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40例肾小管酸中毒的各种检验指标进行了一般分析及相关研究。提出诊断肾小管酸中毒的检验指标以及血气分析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全部二氧化碳(Tco_2)、碱过剩(BE)、缓冲碱(BB)、血碳酸氢根(HCO_3~-)较为特异,是首选指标。有条件做血气分析的单位,在诊断肾小管酸中毒时应做血气分析及尿PH和尿钙、血钠进行综合诊断。不能做血气分析时,也可结合临床症状,做血、尿生化的有关检验,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出TCo_2、BE、BB和血HCO_3~-的数值,用所计算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髓质海绵肾患者合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情况和24h尿液分析的特点,总结提高诊治该病的水平。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3例髓质海绵肾患者进行回访,检查其合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情况并进行24h尿液分析。结果13例患者确诊合并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6例,其中2例为轻度肾功能不全合并代谢性酸中毒,1例肾功能正常并代谢性酸中毒,3例经酸负荷试验诊断为不完全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24h尿液分析结果显示低枸橼酸尿8例,低镁尿4例,高钙尿3例,高磷尿1例,高草酸尿4例,高尿酸1例。结论中国髓质海绵肾患者也合并较高比例的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和低枸橼酸尿;严格筛查是否合并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进行24h尿液分析,对预防和减少髓质海绵肾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小管酸中毒是由于近端肾小管对HCO3 的再吸收障碍和/或远端肾小管的血液和管腔液间不能建立正常pH梯度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特发性者,为肾小管先天性缺陷.继发性者可见于肾脏或全身性疾病.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原发病已得到明确诊断,往往忽略继发肾小管酸中毒.现就近几年在我院中确诊的20例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患者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1例由肾脏穿刺病理诊断确诊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其反复发作低钾血症、乏力、恶心、呕吐、尿pH偏碱性、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诊断为远端肾小管酸中毒,采用枸橼酸钾片、碳酸氢钠片、中药补脾益肾、化湿泻浊等口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对其病因和作用机理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1例肾小管酸中毒,对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重点讨论,并认为:儿童肾小管酸中毒以原发性为多。治疗的关键是纠正酸中毒和低血钾。药物剂量必须个体化,应根据血液 pH 及尿钙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6.
阴东平  陈南明 《现代医学》1989,17(5):265-267
单以尿 pH 作为尿酸化的指标,引起很大争论。本文用尿 pH、HCO_3~-、可滴定酸(TA)、铵(NH_4~ )和同步血气分析为指标,观察正常人氯化铵试验前后、肾脏病人肾功能不全不同时期和肾小管酸中毒病人尿酸化功能的改变。认为尿 NH_4~ 是比尿 pH 更为可靠的指标;在临床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判断肾小管酸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合并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免疫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SS合并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及肾小管功能等资料。结果:11例为pSS合并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RTA),4例合并Ⅱ型或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10例合并低血钾性麻痹或肾性尿崩症、肾性骨病等;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12例,抗SS-A阳性12例,抗SS-B阳性10例:8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合并应用环磷酰胺。结论:pSS并发RTA常见,长期中小剂量激素治疗可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8例原发性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的分析与讨论,提出诊断步骤与诊断标准,并提出早期诊断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结合肾小管的生理功能讨论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的病理生化与实验室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小管酸中毒(RT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帮助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5例确诊为RT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误(漏)诊情况、并发症及治疗转归等。结果:肌无力,多饮,多尿和骨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误(漏)诊率较高。结论:临床上应提高对RTA的认识,对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尽早完成相关检查,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5例,均为成年女性。结合临床资料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81例肾小管酸中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萍  马行一  杨珉  舒贝  栾森 《四川医学》2005,26(3):251-252
目的探讨肾小管酸中毒(RTA)患者临床特点,以助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误(漏)诊率较高,常伴继发或并发疾病,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结论应提高对RTA的警惕性,对有症状的病人尽早安排相关检查,早期诊断治疗,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或并发疾病。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探讨自身免疫病与RTA之间的关系,本文报告14例自身免疫病所致RTA,均为I型,其中完全性者2例,不完全性者12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自身免疫病是继发性RIA的常见病因;对自身免疫病进行尿PH测定和血气分析筛选,必要时行氯化铵负荷试验有助于RTA的早期诊断;免疫性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主导作用,某些非免疫性因素也参与发病;RTA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  相似文献   

13.
对43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作了回顾性分析。误诊的疾病主要有风湿性关节炎,周期性麻痹,类风湿性关节炎。被漏诊的疾病主要有低血钾症,慢性肾盂肾炎。误诊及漏诊率分别为47.4%和30.68%。并讨论了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4.
<正>肾小管酸中毒(RTA)是由肾脏近曲小管对HCO_3-重吸收减少,或远端肾小管排泌H~+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其病因很多,现将我院1987~1993年收诊的29例肾小管酸中毒的病人进行分型及病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di disease,AITD)合并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30例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不合并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30例患者进行肾小管抗体测定,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显示:合并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组有9例肾小管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0%,该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干燥综合征并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的8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8例,占总数的24%,其中7例均表现为突出的四肢无力症状,1例主要发现血糖高为首发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有7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1例出现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干燥综合征并肾小管性酸中毒比较常见,通过激素以及相应的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小管酸中毒(RT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帮助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3例确诊为RT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肌无力,多饮、多尿和骨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误(漏)诊率较高。结论应提高对RTA的警惕性,对有相关症状的病人尽早完成相关检查,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6例新生儿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RTA)的临床特点表明,全身症状重,临床表现不同典型,容易漏诊。对于顽固性难以纠正的酸中毒高度警惕本病。根据辅助检查及疗效可确定诊断,本文还探讨了枸橼酸钠,枸橼酸钾的用量及其药理作用,对RTA患儿定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小儿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18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病例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中13例为完全性,5例为不完全性;用枸橼酸钠钾合剂治疗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7年,9例正规服药者酸中毒纠正,身高达到正常,不再出现新的肾结石、钙质沉积或加重;3例不正规服药者生长发育仍落后,并出现肾结石、钙质沉积或加重.结论:小儿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临床表现多样化而无特异性,临床上要提高警惕,以求早期诊断;碱剂的治疗要长期,剂量要充足.  相似文献   

20.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是由远端肾小管泌钾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表现为低钾血症、高血氨性代谢性酸中毒及碱性尿,常并发钙磷代谢障碍.dRTA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首诊时往往得不到专科治疗,易发生误诊及误治.近期,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2例肾小管酸中毒引起低钾呼吸肌麻痹伴心律不齐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