 mg,每日1次,每次静滴时间不少于3 h,疗程可至7 d。 相似文献
4.
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在中国健康人体的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用区组随机化设计,选择18~50岁健康成人36名,随机分至50~300mg共6个剂量组,每组6人,男女各半。观察试验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给药前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给药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和脑电图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有5例受试者出现给药侧手部肿胀,1例出现头晕、冷汗等可能与药物相关的轻度一过性药物不良反应。试验中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最大剂量至30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D-聚甘酯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按拉丁方随机组,依次分别口服400mg,500mg,600mg3个剂量的D-聚甘酯片。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T),据随行测定的aPTT-血浆浓度标准曲线。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以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依据aPTT结果计算D-聚甘酯浆浓度,在0.05-10mg.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7);了低检测浓度为0.05mg.L^-1,回收率为91.48%-105.67%之间,日内日间变异小于13%。受试者分别口服D-聚甘酯片400mg,500mg,600mg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一级消除,二房室模型,各剂量经代动力学参数α,β,ka,tmax,t1/2α,t1/2β,V/F/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AUC0-1,Cmax随剂量增加显著增加,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400mg,500mg,60mg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在此剂量范围内体内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D-聚甘酯片延长人体aPTT时间药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D—聚甘酯片在人体内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通过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分别依次单次口服400、500、600mg的D—聚甘酯片后,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aPTT值,计算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D—聚甘酯能显著延长人体aPTT,并于给药后lh达高峰,效应持久,并随剂量的增加,aPTT最大延长效应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D—聚甘酯延长人体aPTT有显著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D-聚甘酯的生物分析法。方法:应用 aPTT试剂盒,采用免疫荧光比浊法在 ACL futura plus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自动定量分析,aPTT来检测血浆中D-聚甘酯浓度,考察其线性范围、精密度及回收率等。结果:D-聚甘酯在0.05~10.0 mg·L~(-1)血浆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7,n=10),最低检测浓度为 0.05 mg·L~(-1)。1.0,5.0,10.0 mg·L~(-1)3个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 91.48%,97.56%,105.67%,RSD均小于 14%。这 3个浓度日内及日间 RSD(n=5)分别为 10.63%,5.73%,1.58%和12.91%,9.42%,7.19%。结论:建立的D-聚甘酯生物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灵敏、准确、可靠,可进一步用于该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口服阿德福韦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42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筛选合格后根据性别和体重随机分配到5、10、20、40及60mg5个剂量组(每组6~10人),进行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由最小剂量组开始,逐组进行试验。1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每日1次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连续用药7日,进行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观察记录志愿者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结果阿德福韦酯口服后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腹痛及腹泻等,多次给药易引起乏力症状,个别志愿者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均为轻度,未发现剂量相关性。结论阿德福韦酯单次给药剂量60mg范围内安全,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每日1次10mg,但长期用药需注意肝、肾功能,肌酸激酶,血清淀粉酶及乳酸脱氢酶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评价单次口服国家二类新药格列美脲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按照赫尔辛基宣言和GCP指导原则,试验前由研究人员向受试者解释研究性质、目的、风险及其权益,并请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18~50岁健康男性.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方可入选.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按随机表将36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mg、2mg、4mg、6mg、8mg和10mg 6个剂量组,每组6名受试者.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并测心电图、脑电图.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给药前各项体检指标和实验室检杳项目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给药后,早、中、晚餐后2h血糖和次晨3点血糖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8%(10/3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结论36名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格列美脲片最大剂量至1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仅见少数一过性轻微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单次口服格列美脲片的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格列美脲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选择18-50岁健康男性,按随机表将36例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2,4,6,8和10mg6个剂量组,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并测心电图、脑电图。结果:早、晚餐后2h血糖和次晨3点血糖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8%(10/3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结论:36例健康受试者单次口受聘格列美脲片最大剂量至1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仅见少数一过性轻微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人体对土茯苓总苷片(镇痛中药)的耐受性.方法 筛选健康受试者48例,分别用单次及连续给药观察该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 单剂量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5例,随访后均恢复正常.连续剂量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1例.结论 正常人体对土茯苓总苷片服用每人每天600 mg的剂量耐受较好. 相似文献
13.
D—聚甘酯在各脏器的分布特点及其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H标记D-聚甘酯,观察了小鼠口服D-聚甘酯后在各组织和器官尤其是脑的分布特点,并对春血脑屏障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显示,D-了矣甘酯可以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并且除肾脏外,其在脑中的显著性地高于其他组织与器官。D-聚甘酯在中脑的2显著的高于脑的其他部位。给药3h以后,脑内的D-聚甘酯95.8%以原形存在。给小鼠等量的^3H-D-聚甘酯和不同量的D-聚甘酯,随着D-聚甘酯量的增加,脑内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口服壮骨胶囊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34名年龄19~26岁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筛选合格后根据性别和体重随机分为600、1 200、1 800、2 400及3 000 mg 5个剂量组(每组4~8人),由最小剂量组开始,逐组进行试验.观察指标有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性激素等.结果给药后各组志愿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单次口服壮骨胶囊的剂量在3 000 mg内安全,志愿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在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抗拴塞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选27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100,200,300mg。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3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β、t1/2β、CL无显著性差异,与给药剂量无关,3组AUC0-39h随给药剂量的加大而增加;但300mg组AUC0-39/dose和C0/dose与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100-200mg内,D-聚甘酯注射液的体内过程,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健康志愿受试者中评价单次口服国产甲磺酸多沙唑嗪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选择20名20-40岁健康受试者,随机分配至A(1mg)、B(2mg)、C(4mg)、D(6mg)、E(8mg)剂量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变化。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耐受性较好,4mg以上受试者于服药后1-3h出现轻微鼻塞、头晕,6mg以上受试者出现了直立位低血压。结论:建议首次服用剂量为0.5-1mg,临睡前服用,Ⅱ期临床推荐剂量为每次2mg比较安全,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药物》2009,28(4):17-20
目的研究大鼠单次及连续7d静脉注射和灌胃D-聚甘酯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应用生物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中D-聚甘酯的浓度,采用DAS2.1.1版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0.05~150mg·L~(-1)浓度范围内量效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回收率在94.72%~103.21%之间,日内和日间变异小于15%。单次及连续注射和口服D-聚甘酯后Zata为0.89,1.06.0.93,0.85 h~1和t_(1′2(?))为0.78.0.69.0.75.0.87h,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5%。结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的末端消除一致。连续给药与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观察正痹关节片在健康人体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本品的Ⅱ期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安全的剂量范围。方法: 进行了400~3 200 mg五个剂量组每日1次的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和1 600 mg、2 400 mg两个剂量组每日1次连续给药7 d的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共观察了36名健康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正痹关节片口服单次和多次给药试验,所有受试者生命体征均正常,实验室部分指标用药后转为异常,但临床判断无临床意义;试验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合并用药,有2人发生轻度不良事件,均未作处理自行恢复。结论: 单次及多次给药期间,所有受试者耐受性、安全性评价均为耐受、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中国男性健康志愿中评价单次口服Ⅳ+Ⅴ类新药甲磺酸酚妥拉明片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按照赫尔辛基宣言和GCP指导原则,选择18-50岁健康成人,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按随机表将36名受试随机分配至10、20、30、40、50和60mg剂量组,每组6名受试。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结果:单次口服10-60mg甲磺酸酚妥拉明片,志愿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卧立位血压、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仅见面部潮红、鼻塞、头晕头痛或脉率增快(20例)等与药物可能有关的一过性轻微不良反应。9例志愿在给药后20-30min后发生阴茎勃起现象,约持续5min左右。结论:36名中国男性健康受试单次口服甲磺酸酚妥拉明片最大剂量至6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D-聚甘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 H_2O_2(200μmol·L~(-1))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氧化损伤,研究D-聚甘酯(DPS)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损伤后细胞内Ca~(2+)含量,并观察DPS对H_2O_2导致的内皮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DPS 0.1,1,10μg·L~(-1)对损伤后ECV304具有促进增殖作用。DPS 0.1,1μg·L~(-1)使细胞培养液中SOD水平升高并降低细胞内MDA含量,4个剂量的DPS均能使细胞培养液中LDH释放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DPS能降低H_2O_2导致的细胞内Ca~(2+)含量的升高,并抑制细胞凋亡。结论 DPS具有保护H_2O_2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损伤后细胞内Ca~(2+)含量并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