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降血糖药1甲苯磺丁脲——保泰松实例:患者,女,43岁。因双膝关节痛3周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年,正在服甲苯磺丁脲。初步诊断:①风湿性关节炎;②2型糖尿病。应用甲苯磺丁脲降血糖,应用保泰松抗风湿。处方:甲苯磺丁脲0.5g tid po保泰松0.1g tid po分析:保泰松可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甲苯磺丁脲,使甲苯磺丁脲的血浓度升高,还可抑制甲苯磺丁脲的代谢和排泄。两者合用,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处置:尽量避免两药合用。如必须并用应严密监测血糖,适当减少甲苯磺丁脲的剂量。本例可用风湿骨痛胶囊代替保泰松抗风湿。2格列吡嗪——阿司…  相似文献   

2.
张虹  方昱  李英 《中国药房》2010,(46):4359-4361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尿中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羧基甲苯磺丁脲和羟基甲苯磺丁脲浓度的方法。方法:以氯磺丁脲为内标,尿样经酸化后用异丙醚萃取,并进样分析;色谱柱为DiamonsilTM C18,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1NaH2PO4(pH4.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40℃。结果:甲苯磺丁脲、羧基甲苯磺丁脲、羟基甲苯磺丁脲尿药浓度均在0.3~1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9、1.000 0、0.999 9),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μg.mL-1。各样本低、中、高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在95.00%~105.88%之间,日内、日间RSD均<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好,适用于细胞色素P4502C9表型分析及甲苯磺丁脲与其代谢产物的人体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探药甲苯磺丁脲研究丹参片(抗心脑血管病中成药)对健康受试者体内细胞色素P4502C9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2周期试验设计,12例健康受试者口服丹参片14 d(1日3次,每次4片)的前后,单剂量口服甲苯磺丁脲0.5 g,以LC-MS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甲苯磺丁脲和4-羟基甲苯磺丁脲的血浆浓度,计算口服丹参片前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口服丹参片前后,甲苯磺丁脲Cmax、t1/2、CL/F和AUC0-36及4-羟基甲苯磺丁脲Cmax、t1/2和AUC0-36,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口服丹参片14 d对人体内细胞色素P4502C9无诱导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的甲苯磺丁脲和代谢产物浓度的方法,并用于研究甲苯磺丁脲人体代谢过程。方法:固相萃取净化和富集样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和尿中甲苯磺丁脲和代谢产物的浓度。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Spherisorb 5 μm Phenyl色谱柱(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0.02 mmol·L-1pH 3.3乙酸钠缓冲液(28∶72),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用该方法测定1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00 mg甲苯磺丁脲后血清和尿液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应用3p97计算其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甲苯磺丁脲线性范围为2~100μmol·L-1(r=0.999),回收率为105.1%~103.9%。尿液羧基甲苯磺丁脲、4-羟基甲苯磺丁脲和甲苯磺丁脲的线性范围为2~50μmol·L-1(r=0.999)、1~50μmol·L-1(r=0.999)和1~50μmol·L-1(r=0.999),回收率为98.8%~100.1%、95.4%~103.5%和97.7%~106.6%。各样品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5%。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00 mg甲苯磺丁脲的AUC0-∞为 2644.6 ±472.8 μmol·h-1·L-1,Tmax是1.4±0.6 h,Cmax是235.8±47.3 μmol·L-1,T1/2为6.9±2.1 h,MR0-24=277.5±125.6。结论: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甲苯磺丁  相似文献   

5.
提高甲苯磺丁脲片溶出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改变甲苯磺丁脲片的溶出度。方法:于甲苯磺丁脲中加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测定溶出度。结果:甲苯磺丁脲片的溶出度有很大程度提高。结论:本方法经济适用,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6.
人肝细胞色素P450 2C8/9、2E1比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甲苯磺丁脲羟化酶 (CYP2C8/ 9)和氯羟苯口恶唑 6 羟化酶 (CYP2E1)比活性的测定方法 ,为深入研究CYP45 0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从成人肝细胞中提取微粒体 ,测定其蛋白含量 ,以甲苯磺丁脲、氯羟苯口恶唑为底物 ,用HPLC以梯度洗脱法测定其代谢产物羟基甲苯磺丁脲及 6 羟基氯羟苯 口恶唑生成量 ,据此计算人肝细胞色素P45 0 (CYP45 0 )同工酶甲苯磺丁脲羟化酶 (CYP2C8/9)和氯羟苯 口恶唑 6 羟化酶 (CYP2E1)比活性。结果 于不同时间反复测定的CYP2C8/ 9、CYP2E1比活性无差异。结论 CYP2C8/ 9、CYP2E1的测定方法较为简单、稳定、重复性好 ,可用于新药筛选、安全性评价及肝脏病理学、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肝细胞色素P450 2C8/9、2E1比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甲苯磺丁脲羟化酶 (CYP2C8/ 9)和氯羟苯口恶唑 6 羟化酶 (CYP2E1)比活性的测定方法 ,为深入研究CYP45 0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从成人肝细胞中提取微粒体 ,测定其蛋白含量 ,以甲苯磺丁脲、氯羟苯口恶唑为底物 ,用HPLC以梯度洗脱法测定其代谢产物羟基甲苯磺丁脲及 6 羟基氯羟苯 口恶唑生成量 ,据此计算人肝细胞色素P45 0 (CYP45 0 )同工酶甲苯磺丁脲羟化酶 (CYP2C8/9)和氯羟苯 口恶唑 6 羟化酶 (CYP2E1)比活性。结果 于不同时间反复测定的CYP2C8/ 9、CYP2E1比活性无差异。结论 CYP2C8/ 9、CYP2E1的测定方法较为简单、稳定、重复性好 ,可用于新药筛选、安全性评价及肝脏病理学、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生理条件下使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实验选取激发波长280 nm,测定不同温度下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的荧光猝灭光谱;通过相关参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等)的计算以及热力学参数判断猝灭机制、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特点以及乳清蛋白构象的变化,并通过分子对接方法探究药物与乳清蛋白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形式。结果 甲苯磺丁脲可使乳清蛋白内源荧光发生作用机制为复合式静态猝灭的猝灭;以氢键、范德华力为主要作用力类型;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结合过程中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促使乳清蛋白的荧光猝灭;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对乳清蛋白的构象无明显影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甲苯磺丁脲分别与Glu113残基形成1个氢键,与Asp116残基形成2个氢键以及与Glu121残基形成2个氢键。结论 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议甲苯磺丁脲不要和牛奶同服。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甲苯磺丁脲羟化酶(CYP2C8/9)和氯羟苯口恶唑6-羟化酶(CYP2E1)比活性的测定方法,为深入研究CYP450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从成人肝细胞中提取微粒体,测定其蛋白含量,以甲苯磺丁脲、氯羟苯口恶唑为底物,用HPLC以梯度洗脱法测定其代谢产物羟基甲苯磺丁脲及6-羟基氯羟苯口恶唑生成量,据此计算人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同工酶甲苯磺丁脲羟化酶(CYP2C8/9)和氯羟苯口恶唑6-羟化酶(CYP2E1)比活性.结果于不同时间反复测定的CYP2C8/9、CYP2E1比活性无差异.结论 CYP2C8/9、CYP2E1的测定方法较为简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新药筛选、安全性评价及肝脏病理学、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胃肠道吸收过程中甲苯磺丁脲的水难溶性使其溶解速率成为限速因素,18种商品的体外溶出速率说明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目的主要观察甲苯磺丁脲与β-环糊精的作用、包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扩散性能。取适量β环糊精与甲苯磺丁脲混合,加蒸馏水,在30±0.5℃振摇48小时后平衡6天,包合物成微晶析出,过滤,40℃真空干燥过夜。相溶解度试验说明,包合物的化学组成为甲苯磺丁脲:β环糊精(1:2)。在差热扫描及X衍射光谱中,甲苯磺丁脲的吸热峰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丁脲片中甲苯磺丁脲含量的方法.方法 主要参数为:色谱柱为Kroma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2mol/L的乙酸铵溶液-0.1%醋酸溶液(20:20:60),检测波长为235nm,流速为lmL/min.该方法 时甲苯磺丁脲的平均回收率为99.10%.RSD为0.62%(n=5).本法与标准法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结果 方法 简便,结果 准确,专属性强.结论 可用于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甲苯磺丁脲球晶的制备:试验选用的附加剂有HP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POE 40(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40)、HCO(氢化蓖麻油)和CMC(羧甲基纤维素),在水溶液中的浓度为0.01、0.04、0.1、0.4和2%。先将20%甲苯磺丁脲的NaOH溶液25 ml和附加剂水溶液250ml置500ml烧杯内混匀,再在600rpm搅拌下加1MHCl中和并使甲苯磺丁脲结晶,然后以每分钟10ml速度加入适量乙醚使结晶聚集,在25°±1℃继续搅拌40分钟即可。甲苯磺丁脲球晶的颗粒大小和溶出速率:附加剂浓度为0.04~2%可得到直径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用LC-MS法检测大鼠血中的甲苯磺丁脲的方法。方法 Agilent Zoxbax SB-C18色谱柱,30℃柱温;流动相:0.1%甲酸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使用SIM测定甲苯磺丁脲,卡马西平(内标)m/z 237,采用峰面积法定量。结果甲苯磺丁脲在10~1000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8)。日内精密度RSD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回收率均大于80%。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且操作简单,达到生物样本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食物摄取对甲磺丁脲吸收的影响已在糖尿病受试者中进行研究。除测定甲磺丁脲的血清浓度外,还监测了进餐后血中胰岛素和葡萄糖的浓度,从而确定标准餐与不同时间应用甲磺丁脲所产生的任何药理作用变化的关系。15名糖尿病受试者各自受接(a)于标准餐前30分钟服用甲磺丁脲(口服500mg),(b)于就餐前即刻服用甲磺丁脲(口服500mg)及(c)就餐时同服安慰剂。采集血样,并分析甲磺丁脲、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表明,食物对甲磺丁脲的吸收有可测得的  相似文献   

15.
甲苯磺丁脲(D_(860))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基本药物,其片剂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降血糖作用较胰岛素持久。甲苯磺丁脲为疏水性药物,在其片剂制备过程中虽然采用大量淀粉做崩解剂,部分片剂崩解时限仍严重不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本实验考察了崩解剂(或助崩剂)种类及用量、片剂硬度、润滑剂用量等对甲苯磺丁脲片崩解时限的影响程度,从而筛选出较为合  相似文献   

16.
药根碱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药根碱 (Jat)与华法令 (War)、硫喷妥钠(Thi)、甲苯磺丁脲 (D86 0 )合用时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①以药效学方法观察Jat与War合用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②观察Jat与Thi合用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③观察Jat与甲苯磺丁脲合用时 ,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④根据荧光静态猝灭理论 ,采用荧光法测定Jat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结果 ①Jat与War合用 ,小鼠凝血时间延长 (P <0 0 1)。①Jat与Thi合用 ,能延长小鼠睡眠时间 (P<0 0 5)。③Jat与甲苯磺丁脲合用时能降低小鼠血糖水平(P <0 0 1)。④荧光法测得Jat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 1 2 9× 10 4 L·mol- 1,结合常数大 ,表明二者有高度的结合。结论 Jat与War、Thi、甲苯磺丁脲合用 ,可使其药效(或毒性 )增强 ,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Jat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使其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药效 (或毒性 )增强  相似文献   

17.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药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梅  刘月欣 《医药导报》2000,19(4):379-380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 ,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通常采用药物治疗 ,综述如下。1 治疗药物1.1 磺酰脲类药物 是治疗NIDDM最常用的药物。第一代有氨磺丁脲 (carbutamide)、妥拉磺脲 (tolazamide)、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及氯磺丙脲 (chlorpropamide)。第二代有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 (glipizide)、格列齐特 (gliclazide)、格列喹酮 (gliquidone)及格列美脲 (glimepiride)等。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甲苯磺丁脲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甲苯磺丁脲在治疗Ⅱ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与其他药物配伍时降血糖作用的变化规律。方法:对近年来物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二甲双胍等16种(类)药物皆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甲苯磺丁脲的降血糖作用。结论:二甲双胍、拜糖平和胰岛素等与甲苯磺丁脲具协同降糖作用;哌唑嗪、苯那普利、前列地尔、普瑞博思、血脂康、复方磺胺甲恶唑和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等能增强甲苯磺丁脲的降血糖作用;而普萘洛尔、氢氯噻嗪、乙醇、赛庚啶和雄性激素等将减弱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2型糖尿病(NID-DM),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源性疾病。在饮食治疗失败患者中,合理选择口服降糖药是治疗成败与预防并发症之关键,基本原则是在掌握药物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病情发展阶段而定。1 口服降糖药物1.1 磺酰脲类(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1956年第一代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问世,此后有氨磺丁脲(carbutamide)、妥拉磺脲(tolaz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相继用于临床。1972年以后,第二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健康人群P450 2C9基因多态性与甲苯磺丁脲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甲苯磺丁脲人体代谢过程与中国健康志愿者P450 2C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不同P450 2C9*1/*1(n=53)、*1/*3(n=9)及*3/*3(n=1)基因型的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甲苯磺丁脲500mg后,用HPLC方法测定血和尿中的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研究甲苯磺丁脲的药代过程。结果 P450 2C9*1/*3与P450 2C9*3/*3基因型的受试者与P450 2C9*1/*1基因型相比,AUC(0-∞)增加20%和116%,t1/2增加60%和813%,CL0为68%和11%,CLform仅为39%和3%。结论 P450 2C9*1/*3对甲苯磺丁脲的代谢活性较P4502C9*1/*1显著降低,P4502C9*3/*342谢活性更低,并呈现基因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