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免疫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参与体内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近来的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现有的关于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未来的可能治疗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是最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自1995年于动脉中发现树突状细胞以来,对于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很早期血管树突状细胞就被激活。部分细胞直接与T细胞聚集成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其他则移行至淋巴器官激活T细胞。内皮功能改变和血脂紊乱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最近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斑块不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壁内的分布情况,探讨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人下肢动脉标本40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石蜡切片,10例下肢动脉内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的设为对照组,30例下肢动脉病变较明显的设为实验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人S100蛋白阳性、免疫原性CD1a、CD83、趋化因子受体7(CCR7)阳性和耐受性CD11b、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Toll样受体2(TLR-2)、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阳性反应血管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量表达人S100蛋白、CD1a、CD83和CCR7阳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且主要分布在内膜斑块处和外膜小血管周围,数量较多,中膜内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实验组少量表达CD11b、DC-SIGN、TLR-2、IDO阳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且主要分布在内膜斑块处和外膜小血管周围,数量较少,中膜内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免疫印迹结果发现实验组高表达CD1a和CD83,且较少表达CD11b和IDO。结论 免疫原性及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变动脉内膜中聚集且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含量明显高于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提示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形成过程并且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的增高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炎症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通过内皮细胞触发和持久炎症的慢性疾病。最近研究显示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的有效抗原递呈细胞和免疫调节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缺氧、尼古丁和热休克蛋白等可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从而影响树突状细胞的黏附和成熟。大量证据证明炎性/免疫活性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大量的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他汀类药物和地尔硫卓能抑制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反应,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免疫性疾病.树突状细胞作为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把抗原提呈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现就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作阐述.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Cs)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其作用仍不清楚。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液循环中DCs和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与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CASMCs)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寄生性蠕虫感染不但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诱导机体产生Th2型免疫应答,还能抑制树突状细胞正常功能,诱导免疫逃避。本文对树突状细胞在蠕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的抗原递呈细胞。最近人们发现 ,树突状细胞也存在于动脉壁中 ,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斑块中聚集增多 ;它们与T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之间存在直接的接触联系 ,并表达共刺激分子CD4 0和热休克蛋白 (heatshockprotein ,HSP)等。提示树突状细胞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就血管壁中的树突状细胞及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并对其在治疗AS方面的前景作一展望。  一、正常动脉壁内存在树突状细胞   1995年 ,Bobryshev和Lord〔1〕 在没有A…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体内有各种树突状细胞亚群发挥不尽相同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在肺内呈网络状分布。在诱导肺部Th1/Th2免疫反应中以及诱导肺部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为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可激活机体初始免疫应答。已有的研究发现,侵入到肺癌组织的突状细胞存在成熟障碍,未成熟树的突状细胞不能有效地向肿瘤特异性T细胞递呈肿瘤抗原,同时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参与肺癌的免疫逃逸。肺癌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疫苗已作为肺癌生物治疗的手段之一得以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前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Lu H  Qian JY  Yao K  Sun AJ  Huang RC  Hao Y  Shi HY  Wang KQ  Zou YZ  Ge JB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151-1154
目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过程。研究探讨胰岛素对人单核源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dendriticcell,MoDC)分化成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20μg/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使其分化为MoDC。然后单独加入1、10、100nmol/L浓度的胰岛素。另用P13K抑制剂LY294002及MAPK抑制剂PD98059干预后再加入1、10、100nmol/L浓度的胰岛素。以PBS和脂多糖(LPS)分别为阴性及阳性对照组。干预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CD83、CD86)。FITC—Dextran检测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12)浓度。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10、100nmol/L浓度的胰岛素明显上调了MoDC表面CD83及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P〈0.05),且促进MoDC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12,10nmol/L的胰岛素减弱了MoDC的吞噬功能,而1nmol/L的胰岛素则没有以上作用。PD98059及LY294002干预后使10、100nmol/L浓度胰岛素上调CD83和CD86表达及促进TNF-α、IFN-γ和IL-12分泌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高浓度胰岛素通过MAPK及P13K两条途径促进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及免疫功能的成熟。高浓度胰岛素可能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成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方法在干扰素-α(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α树突状细胞状况,观察IFN-α仅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同时观察对照组(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结果IFN-α治疗组在IFN-α治疗3个月后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增加,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抗病毒治疗组中,治疗后HBV-DNA转阴组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高于未转阴组。结论IFN-α在体内有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树突状细胞的作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可能是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一重要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厉有名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27(5):355-357,36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既能启动免疫应答,又能诱导免疫耐受。炎症性肠病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道黏膜对肠道正常菌群免疫反应失常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DC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对DC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IBD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树突状细胞能调节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间的平衡。近来研究发现其表面Fcγ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抑制型受体FcγRⅡb具有抑制树突状细胞,下调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耐受的功能,因此通过FcγRⅡb制备致耐受树突状细胞可能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和免疫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从组织水平和发病过程概述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炎症的相似性,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的免疫活性细胞及其作用,探讨补体系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对病灶形成的影响,列举体内可能存在的特异抗原,从炎症和免疫角度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6.
杨烨  尤红 《肝脏》2008,13(6):503-504
树突状细胞(DC)是诱导和维持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非常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PC),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DC功能下降,这可能是导致CHB的重要原因之一。DC增强免疫疗法的基本原理是提高CHB患者体内DC功能,诱导强烈的HBV特异性免疫反应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树突状细胞关系及辛伐他汀免疫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0例冠状动脉正常,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为阴性对照组;2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者为动脉粥样硬化组;2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服用辛伐他汀40mg/d,连续30天以上者为辛伐他汀组。分别抽取冠状动脉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行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平均荧光强度、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刺激指数;动脉粥样硬化组分为B1、B2两个亚组,B2组在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时加入100μmol/L辛伐他汀,其他培养与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冠状动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经体外培养与扩增,均成功培养出典型树突状细胞,各组树突状细胞形态无差异;与阴性对照组比较,B1组CD1a阳性细胞比例、CD1a与CD80、CD83、CD86双阳性细胞比例、平均荧光强度、收获细胞总数、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刺激指数均明显增高(P<0.05);与B1组比较,B2组收获细胞总数无差异,但CD1a阳性细胞比例、CD1a与CD80、CD83、CD86双阳性细胞比例、平均荧...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的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 cell,VEC)受损、功能障碍为起始,继而血浆脂质侵入内皮下,引起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至内膜下过度增殖;并吞噬脂质形成以泡沫细胞为基础的脂质核心,同时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最终演进至晚期不稳定AS斑块。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AS本质为一种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血管炎症病变,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通过激活局部T淋巴细胞,来启动由多种细胞参与的免疫炎…  相似文献   

19.
肝癌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是肝癌治疗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由动脉内皮损伤和血浆胆固醇水平异常引起,随后通过炎症反应招募各种免疫细胞进入动脉内膜参与斑块的形成与进展,这些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其中每一种免疫细胞又由促炎亚群和抗炎亚群共同组成,并产生相应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相互制衡。现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的炎症细胞出发,简要综述斑块发展过程中炎症的机制与双刃剑作用,并为未来的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策略提出可能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