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血尤其是大量输血可以给病人带来严重并发症,大量输血合并凝血障碍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合并凝血障碍往往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需要综合评估及时诊断。只有正确判断大量输血合并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个体化及综合性的处理措施,包括合理利用各类凝血物质和选择恰当的外科治疗措施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外科病人因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或大量输血输液等原因易致凝血机能紊乱甚至并发DIC。传统观念一直认为这类病人的凝血紊乱及DIC出血原因多为凝血机能缺陷和纤溶亢进,因此对其使用止血药或抗纤溶药也已形成常规。但近年研究发现这类病人的凝血紊乱主要表现为凝血亢进和纤溶抑制,合理使用肝素治疗将能改善。笔者  相似文献   

3.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即回收病人的出血,经过滤或进一步加工回输给病,属于自体输血的范畴。本文综述了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KasahachMerritt综合征(简称K-M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增殖性血管畸形,伴有明显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K-M综合征的先天性血管瘤一般巨大,病灶内血小板破坏以致血小板减少和局部消耗性凝血病。手术切除血管瘤是唯一的治愈方法,但有时很难做到。作者报道1例巨大结肠直肠血管瘤引起K-M综合征的治疗经验。病人系39岁男性,由于大量下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出生后有多发性血管畸形史,累及左会阴、下肢、肝、脾、降结肠和直肠,自18岁时起首次发作大量消化道出血,在以后20年中反复发作出血7次,需多次输血。血红蛋白值为11g/dl,…  相似文献   

5.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获得性出凝血障碍 ,主要是因为病理性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出现矛盾性的出血倾向。骨科手术发生急性DIC的报到还很少。本文报道了一例 72岁男性颈椎手术后死于严重的急性DIC的病例。我们回顾了一些关于骨科手术中发生DIC的病例报道 ,并简述了这种严重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大量输库存血可引起弥漫性微血管出血(Microvascular bleeding,MVB),其特征是突然出现粘膜、伤口及穿刺点渗血。一些研究曾表明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作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探讨大量输血病人是否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选年龄≥18岁需大量输血(12小时内至少12单位)病人,随机分成二组。测血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Ⅴ、Ⅷ、Ⅷ、Ⅸ、Ⅹ、Ⅺ。每输血12单位重复以上测定,并按组别和需要给6单位血小板浓缩物(PLT)或2单位新鲜冷冻血桨(FFP)。在给药30分钟后再作上述测定,最后一次给药12到24小时采血作凝血研究。  相似文献   

7.
肝脏手术总低中心静脉压的维护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脏肿瘤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肝脏组织脆弱,供血丰富,血管分布复杂,肝叶切除时常会出现肝内血管甚至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可能受到损伤而致出血较多.大量出血时,又使病人面临大量输血带来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如何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及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是当前国内外仍在研究解决的问题.临床上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方法,来减少肝脏切除手术中的出血与输血,本文就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有关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患者常需大量输血输液。即使采用现代血库技术和成分输血,大量输注仍可发生电解质、血凝、酸碱平衡、氧合、氧传递和体温的异常,尤其重要的是难以控制的凝血机能障碍。虽有不少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但难以定论是输血还是复苏引起的凝血机能障碍。本研究从复苏程度、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输入量、电解质、氧摄入和运输诸方面探讨低温和酸中毒对发生凝血机能障碍的作用。作者复习了Bridgeport医院1981~1988年间严重  相似文献   

9.
前瞻性研究证实出血性休克病人在未控制出血之前,延迟液体复苏(delayedfluidresuscitation;简称DR)的后果往往优于立即大量输液者,理由是出血未有效制止就立即大量输液虽能提升血压,但却稀释凝血因子还可能破坏出血处的凝血块,反加重出血。不过,1996年Bull。。k等指出这类病大如果又合并严重颅脑伤则宜紧急输液提升血压,否则持续低血压时间过长,将导致维发性脑缺血,因此对选用DR提出异议。作者为了观察出血休克又有颅脑伤时DR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特选择16只体重40~SOkg的猪进行研究。给动物麻醉后切开颅盖骨外板暴露面积…  相似文献   

10.
由创伤引起的急性剖伤性凝血病可发生于创伤早期,通常仅见于休克患者。凝血病产生不可控制的失血是严重创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关键在患者入院当初,早期发现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可能是组织低灌注引发蛋岛C——凝血酶调节蛋白系统过度活化,产生全身性抗凝和原发性纤溶亢进,从而加大失血量,加重出血性休克。最后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高病死率。因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治疗的焦点在于缩短休克期和低灌注状态。要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致命性三联征”。特别对于微血管出血尚未被制止的严重创伤患者,宜积极输入新鲜血浆、浓缩血小板及冷沉淀物。防止不恰当地应用大量输晶体液,或库存血,或蕊缩红细胞液。在大量失血情况下,输注新鲜全血比成分输血更有优越性。重组活化FVII是促进凝血酶生成的强效药物,需要避一步明确其适应证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输血指南(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是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以1995年《成分输血指南》为基础,分析近期的大量相关文献制订的。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与1995年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输血技术,输血规范更加科学合理。本指南应用对象是手术病人或因有创操作而大量出血的病人,包括:(1)体外循环或心脏手术、急诊、产科、器官移植以及非心脏大手术病人;(2)血液病及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继发大出血病人;(3)危重病人;(4)拒绝输血病人。  相似文献   

12.
重症创伤患者往往伤情复杂,病情较重,可能引起大出血,大量输血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床旁即时检验包括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弹力图检验,可以迅速地监测凝血功能动态变化,从而指导精确输注各种血制品,纠正凝血障碍,减少盲目大量输血和相关并发症。本文对床旁即时检验在重症创伤外科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进展,及与传统凝血功能监测相比在早期诊断和减少死亡率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即回收病人的出血,经过滤或进一步加工回输给病人,属于自体输血的范畴。本文综述了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术后出血是肝硬化病人腹部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该文对130例肝硬化病人腹部手术后出血情况、术前及术后凝血相分析,并与同期无肝硬化病人腹部手术进行比较,以探讨肝硬化病人腹部手术后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的临床特点与防治.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获得性损害与体外循环出血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因素可以引起病人CPB术后出血,大量文献报道CPB过程导致机体出、凝血功能紊乱引起CPB术后出血。本文就CPB过程引起的血小板获得性损害导致CPB术后出血的原因、机制及抑肽酶治疗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 C缺乏又称坏血病 ,早在 15 0 0年已被发现。在临床上已见血浆抗坏血酸值 <0 .6 mg/ d L者发生出血等后果 ,作者提醒在凝血机制和凝血参数正常者发生非外科出血情况时要考虑维生素 C缺乏的可能性。 Gundersen Lutheran医疗中心是一家具有 35 0张床位的三级医院 ,并收治 Wisconsin西南部 19个县的病人 ,在 2 0 0 0年前 12个月内共注册凝血参数正常而血浆维生素 C值 <0 .6 mg/ d L的弥漫出血病人 ,如附表所示。附表  12例维生素 C缺乏病人的临床特征编号 年龄(岁 ) 性别临床特征178女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出血 ,诊断为胰腺癌2 90女拔…  相似文献   

17.
低中心静脉压在肝脏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脏切除手术是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脏肿瘤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肝脏的血管分布复杂,在肝切除手术过程中,肝内血管甚至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可能受到损伤而致出血较多。大量出血时,又使病人面临大量输血带来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大量输血有时可发生心脏停搏,原先是用高钾血症来解释,理由是输入血液的细胞外钾浓度过高.以后证实大量输血后,血钾往往低于输血之前,因此认为大量输血伴有高钾血症不多见.作者曾遇到一例输35单位含CPD(柠檬酸-磷酸盐-葡萄糖)保养液的库存血后,病人发生严重高钾血症,导致心脏骤停.作者回顾分析了41例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病人的资料,其中21例经反复测定血钾和酸碱平衡状态.病人在输血前的血钾均在正常范围(平均4.4±0.6mmol),输血过程中11例发生高钾血症(超过6mmol),其中5例超过7mmol.这组病人的血钾最高均值为6.0±1.3mmol,与输血前对比差异显著(p<0.001).输血之后,血钾略低于输血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性,22岁。因大量便血1h入院。入院时病人处于休克状态,血压70/30mmHg。经输血及输液后休克好转。于次日行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胃、十二指肠及结肠未见出血。诊断为小肠出血。入院后第3d,病人再次大量便血,血压下降至80/40mmHg,血红蛋白51g/L。经补液、输血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靠近回盲部的回肠明显积血,积血肠段长约100cm,但未见明显的小肠病变。将积血挤入结肠后,在距回盲部110cm处切开回肠壁,插入大肠镜探查可疑出血肠段,见距回盲部约70cm处有一凝血块附着肠壁。移去凝血块即见肠壁内有一出血点,为动脉出血,直径约1mm。周…  相似文献   

20.
低体温是指病人的中心温度(care temper,TC)低于35>[1],创伤性损伤者极易出现低体温.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有资料报道:严重创伤病人,常相继或同时出现低体温(<35℃)、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而救治困难,并将其称为"致命"或死"三联征".Morris等认为,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关键指标是体温<35℃.Cosgrin等认为,进行性凝血功能紊乱,最主要的原因有:体温< 34℃,大量输血(>10单位RBC),创伤严重程度>25分[2].低温致创伤病人死亡率增加[3].严重创伤者低体温病人病死率高于体温正常者[4].因此,创伤性损伤者低体温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将预防和护理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