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浓度氯普鲁卡因下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麻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Ⅰ组)、1.0%氯普鲁卡因组(Ⅱ组)、1.5%氯普鲁卡因组(Ⅲ组),记录诱导时异丙酚用量、术中异氟醚呼气末浓度(Enso)、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相关的生命体征。结果患者意识消失时Ⅲ组和Ⅱ组异丙酚用量比Ⅰ组明显减少(P〈0.01)。EnsoⅡ组、Ⅲ组比Ⅰ组和Ⅲ组比Ⅱ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术中各个时间点Ⅲ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波动明显比Ⅰ组和Ⅱ组大,并在几个特定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0%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开胸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开胸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研)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 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 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ANP的含量.结果 (1)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 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Ⅱ组麻醉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ANP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术毕明显升高(P<0.01),但Ⅱ组无明显变化.(3)心率和血压在麻醉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Ⅰ组术毕明显升高.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ET和ANP调控优于单纯全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ANP的含量。结果(1)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Ⅱ组麻醉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ANP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术毕明显升高(P〈0.01),但Ⅱ组无明显变化。(3)心率和血压在麻醉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Ⅰ组术毕明显升高。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ET和ANP调控优于单纯全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1 a(6-keto-PGF1 a,PGF1 a)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分为2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 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PGF1 a和TXB2的含量。结果⑴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 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Ⅱ组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血浆6-keto-PGF1 a在诱导后均升高,Ⅱ组升高更明显;手术后Ⅰ组无明显变化,但Ⅱ组仍较高(P〈0.05);TXB2在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手术后Ⅰ组渐恢复,且术毕明显升高,而Ⅱ组均低于麻醉前(P〈0.01或P〈0.05);⑶6-keto-PGF1 a与TXB2比值(K/T值):诱导后2组均升高,Ⅱ组显著增高;手术后Ⅰ组渐下降,而Ⅱ组术中术毕仍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或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ET、PGF1 a和TXB2调控优于静脉全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开胸手术的临床效应与术后效果。方法:选择开胸手术60例,ASA 2-3级,年龄35~70岁病人,分为E、C二组,E组采用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30例;C组(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30例。两组全麻诱导相同。观察术期及恢复期的心血管反应,苏醒拔管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显示:E组术中心血管反应BP,HR比C组低(P<0.05): 术毕苏醒拔管率,躁动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效果,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小,术后早期拔管率高,术后镇痛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具有安全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剖胸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肋间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8例单侧择期剖胸手术患者(ASA Ⅰ一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Ⅰ组术前行术侧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Ⅱ组术前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以患者人手术室全麻诱导插管前平卧位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基础值,依次记录麻醉前及全麻诱导插管后5、10、15、20、25、30 min的MAP和HR,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剖胸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小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平稳;且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用于单侧剖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7.
钟爱彬  钟佳  曾垂应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95-169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全麻用于腹腔镜经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42~65岁,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60例,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全麻)病人入室行L2~3或L3~4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上置管3~4cm,给予试验量后观察无不适再施行静脉全麻;Ⅱ组(静脉全麻)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病例均采用TCI静脉给药方法,记录全麻用药量,术中MAP、HR变化、子宫附着韧带松弛度评级、手术时间及术毕苏醒时间;结果Ⅰ组子宫附着韧带松弛度优于Ⅱ组,手术时间及术毕苏醒时间短于Ⅱ组,Ⅰ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所用静脉全麻药、肌松药等明显比Ⅱ组少(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经阴式全子宫切术中可达到满意的子宫松弛,缩短手术时间,苏醒快,无痛,麻药用量减少,安全舒适。大大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及痛苦,尤为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极其对循环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胺0.6mg/kg,维持用持续静注丙泊酚5~7mg·kg-1·h-1,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组于诱导前取T5-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5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1%利多卡因5~10ml不等),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1h、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G+E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10min、30min、1h明显低于G组(P<0.05);NE及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组(P<0.05);两组间IL-6浓度无显著性差异。G+E组MAP、HR在切皮后各时点显著低于G组(P<0.01)。30例病人术毕血清IL-6浓度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54,P<0.05),G+E组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显著低于G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人开胸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循环稳定,术毕清醒快,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小儿手指再造与手臂皮瓣修复术的最佳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92例患儿随机分为4组:Ⅰ组(臂丛联合插管全麻组,n=32)、Ⅱ组(臂丛联合非插管全麻组,n=68)、Ⅲ组(臂丛联合硬膜外麻醉组,n=42)、Ⅳ组(臂丛联合硬.腰麻醉组,n=50),臂丛用0.25%布比卡因、全麻用0.1%氯胺酮、硬膜外用1.5%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腰麻用0.5%布比卡因作麻醉药物,观察用药量、效果和毒副反应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臂丛阻滞麻醉各组间所有指标无差异,全麻用药量和副反应率Ⅰ组明显多于Ⅱ组;用硬膜外的Ⅲ组局麻药用量和完全率及毒副反应率明显多于用硬;腰联合的Ⅳ组(P<0.01);MAP、HR、RRⅠ组术毕前明显高于术毕后、Ⅱ组~Ⅳ组术毕后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P<0.01);SPO2Ⅰ组麻醉后和术毕后降幅较明显(P<0.01),Ⅱ组~Ⅳ组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结论4种联合方法均适用于小儿手指再造与手臂皮瓣修复术的麻醉,但就其管理简便和安全而言,学龄段以下用臂丛联合非插管全麻,学龄段用臂丛联合硬膜、腰麻醉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老年开胸手术病人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术毕、术后6 h2、4 h、48 h采血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cTnT的浓度。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CK、AST、LDH在术毕及术后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cTnT在术后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除CK在术毕24 h高于麻醉前外(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K、AST在术毕及术后6 h显著低于G组(P<0.05),LDH在术后6 h显著低于G组(P<0.05),而cTnT在术后6 h2、4 h及48 h均显著低于G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复合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肺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术毕分别施行不同配方胸段硬膜外镇痛:0.2%罗哌卡因(Ⅰ组);0.15%罗哌卡因/芬太尼4μg/ml(Ⅱ组);0.1%罗哌卡因/芬太尼4μg/ml(Ⅲ组)。观察术后HR、BP变化,VAS评分,总按压次数与实际进药次数之比(D/D),恶心、呕吐、搔痒和尿潴留的发生率,动脉血PaCO2。结果VAS评分Ⅰ组>Ⅱ、Ⅲ组(p<0.01),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压总数和实进数Ⅰ组>Ⅲ组>Ⅱ组(p<0.01),D/D比值在0~2之间以Ⅱ组最多(p<0.05)。结论0.15%罗哌卡因/芬太尼4μg/ml配方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剖胸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肋间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例单侧择期剖胸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Ⅰ组术前行术侧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Ⅱ组术前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以患者入手术室全麻诱导插管前平卧位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基础值,依次记录麻醉前及全麻诱导插管后5、10、15、20、25、30min的MAP和HR,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剖胸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小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平稳;且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用于单侧剖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患者氯普鲁卡因混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硬膜外麻醉配液Ⅰ组:0.75%罗哌卡因;Ⅱ组:1%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Ⅲ组:1.5%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记录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运动阻滞分级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术中辅助用药及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比较,其他两组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BromageⅠ、Ⅱ级的起效时间均缩短,Ⅱ、Ⅲ两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缩短,Ⅱ组Bromage Ⅲ级的起效时间缩短。结论:子宫切除术患者1%或1.5%氯普鲁卡因可增强0.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人工流产术患者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应。方法: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C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Ⅰ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1 mg/kg);Ⅱ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2 mg/kg);Ⅲ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3 mg/kg),每组40例。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出现体动反应追加异丙酚30~50 mg,分别记录诱导前(患者入室稳定3m in后)、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手术时间、意识消失时间(从开始注药至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停止注药至呼之睁眼时间)、异丙酚用量及注射时疼痛情况并评价麻醉满意度。结果:各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Ⅰ组、Ⅱ组、Ⅲ组注药时疼痛例数减少,异丙酚用量降低,麻醉满意率提高(P<0.05),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诱导前相比,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均降低;但Ⅱ组和Ⅲ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异丙酚2 mg/kg复合氯胺酮0.2 mg/kg可显著提高人工流产术患者麻醉满意率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加持续硬膜外镇痛模式对老年病人食道癌根治手术中术后循环应激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100例ASA Ⅰ~Ⅱ级择期食道癌根治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全麻加持续静脉镇痛模式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加持续硬膜外镇痛模式组(B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相同,全麻诱导用氟哌利多5mg昏芬太尼2ug/kg、宜妥利0.4mg/kg、阿曲库铵0.5~0.6mg/kg.B组于诱导前取T8~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0%利多卡因试验量5ml,观察无脊麻现象后分次注入初量15ml.两组全麻维持药物均用静安、瑞芬太尼、阿曲库铵.于麻醉前、诱导后、切皮、入胸时、病灶切除、手术结束时记录循环指标、全麻药用量及术后清醒、躁动情况.A组术后镇痛用持续静脉镇痛模式,B组术后镇痛用持续硬膜外镇痛模式.结果:B组术中麻醉维持全麻药用量明显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病人围麻醉期MAP和心率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切皮、去肋骨及术中各时点MAP、心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毕至完全清醒时的各项观察指标,组间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加持续硬膜外镇痛模式用于老年开胸手术病人可减少应激反应、循环状态稳定,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泌尿科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Ⅰ组)和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术中不使用气管导管和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用药为异丙酚5~10mg.kg-1.h-1和氯胺酮1~2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不与氯胺酮混合。Ⅱ组使用喉罩维持呼吸道通畅,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用药为2%~3%七氟醚。记录两组的麻醉质量(术中强手术刺激时摇头、肢体活动、SpO2<95%的发生例数和术后呕吐发生例数)。结果:Ⅱ组病人术中摇头、肢体活动、SpO2<95%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1),但Ⅱ组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1)。结论:与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相比,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能维持术中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保证麻醉质量,是一优点较多的可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方法,但需注意术后呕吐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6例择期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Ⅰ组),气管插管全麻组(Ⅱ组),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组(Ⅲ组),每组12例。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血糖(BG),同时监测血压(BP)和心率(HR)。结果Ⅱ组Cor、E和BG手术最大刺激时和术毕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也明显高于同一时段第Ⅲ组(P<0.05)。Ⅱ组各时点间MAP和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毕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术毕Ⅱ组MAP与HR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患者苏醒迅速,硬膜外可镇痛,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镇痛方式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A组,n=20),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组(B组,n=20)。两组术中均采用静脉输入异丙酚镇静。术后入ICU治疗并测定患者不同效应点异丙酚血药浓度,记录患者入睡、唤醒和定向时间及术后行为评分。结果A组各效应点异丙酚浓度均低于B组(P<0.05)。A组在ICU内唤醒、定向时间均长于B组(P<0.05)。停止输入异丙酚后,10~60min,A组遗忘评分高于B组(P<0.05),30min内,A组定向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15min内,A组合作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芬太尼静脉镇痛能延缓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的复苏过程,硬膜外阻滞镇痛则复苏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老年患者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50例择期行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麻醉药物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麻醉前、自主呼吸恢复后15 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潮气量,拔管后5、20 min警觉、镇静反应能力评分(OAA/S),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追加镇痛药情况等.结果 A组麻醉结束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0.54±0.13)、(15.84±3.21)mg]明显低于B组[(0.74±0.13)、(19.12±3.74)mg](P<0.01).A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15min SpO2和潮气量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患者拔管后5、20min OAA/S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患者术后24 hVAS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恢复期追加镇痛药物者[4例(16%)]少于B组[11例(44%)](P<0.05).结论 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麻醉效果好,综合质量高,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此类手术麻醉,并且可能更有利于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梁桂玲 《中国保健》2005,13(14):29-29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并保留术后镇痛应用于食道癌根治手术的良好效果.方法ASAI-II择期行食道癌根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复合组(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40例,对照组(单用静吸复合麻醉)40例.复合组先行T4~6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5%~1.8%利多卡因4ml,同时静点平衡液300~500ml,确定麻醉平面后行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术,术中以间断静注维库溴胺维持并每隔1小时注入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混合液5~7ml,术毕向硬膜外输入镇痛液镇痛,对照组全麻诱导同复合组,术中以持续吸入安氟醚1.5%~3%和间断给予维库溴胺维持,观察两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循环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复合组全麻苏醒时间和用药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通气期间平均气道压、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但复合组术中循环功能明显比对照组稳定,血压升高大于基础血压15%仅3例,心率增快且超过15次/分4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和14例(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食道癌根治手术时可减少全麻药用量,诱导期心血管不良反应少,术中管理方便,麻醉深度易于控制,术后清醒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