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79例危险因素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心脏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及其心脏病理改变,为SCD的防治和法医病理鉴定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及云南省公安厅79例SCD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SCD的病因、性别、年龄,SCD的诱因,各种导致SCD的疾病心脏病理改变.结果(1)79例SCD中,冠心病33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10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包填塞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4例,心瓣膜病3例,心肌脂肪浸润2例,冠状动脉开口狭窄2例,冠状动脉栓塞1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1例,心脏轻微病变2例;(2)冠心病是青、中年人SCD的最主要原因.心肌炎和风心病是34岁以下青年人SCD的主要原因;(3)79例SCD中25例具有明确诱因,且绝大数为男性.(4)33例冠心病性SCD中,2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度达Ⅳ级,2例继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1例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20例,其中4例合并陈旧性心梗,单纯陈旧性心梗8例,5例无心梗,仅有急性心肌缺血改变.结论SCD以冠心病为主,中老年男性多见,病程短而凶险,仅部分病例有明确诱因.尽早防治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变,祛除诱因,是预防SCD的根本措施.SCD的法医病理学鉴定一般要有能引起急性心脏功能阻碍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心脏性猝死2例尸检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致死因素,为防治SCD提供有效措施。方法:应用尸检组织病理学方法,对2例青少年SCD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例1为扩张性(充血性)心肌病;例2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结论:SCD病程急骤、凶险,在青少年发病率低,但近年有增高趋势,应引起重视,尽早防治原发病。  相似文献   

3.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可造成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全世界每年约发生SCD 900万例,我国每年发生SCD 150万例[1]。因此,重视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防治,优化其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束支阻滞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意义及防治策略。方法:对2001年12月~2008年4月收住的80例发生SCD的心衰患者束支阻滞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有束支阻滞者占63.8%,其中左柬支阻滞最多,占28.8%。结论:束支阻滞是心衰患者发生SCD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 募集205例ICM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并检测患者心电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尿钠肽(BNP)水平,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0.5 ~4年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情况,分析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LVEF值、BN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SCD发生的关系.另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Tc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9%(1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 27例(13.2%),与健康对照比较,病例组心电图QTc明显延长(P<0.05).随访结果标明,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患者(≥120 ms) SCD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20 ms患者(35.1%和17.5%,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组SCD发生率亦较BNP正常组高(24.8%和11.0%,P<0.05).随着LVEF值降低,SC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M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和血浆BNP明显升高与SCD发生相关,可作为预测SCD发生的高危因素,但与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贺耀斐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122-122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期间36例发生SCD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其发生原因。结果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SCD的原因主要有冠心病(44.44%)、高血压心脏病(13.89%)、扩张型心脏病(11.11%)、风湿性心脏病(8.33%)以及主动脉夹层(5.56%)等。结论基础性心脏病、高血压以及心力衰竭等是造成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SCD的高危因素,早期密切监护和预防处理是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心脏猝死(SCD)已占发达国家病死率的首位,其防治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对大理州、市医院55例S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为首要病因(60%),风心病次之(14.5%)。即刻描记心电图31例,其中室颤13例(42%),抢救成功3例,占(23%),总成功率5.5%。为提高救治成功率,作者提出应加强医护人员对SCD的认识,并使之社会化、完善ICU硬件、规范抢救措施。本文还讨论了对SCD具预测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SCD)临床特点,以提高SCD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26例院内SC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0-14岁占6.3%,15-39岁占20%,40-59岁占29.3%,60岁以上占44.4%。导致院内SCD的常见病因是冠心病(50.8%)、先心病(17.5%)和风心病(14.3%)。导致院内冠心病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AMI)(72.3%)。心脏骤停时即时检测显示室性心律失常占62.7%,心室颤动占43.6%。结论:SCD事件以老年人占比例最大,是防治重点,对于AMI、UAP和HF患者应高度警惕SCD,尽早除颤是提高SCD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66年kuller等人提出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概念,40多年过去了,在此期间,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但是SCD发生率却无明显下降。SCD目前仍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钙蛋白Ⅰ(cTnI)在冠心病猝死(SCD)心肌内的表达变化及其与SCD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检案50例,分SCD组(15例)及3个对照组:有冠心病但非SCD的对照组1(12例),无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及其它心血管疾病的对照组2(15例)和无严重As病变但有其它心脏病的对照组3(8例)。通过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组的cTnI在心肌细胞内的表达进行阳性单位(PU)、平均灰度值(AG)定量检测,并分析比较各组表达的差异。结果SCD组病例的心肌细胞内未见cTnI阳性着色,3个对照组病例的心肌细胞内cTnI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SCD组和3个对照组心肌细胞内cTnI表达的PU和AG值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肌细胞内cTnI表达缺失与SCD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检测心肌cTnI表达变化对于SCD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杀虫单(SCD)的中毒机理及二巯基丙磺酸钠(Na-DMPS)对琥珀酸脱氢酶(SDH)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SCD组、(Na-DMPS SCD)组。观察三组小鼠肝及心肌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CD组SDH活力显著下降(P<0.05),LDH明显升高(P<0.001);(Na-DMPS SCD)组SDH活力较SCD组明显升高(P<0.05),LDH显著降低(P<0.001),结论:SCD可抑制线粒体SDH活力,抑制细胞呼吸。Na-DMPS可拮抗其抑制作用,这种拮抗作用在防治SCD中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由于诊断技术与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心血管病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但心脏性猝死(SCD)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这主要是因为SCD大多数都发生在医院外,而以住院病人为服务对象的临床医学对医院外的SCD则几乎是束手无策的.因此,加强对SCD的高危因素研究对SCD防治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CD患者以及85例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作为非SCD病例对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探讨发生SCD的相关因素。结果低射血分数(EF)值、心肺复苏术(CPR)术后、脑利钠肽(BNP)、肾功能不全、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CPR术后、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P〈0.05);尤其是CPR术后(OR值:11.48)、低EF值(OR值:9.53)、持续性心律失常(OR值:6.87)对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SCD的因素有很多,临床上应密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改善不利因素,降低S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联合诊断。方法:收集18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CD患者临床表现,检测血清维生素B12(VB12)、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平均血红蛋白(MCH)水平及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进行电生理检查并分析其异常表现。结果:18例SCD患者中临床表现肢体麻木者12例,运动障碍者10例,视物模糊者1例,精神异常者4例,尿便障碍者2例。18例患者中血清VB12水平降低者9例(50.0%),Hcy水平升高者18例(100%),MCV升高者15例(83.3%),MCH水平升高者14例(77.8%),15例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有阳性发现。结论:SCD患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根据血清VB12缺乏诊断率较低,联合检测Hcy、MCH和MCV水平及电生理检查对SCD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以期早期诊断。方法对20例SC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SCD病人中脊髓后侧索均变性18例(90%),周围神经变性17例(85%),大脑白质变性2例(10%),贫血8例(40%)。头颅CT检查白质低密度2例(2/8),脊髓MRI异常8例(8/8)。血清VitB12浓度降低8例(8/15,53.33%)。结论SCD主要损伤脊髓后侧索及周围神经,血清VitB12浓度测定及脊髓MRI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院患者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心肺复苏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0例在院SCD患者的常见病因、诱发因素、心电图表现和复苏成功率。结果在院SCD常见病因67.5%为冠心病,即时心电图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经心肺复苏40例SCD中14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2.5%.结论在院SCD危险因素有老年、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左心功能受损、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症状性心力衰竭合并多种疾病。电解质紊乱是导致在院SCD的重要诱发因素。心电图出现QTc延长、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室内多束支阻滞(AVB及BBB)等应警惕SCD.尽早除颤是提高SCD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心脏性猝死(SCD)在美国每年发生30万~40万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近日,就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和防治情况,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内科、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因素,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控,降低死亡率。方法:对92例DCM及其中38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EF值降低,心胸比率〉0.65,右心室扩大,QT间期离散度增加,外界应激因素(精神紧张、体力活动、饮酒等)刺激使交感神经紧张力升高。结论:DCM患者在没有积极治疗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持续性心动过速导致SCD。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主要病因之一,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被认为是AD的临床前期,早期诊断SCD对AD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在SCD的各种诊断方法中,生化诊断手段是一种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创伤小的诊断方式。将生化诊断方法与神经心理评估方式相结合,在SCD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前景。本文就SCD的脑脊液、血浆、尿液等生化检测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 SCD)通常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所引起的自然死亡。患者在发病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目前,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死于SCD,在我国,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国SCD研究”结果显示,每年SCD的患者为54.4万,每天有近1480例患者死于SCD。院外发生SCD的存活率不及15%,而即使能及时送进医院,出院时存活率也不及20%。 SCD中约88%为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其最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发生 SCD 的患者,抢救是争分夺秒的,研究显示,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抢救每延长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降低7%~10%。因此,如何早期识别SCD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对预防SCD发生及改善SCD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