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分析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爆发性流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在安徽省沿江、沿淮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设立监测点,通过不同时期对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情况的调查,在汛期前、洪涝灾害期间、灾后,对自然人群、宿主动物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主要宿主动物标本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沿江地区1998年洪涝灾害期间自然人群钩体感染率为13.49%,高于灾后的2.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8,P〈0.01)。沿淮地区2003年洪涝灾区与非灾区自然人群钩体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8%和5.35%。结论洪涝灾害能够对灾区钩体病的发生产生影响,是否会导致该病流行,主要取决于传染源带菌率高低、洪涝灾害的规模、洪水持续时间、洪涝灾害发生时间与钩体病流行季节是否一致、易感人群免疫水平等因素。但传染源带菌率的高低是确定钩体病流行或大流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6 4年至 1999年江苏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人 12 330例。70年代发病较高 ,80年代后期维持于低发病率水平 ,近几年全省发病均低于 6例。为探索其发病特征 ,现对全省196 4年~ 1999年钩体疫情及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疫情报告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室提供 ;监测点资料由各监测点历年资料汇总。1.2 方法 对疫情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 ,人群及病原监测按监测方案进行。2 结果2 .1 流行强度(1)发病率 :在 196 4年~ 1999年的 36年中 ,累计发病 12 330例 ,平均发病率 0 .6 4/10万 ,最高年份…  相似文献   

3.
洪涝灾害期间长江流域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洪涝灾害期间,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改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与控制造成的影响。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方法,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 通过对灾区连续四年的钩体病监测表明:洪灾期间,鼠密度增高,达12.10%以上;自然人群隐性感染率高,为13.49%;灾后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高达10.92%;疫情虽未明显上升,但存在漏诊漏报现象;另外,在多年未报病的地区,亦发现钩体病疫源地。结论 洪涝灾害增加了钩体病疫源地的强度;增加了人与动物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做到灾后无大疫,应及时进行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1997年开展了人群病原学、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疫情监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全省监测点调查及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1.2血清学试验无菌采集各监测点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3~5ml,用MAT法检测...  相似文献   

5.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菌群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于 1974年首例报告以来 ,因菌群复杂多次引起暴发和流行。进入 90年代以后 ,我县钩体菌群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钩体菌群变化规律 ,加强防制 ,控制暴发和流行 ,1997~ 1999年开展了钩体病人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监测。现将本次监测结果结合我县 1985~ 1989年监测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病例由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进行个案调查 ,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1]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用MAT法检测抗体和分离培养病原体。3 宿主动物监测 在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1988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疾病监测》1990,5(4):54-57
  相似文献   

8.
我市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1997年发病 86例 ,发病率 3 6 4/10万 ,病例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 5 0 %。为摸清我市钩体病菌群 ,了解鼠间带毒情况 ,按照衢州市钩体病防治规划及 1998年监测计划 ,1998年在我市的龙游、常山、江山等县 (市 )开展了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东省1996-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方法 采取血培养、动物脏器培养做病原学分离,血清学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结果 从病人血及动物脏器中分离出8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了6株,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爪哇、秋季、犬热及赛罗群;疑似病人血清、健康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47%、34.23%;18.23%。结论 广东省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免疫保护作用;首次分离出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了解43年铯体病流行情况和17年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治疗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钩体病的发病资料和监测方案,研究传染源贮存宿主的种类与带菌,钩体病发病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结果:全县43年累计发病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88.76/10万,死亡81例,年均病死率0.98%,共出现6个发病高峰,发病高峰为每年9-10月,有明显的地区性,平坝高,丘陵低,青壮年发病最高,男女之比为1.13:1,以农民发病为主占75.7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鼠密度7.27%,鼠种群为2目3科9种,已从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证明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有6群,以黄胆出血群为主占93.73%,次为秋季热,七日热群,猪,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0%和60.0%,经观察本县流行菌群基本稳定,鼠种有变化,黑线姬鼠减少,四川短尾Qu增多。结论: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接触疫水,水稻收割季节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应加强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管理,控制传染源,有针对性地对接触疫水的人群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11.
12.
常山县1983~1998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常山县位于浙西山区,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高发县。该县1965年首次报告病例,1983年始病例增多,1986年、1989年出现较大流行,1998年病例又有增加。为了探索其流行规律,现将1983年以来对该病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衢州市和常山县卫生防疫站疫情和钩体病监测档案。 2.血清学监测:采集临床诊断为钩体病的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或恢复期单份血清,用显微凝集试验(MAT)测定钩体抗体滴度,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单份血清抗体滴度≥1:400以…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暴发后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患者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并用显微镜凝集试验鉴定菌株.结果 磐安县2009-2012年共报告5例钩体病例;共检测40份鸭血清,阳性8份,其中56601群钩体抗体6份,56608群2份;共检测439只鼠形动物,分离到14株钩体,均为56601群;共检测鸭肾80份、青蛙肾390份、猪肾244份、牛中段尿160份,未检出阳性.结论 磐安县宿主动物中钩体广泛存在,并可能发生疫源地流行菌株变化,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中免疫重点人群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报道武鸣监测点由于接种重点人群错位使疫苗接种后未能有效地抑制钩体稻田型爆发的经验。认为南方稻田型钩体疫区其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应为15-34岁组,其次为≥35岁组,对学龄儿童大规模接种未见有任何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本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规律,加强防治,制定控制对策,我们于1997~1998年选择近三年均有钩体病人发生的城关镇近郊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以及全县钩体病疫情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由疫情报告系统提供,并经个案调查、血清抗体测定,按全国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人口资料等基础资料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传染源调查:(1)鼠密度、种群组成及带菌率:每年5月下旬、9月下旬(即流行前期、流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 2 0世纪末浙江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进一步落实钩体病防制措施 ,我们于 1997~ 1999年间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全省监测点调查资料、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全省各医院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 3~ 5ml,用MAT法检测抗体 ;同时无菌采血 1~ 2滴分离培养病原体。 (3)鼠类来源 :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 ,鉴定鼠种 ,计算鼠密度 ,用背式法解剖取双…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自1964年确诊首例病人以来,疫区逐渐扩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87年出现较大流行,发病率为139.13/10万。为了摸索流行规律,加强防治,1971年以来,开展了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措施效果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特征1.1 流行趋势自1964年首例报告以来,疫区逐渐扩大,全市所有乡镇出现不同程度流行,疫情不断上升。1973年出现较大流行,1974~1984年由于加强了针对性预防措施和普及防治知识,疫情得到控制,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及洪涝灾害对钩体病传播因素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病人、疑似病人和健康人群血清抗体,同时分离培养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用背式法解剖取。肾及采猪肾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 1998~2002年蔡甸区共发生钩体病1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52/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1.70%。蔡甸街、永安街、玉贤镇、张湾街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0.96%。病例集中于8、9月份,占总病例数的96.05%。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0.58%,黄疸出血群阳性事量高为55.88%,其次为波蒙那群为5.88%。病人血培养及鼠、猪肾中均未分离出钩体病原。年平均鼠密度为1.22%,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均占39.53%。主要传播因素为防汛巡堤和稻田作业。结论人群免疫水平低下,洪涝灾害导致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了1998年疫情暴发。鼠类仍是蔡甸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表明,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8月至10月为流行高峰。宿主动物种类较多,出现优势鼠种变更现象。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11.67%和5.00%,流行菌群以黄胆出血群,波摩那群和犬群为主。流行前期健康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8.74%。目前,虽然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应防患于未然,加强监测与防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