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主生殖”理论整理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主生殖”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对人体生殖功能生理病理的基本认识。目前各地学者对“肾主生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理论研究肾藏精是肾主生殖的基础。对于肾所藏之“精”如何理解,各地学者观点不一。郭氏[1]认为肾所藏之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有男女媾和之精(为先天之精),是生殖发育的根本;有水谷化生之精(为后天之精),是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两者均藏于肾。肾本脏所藏的所谓先天之精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孟氏[2]认为,先天之精和后先天之…  相似文献   

2.
中医“肾”的时间医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 :肾在全身脏腑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肾藏精 ,内寓真阴真阳 ,主生殖 ,生长发育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通于脑 ,为“先天之本”。近年来 ,随着时间生物医学的长足发展 ,人们也从时间医学角度对中医的肾进行了研究 ,现将其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 中医肾的生理节律1.1 “肾气通于冬”的研究 “肾气通于冬”是中医学时脏相应理论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 ,肾的功能当在冬季增强 ,即肾主闭藏精气的功能应当在冬季旺盛 ,相应地使肾主精气消耗减少 ,因此在生殖方面应表现为冬季生殖机能减弱[1] 。促间质细胞素(LH)、睾酮 (T)是男…  相似文献   

3.
中医肾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关系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王惠珍中医所言肾,有人认为可把它视为多器官,多系统有广泛联系的重要脏器[1].在肾诸多功能中,与妇科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肾藏精、主生殖"的功能方面。几十年来有关肾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中医男性学的研究进展,将肾、天癸、精室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中医男性生殖内分泌模式。突破传统的"肾藏精""主生殖"理论的局限性,明确男性生殖之精的产生、贮藏、排泄在于精室;打破将男子生殖系统疾病全归属于肾的临床思维定势;初步阐明男性生殖内分泌模式及功能。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始于对疾病“证”的认知.“证”是疾病的本质和核心,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则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中医古籍中有不少关于肾脏的描述,其中《素问》谈到,“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主水纳气,主骨生髓充脑;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由此可知,肾脏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左右着人体的骨质和生殖功能,并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中医理论肾主生殖的相关文献,辨析男子生殖之精与肾精的区别,进而探讨男子生殖之精与胎孕的关系.肾主生殖的功能是基于中医藏象学说中"肾藏精"的功能.其中,"肾藏精"主要体现为肾具有封藏之性,可藏先、后天之精及脏腑之精.肾主生殖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是肾与男子生殖器官关系密切,其二是肾可通过调节肾中精气进而调节人体生殖...  相似文献   

7.
韩萱 《开卷有益》2010,(2):32-33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当脏腑之精充盛时,除供应本身生理活动所需外,其剩余部分则储藏于肾,以备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时,肾再把所藏的精气重新供给各脏器。故肾精的盛衰,对所有脏腑的功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肾藏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肾藏精”的认识角度不同,导致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见解:对“肾藏精”与“五脏藏精”关系的研究,揭示两者在肾精贮藏、转输、相互调节方面的动态性;对“肾藏精”与“肾主水”关系的研究,提出精水合一、同为生命之本的观点;对“肾藏精”与“肾主骨生髓”关系的研究,得出肾主骨、生髓、通脑,同出一源的观点;对“肾藏精起亟”的研究,发现“肾藏精”在生命活动内外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肾藏精”包含肾和精气的实体和功能系统,干细胞理论的出现,时间生物学和生殖医学的发展赋予“肾主骨生髓”、“肾藏精应冬”及“肾藏精主生殖”理论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从肾论治”相关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其证治规律,探索其疗效机制,可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思路。“肾藏精”中医藏象研究中尚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不足,需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殖功能和生长发育,因此补肾法是治疗不孕症的重要方法。中医药治疗不孕症具有明显特色,该文通过对近几年以补肾法为主治疗不孕症的文献总结分析,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肾”与女性生殖轴关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认为肾对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协调,从而使女性具有月经、孕胎的生理。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中医“肾主生殖”与性腺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采用补肾法治疗妇科内分泌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1.
<正>肾为机体重要脏腑,素有"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之称。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1]。肾藏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主生殖。根据"肾主生殖"理论,临床上生殖功能障碍所致的不孕、不育等病证,  相似文献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殖障碍和全身糖脂代谢异常并存的一种特殊疾病,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肾藏精,主生殖”,肾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发病之本,本文拟从中医“肾主生殖”理论入手,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生血,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呼吸和水液代谢等有密切关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实用中医基础学》说:“肾在人体脏腑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其生理功能涉及到生长发育、抗病能力、生殖、骨骼、水盐代谢、呼吸、血液、脑髓、发、耳、齿等各个方面.包括现代医学的生殖、泌尿、呼吸、内分泌、免疫、血液、  相似文献   

14.
正从中医角度看,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藏精、主水和纳气。其中,肾藏精的生理功能,能够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促进生殖繁衍、化生血液、主骨生髓;肾主水的生理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肾主纳气的生理功能,能够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帮助人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学证明肾脏具有内分泌功能,肾功能减退可出现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而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并且有精血同源的论述,由此看来,中医的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在生理功能上存在共性,临床和实验研究业已证明借助中医“肾藏精”理论能有效防治由肾功能衰竭所致的血液系统和骨骼系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兰凌  葛桂香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238-238
更年期症状的病机分析 更年期多发生在45~55岁中年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使血液中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垂体调节功能紊乱,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临床以潮热易汗、心烦失眠、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多因肾精亏虚,阴阳失调所致。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女性到了青春期体内产生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作用的物质“天癸”。到更年期时天癸将竭,肾精亏虚,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生殖功能亦将衰竭,冲任失调,五脏失养,从而产生一系列病变。  相似文献   

17.
“肾主生殖”是中医藏象学说对人体生殖生理的认识:肾精充足、肾气旺盛,生殖功能正常;反之,肾精不足肾气亏虚,生殖功能异常。依据“肾主生殖”理论,临床中生殖功能障碍所致的不孕症、多从补养肾精肾气入手调理。补肾药能有效改善女性黄体功能不足、无排卵、卵泡发育障碍所致的不孕症和男性少精、弱精所致的不育症。为探讨“肾主生殖”的科学内涵,笔者设计用雷公藤多苷造成雌、雄人鼠肾虚生殖功能障碍模型,用补肾毓麟汤进行治疗,旨在一观察补肾中药汤对雌、雄性大鼠生殖功能障碍模型的生殖功能,从而初步探讨“肾主生殖”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于“肾”在机体的功能作用,涵义较广,与现代医学解剖生理上所说的肾其作用不尽相同。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而主水液代谢,这和泌尿系统相似。此外,祖国医学认为“肾”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它是“先天之本”,主要包括生殖系统和与生殖功能有关的内分泌活动。因此,中医的补肾法成为常用的一种疗法而应用于临床。此法运用适宜,每能取得显著疗效。故对于祖国医学所说的“肾”和补肾法,值得深入探讨并掌握其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阴阳水火之宅,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骨,可见肾在人体脏腑器官中的重要地位。而西医肾移植患者及捐肾者捐肾后长期存活给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经典理论却带来了质疑和思考。本文详细阐述了广义中医肾与狭义西医肾的区别,并应用演绎法探讨了中医肾与移植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男性不育症是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占已婚夫妇的15%,其中男方因素约占50%。而最重要的影响男性生育的因素是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动力,有效提高精子密度及精子活力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殖功能和生长发育,因此补肾填精法是治疗少弱精子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