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长泰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监测点钩体病的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点长泰县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动态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群与健康人群钩体免疫水平进行调查。[结果]监测点未有疫情报告。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6.71%;黄毛鼠占52.88%,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9.07%,感染菌群主要是爪哇群、波摩那群;从黄毛鼠中分离出3株钩体(爪哇群2株、澳洲群1株)。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6.08%,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P〈0.01),菌群较为分散。[结论]长泰县监测点是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黄毛鼠,健康人群感染菌群复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怀远县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流行病学方法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感染率流行季节高于非流行季节(9.00∶0.96),均为黄疸出血群。宿主动物鼠种构成较以往发生明显改变,黑线姬鼠占84.02%,鼠密度秋季高于春季(10.54∶8.63),鼠带菌率秋季高于春季(24.53∶4.54),感染菌群与人一致。结论怀远县钩体病流行菌群由1970年代波摩那群更迭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带菌宿主动物由猪改变为黑线姬鼠,鼠感染菌群更迭与人感染情况吻合。今后应加强宿主动物调查和人群钩体病疫情调查研究,掌握流行动态,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止黄疸出血群钩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源地主要传染源及感染情况,为钩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8月宁德市霞浦县水门乡钩体病暴发流行后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与人群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钩体疫源地平均鼠密度为25.3%,黄毛鼠占93.8%;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3.5%,感染血清群主要为爪哇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双峰县近3年钩体病的疫情动态变化,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7年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进行钩体病的监测,收集钩体病疫情资料,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及开展对健康人群与病例的血清学监测。结果双峰县钩体病疫情在2007年突然升高,波及范围广,且鼠密度、宿主动物的带菌率也突然升高,病例血清学分型和宿主动物菌群均为黄疸出血群。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在60%左右。结论双峰县钩体疫情的升高与鼠密度、宿主动物带菌率可能存在关联,但需要进一步长时间的监测观察,同时应提前监测,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及时预警疫情。在疫情低发的情况下,仍应采取灭鼠和提高免疫力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沅江市钩体病宿主动物鼠的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鼠类带菌调查,对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4年平均鼠密度为4.76%。鼠种构成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属种,总阳性率为5.41%,各年间、夏季和秋季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以赛罗群为主。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0%,年龄、性别、年份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沅江市宿主动物钩体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钩体病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凤台县自然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病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凝集实验检测人血清,滴度至1:100(++)为隐性感染;采用柯索夫培养基,孵育分离宿主动物肾脏钩体并分型。结果2005~2007年共检测人血清383份,其中阳性14人,隐性感染率为3.66%。捕获宿主动物401只(主要是鼠类),带菌40只,带菌率为9.98%,均为黄疸出血型。结论凤台县有钩体病潜在流行的可能,必须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玲  黄勇 《健康天地》2010,4(1):98-99
目的:了解眉山市东坡区2008—2009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法》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5.84%,最高为6.56%,带菌率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75.76%)。结论:眉山市东坡区鼠密度较低,未监测出鼠类带菌。但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加之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普遍下降,应加强钩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爆发性流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在安徽省沿江、沿淮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设立监测点,通过不同时期对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情况的调查,在汛期前、洪涝灾害期间、灾后,对自然人群、宿主动物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主要宿主动物标本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沿江地区1998年洪涝灾害期间自然人群钩体感染率为13.49%,高于灾后的2.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8,P〈0.01)。沿淮地区2003年洪涝灾区与非灾区自然人群钩体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8%和5.35%。结论洪涝灾害能够对灾区钩体病的发生产生影响,是否会导致该病流行,主要取决于传染源带菌率高低、洪涝灾害的规模、洪水持续时间、洪涝灾害发生时间与钩体病流行季节是否一致、易感人群免疫水平等因素。但传染源带菌率的高低是确定钩体病流行或大流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清远市2007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007年广东省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报告钩体病8例,发病率0.23/10万。流行前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897%,菌群以黄疸出血热为主;流行后期健康人血清体抗阳性率为15.54%,菌群以七日热为主;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88%,菌群为七日热。鼠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8.15%,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臭鼬鼯和施氏屋顶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14.08%~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波摩那群,黄胸鼠和青毛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零;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菌群为犬热群。未从人群及宿主动物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结论该市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病隐性感染水平均较高,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1990-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浙江省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1990—2005年全省累计发生钩体病例5653例,死亡68例,各地市除舟山外,其余各地均有病例报告。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宿主动物感染秋季群的构成比2000年以后较1990—2005年有较显著的上升,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一起成为主要菌群。继1996—1997年龙游县赛罗群钩体病疫情暴发后,2002年浙江省又在蛙血清中检测到赛罗群抗体阳性。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化,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因此,钩体病监测仍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分布和鼠种构成及带菌率,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在11个监测点中开展鼠情调查,同时使用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鼠带菌率,以探究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方式下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结果四川省鼠密度为3.93%,使用分离培养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共有7个监测点的样本中检出钩端螺旋体核酸,鼠带菌率为3.34%。其中,四川短尾鼩构成比高达76.79%,带菌率为3.15%,黑线姬鼠构成比为4.92%,带菌率为18.71%,其余鼠种中未检出钩端螺旋体。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21.13%,部分地区人群抗体水平与当地鼠带菌率差异较大。结论使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复检后发现,主要宿主动物仍携带钩端螺旋体,短尾鼩亦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建议引入新方法作为辅助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应关注群体抗体水平,重视人群缺乏免疫屏障的情况,合理选择监测地点,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油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为5.10%,最高为9.55%。平均带菌率为0.73%,褐家鼠带菌率最高,为2.5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37.88%)。结论江油市鼠密度,鼠带菌率较低。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褐家鼠带菌值得重视。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正在下降,钩体病监测力度应加强。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流行病学概况。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对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相关宿主动物进行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抗体。结果对808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及727份鼠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0%(59/808),各调查点人群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7,P<0.05);水网及旱地间人群发病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8.068,P<0.01);鼠类阳性率平均为0.55%,其中褐家鼠为0.47%,黄胸鼠为3.17%。结论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野鼠中存在钩体隐性感染,其感染幅度与该地区钩体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了解43年铯体病流行情况和17年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治疗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钩体病的发病资料和监测方案,研究传染源贮存宿主的种类与带菌,钩体病发病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结果:全县43年累计发病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88.76/10万,死亡81例,年均病死率0.98%,共出现6个发病高峰,发病高峰为每年9-10月,有明显的地区性,平坝高,丘陵低,青壮年发病最高,男女之比为1.13:1,以农民发病为主占75.7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鼠密度7.27%,鼠种群为2目3科9种,已从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证明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有6群,以黄胆出血群为主占93.73%,次为秋季热,七日热群,猪,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0%和60.0%,经观察本县流行菌群基本稳定,鼠种有变化,黑线姬鼠减少,四川短尾Qu增多。结论: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接触疫水,水稻收割季节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应加强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管理,控制传染源,有针对性地对接触疫水的人群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二期蓄水前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了解钩体菌型谱和优势菌型,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长寿区和丰都县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传染源监测,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患者、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均有散发钩体病例。2001-2005年总蓄水前和蓄水后鼠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P>0.05)。蓄水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蓄水后为鼩鼱。鼠带菌率为1.72%(10/583),与PCR检测阳性率(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0,P<0.01)。患者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26.84% (233/868),流行前期阳性率(23.85%)与流行后期(29.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5)。牛血清钩体抗体GMRT为1:29.97,优势菌群为拜伦群。结论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未出现钩体病流行,蓄水前后鼠密度无明显变化,但优势鼠种发生了变化,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较低,是钩体病潜在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近年来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的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钩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猪,牛带菌情况及鼠密度,种群构成等。结果:该市平均鼠带菌率为11.34%,黑线姬鼠占其鼠种构成的63.64%,平均带菌率为17.52%,从钩体患者和动物中分离出的钩体,黄疸出血群占98.56%。结论:黑线姬鼠是江油市稻田型钩体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的变化是造成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经破损皮肤进入人体,污染水或食物亦可经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上高县是钩体病疫区,曾暴发了几次大的流行,2005年列为国家监测点,2006—2009年,笔者对该县钩体病宿主动物进行了带菌情况监测,并对300名健康人群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90年代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情况。方法:病人血清检测采用MAT和Dot-ELISA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检测采用MAT法,传染源调查用夹夜法捕鼠,培养鼠肾和猪肾皮质,分离钩体并鉴定钩体菌群。结果:90年代前鄂西北地区很少发生钩体病,90年代后,该地区竹溪,竹山,襄阳,宜城等县市发生钩体病964例,占该地区40年总发病数的88.93%,钩体病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钩体病人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0.47%和21.12%,鼠密度3.62%,鼠带菌率14.37%,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41.50%,结论:钩体病人感染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与当地鼠,猪感染的钩体菌群一致。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部分林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省莱姆病流行状况和疫源地分布,系统收集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及其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带菌情况,掌握人群莱姆病的感染水平,为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监测和有效防治莱姆病提供依据。方法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IgG)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调查1108人,阳性167例,平均感染率为15.07%;其中牧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7.98%,农业区林场人群为21.21%,显示地区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8,P〈0.001);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莱姆病感染率差异不明显;主要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带菌率为23.93%;主要宿主动物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6.08%,鼠的总带菌率为20.59%。结论调查地区不仅有莱姆病感染存在,而且人群感染率还较高,平均感染率高于全国水平。不同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两地感染程度差别很大,农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明显高于牧业区;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主要传播媒介,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