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灵枢》和《素问》,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鸿篇巨制,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又因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专著而饮誉医林。书中所载方剂被尊称为经方,历代医家均推崇备至,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还经得起不同时期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笔者在对该书的整理发掘中,发现书中用姜的方剂占所收录方剂的一半以上。仲景如此青睐姜的作用,其基础源于《神农本草经》,并有了较大的发挥与创建,现将《伤寒论》姜之功效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医学典籍。历代医家多推崇为医家之宗,认为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和中医的理论基础。关于《黄帝内经》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在中国医学史上,一直是个众说纷纭,争议不决的疑难问题。归纳起来,大体可分如下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所  相似文献   

4.
明代学者李濂,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川父,号嵩渚子、达生堂主人、夷门老人等。其祖上以小儿医闻名于世,有“金钟李氏”的美誉,可考者六代业医。李濂一生著述颇丰,除《医史》外,还著有《嵩渚文集》《祥符文献志》《汴京遗迹志》《朱仙镇岳庙集》《稼轩长短句》《李嵩渚医书目》等,在文学、历史、方志、医学等领域均有涉猎。李濂有感于与名医相关的医学典故、医家传记等资料散见于历代医籍及文史典籍资料之中,苦无专书,故着力于将散见于各代的名医生平事例等传记资料认真收编进行归纳整理,共编撰、收录72位医家,撰成《医史》一书。《医史》全书由纂辑医史凡例、医史目录、正文十卷等几部分构成。纂辑凡例将李濂编纂此书的思路交代得极为清楚。医史正文部分前五卷以时代为纲,自春秋始至元代止,收载见于正史记载的著名医家传略,共编入55位医家;后五卷则从宋、明文史资料着手,将散见于各种文集的医家传略进行收集整理,共收载17位医家,补正史所缺。各传之后,多有李濂所加的评语,评论、抒发自己的感想,将前文所载错误之处予以订正,或将所据补遗资料列明。其中李濂为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王履、戴原礼、葛应雷6人所补传记均属前人所未传,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人物传记类专著,对后世研究各医家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李濂生平及其所撰《医史》的研究,对《医史》的主要版本、纂辑年份、编纂特点、学术成就等加以分析及评述。  相似文献   

5.
针灸学之最     
<正> 1.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学著作。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晋初·皇甫谧撰写的《黄帝针灸甲乙经》。3.最早载入史册的针灸医家是医缓。我国第一位女针灸家是晋代的鲍站。4.最早运用“一夫法”取穴的医家是葛洪。5.第一个用针灸引产的医家是六朝时期的徐文伯。6.最早提出“阿是穴”名称的医家是孙思邈。7.最早画针灸图的是隋唐时代医家甄权的《明堂人形图》。8.第一个绘制经络彩色图的是唐代医家孙思邈。9.最早的针灸歌诀著作是《甄氏针灸经》。10.我国针灸最早传入的国家是朝鲜。11.最早在政府支持下修订观堂经脉孔穴的是唐代针灸医家甄权、甄立言。12.我国最早对穴位名称作出解释的是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13.第一次出现灸师这一名称的是《唐书》。14.我国第一部灸法专著是曹翕编著的《曹氏灸方》。15.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是  相似文献   

6.
赵明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5):205-205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文中简称《理伤续断方》)[1]是由唐代医家蔺道人所著,成书于公元846年,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其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以气血学术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外台秘要》[2]...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历代医家都奉为圭臬,至为重视。对后世医学,不论其在理论或临床经验方面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其内容丰富多彩,牵涉面亦甚广泛。本文仅就《内经》的学术思想的基础略谈如下。  相似文献   

8.
《神农本草经》(下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被历代医家崇为“三墳书”之一,受到极端重视。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医家行医及修撰本草的重要参考书之一。由于年代久远,而《本经》又是借助《证类本草》等书得以流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通报》2008,7(3):38-38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0.
1膏方的源流 膏方由汤剂煎煮浓缩的制剂方法发展而来。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膏方有30余种,胶的人药亦在书中出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针灸之最     
1.现存最早的经络学著作,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对针灸理论进行系统总结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 3.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专著,是晋代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 4.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5.我国最早的女针灸家,是晋代的鲍姑,她擅长用艾灸治病。 6.最早绘制彩色经络图《名堂三人国》的医家,是唐代的孙思邈。 7.最早铸造针灸模型——铜人的医家,是北宋的王惟一。 8.最早提出“十四经”名称的医家,是元代的滑伯仁。 9.最早提出“腧穴”这一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的理论渊源——《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其记载的医学理论,千百年来,不仅指导了临床实践,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历代的著名医家无不潜心于《内经》的研究,可见中医院校将其作为重点课程之一,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然由于《内经》成编去世久远,  相似文献   

13.
李继荣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61-761
中药汤剂的用法.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我国最早的方剂专著《五十二病方》对煎药之法就有详细记载。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强调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本文拟将部分古方对浸药溶媒及其用量、煎药火候、煎法、服法等作些分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论著。《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理论精华一直煦育着历代医学,为世代医家所推崇。近年来,中医学在嗓音医学领域中,取得显著的成绩,追溯其本,渊源于《内经》。  相似文献   

15.
《脉诀附方》为张世贤续高阳生著《脉诀》之后所编。据史书记载,高阳生乃宋朝人士,在此之前已有西晋医家王叔和著《脉经》。《脉经》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10卷,共97篇。王氏选取《内经》、《太素》、《难经》、《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学理论,综合证因,...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的记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食气味等问题,是药食气味理论的起源。东汉时期医家张仲景通过研究《内经》发展了药食气味的理论。试从张仲景的理论角度研究《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舌鉴辨正》为清代医家梁玉瑜传、陶保廉录的舌诊专著,现存最早版本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兰州固本堂刻本,另有多种版本存世.今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兰州固本堂刻本、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石印本,及上海图书馆所藏1917年常熟言氏从吾好斋石印本3种版本,以辨其异同及源流.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经》尊之谓“医家之宗”,成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现就《内经》的沿革及其书名的由来做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灸甲乙经》为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家皇甫谧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医学发展的里程碑。随着针灸在临床医疗中的广泛应用,溯源古籍,探讨古医籍对医学科学的贡献,定有裨益。本文就《针灸甲乙经》对募穴的论述作简要归纳、分析,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倩蕾  陈晓 《新中医》2012,(12):153-155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知识,并且结合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后世医家临证宝典。《内经》中关于小便异常的论述有60余处,均来源于临床,为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理论及临床诊治经验为后世诊治小便异常奠定了基础。笔者选取《内经》中关于小便异常论治的部分观点,结合医案具体阐述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