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为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提供化学成分方面的资料。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及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对 4类栽培白芷 (川、杭、祁、禹白芷 )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 (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 ) ,以及另外 2种当归属野生植物 (黑水当归、芷叶白芷 )进行了香豆素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的香豆素类成分无论在化合物种类还是在含量方面都相当近似 ,而与另外 2种当归属野生植物差别较大。结论 :从香豆素类成分特征来看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可分为 3个类群 ,即 :①川、杭、祁、禹 4类白芷和台湾白芷。②兴安白芷。③雾灵当归。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完善有关形态、解剖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对川、杭、祁、禹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果实解剖研究。结果 :根据新发现的形态学和果实解剖学特征 ,可将上述 7个样本分为 3类 :①川、杭、祁、禹 4类白芷和台湾白芷 ;②兴安白芷 ;③雾灵当归。结论 :从形态、解剖学特征来看 ,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完善有关形态、解剖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对川、杭、祁、禹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果实解剖研究。结果 :根据新发现的形态学和果实解剖学特征 ,可将上述 7个样本分为 3类 :①川、杭、祁、禹 4类白芷和台湾白芷 ;②兴安白芷 ;③雾灵当归。结论 :从形态、解剖学特征来看 ,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而完善有关细胞学及孢粉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对杭白芷、祁白芷和中药白芷的 3种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的花粉进行了观察 ,对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的根尖染色体核型观察。结果 :发现了中药白芷和 3种野生近缘植物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异同。结论 :4类栽培白芷为同一类群的植物 ,并且与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之间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而完善有关细胞学及孢粉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对杭白芷、祁白芷和中药白芷的 3种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的花粉进行了观察 ,对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的根尖染色体核型观察。结果 :发现了中药白芷和 3种野生近缘植物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异同。结论 :4类栽培白芷为同一类群的植物 ,并且与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之间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探讨其栽培历史变化以及有关近缘野生植物的演化。方法 :对已取得的各项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 ,并结合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进行讨论。结果 :各项研究结果与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均较为一致。结论 :①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应是台湾白芷。②建议将雾灵当归处理为兴安白芷的变种 ,定名为A .dahuricavar .porphyrocaulis。③对川 (杭 )白芷和祁 (禹 )白芷不应作分类学上的区分。同时 ,还对中药白芷的使用栽培历史和白芷的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的演化关系作出了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探讨其栽培历史变化以及有关近缘野生植物的演化。方法 :对已取得的各项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 ,并结合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进行讨论。结果 :各项研究结果与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均较为一致。结论 :①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应是台湾白芷。②建议将雾灵当归处理为兴安白芷的变种 ,定名为A .dahuricavar.porphyrocaulis。③对川 (杭 )白芷和祁 (禹 )白芷不应作分类学上的区分。同时 ,还对中药白芷的使用栽培历史和白芷的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的演化关系作出了推断。  相似文献   

8.
中药白芷的分子遗传及其原植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药白芷各来源的亲缘关系,明确中药白芷的原植物问题。方法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中药白芷的4种商品类型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和兴安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Sav.]、台湾白芷(A.formosana de Boiss)、雾灵当归(A.porphyrocaulis Nakai et Kitagawa)及黑水当归(A.amurensis Sehiseh)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ITS区作了序列分析。结果RAPD分析共扩出20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8条,占88.3%,通过计算遗传距离得到严格一致树。各样品扩增所得ITS1序列为439 bp,ITS2序列为410 bp,进行排序和同源性比较,4种商品白芷的序列与台湾白芷是完全相同的。对台湾白芷、兴安白芷、雾灵当归和黑水当归的ITS 1,ITS 2与ITS 1+ITS 2分别进行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的计算,6组数据得到2种树型。结论4种商品类型来源于台湾白芷,建议定名为Angelica formosana de Boiss cv.officinarum cv.nov。雾灵当归、兴安白芷和台湾白芷应作为互相独立的种来对待。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对白芷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逐一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白芷又称香白芷,除药用外,亦可作香料或调味辅料。经考证可知,历代白芷入药主流基原有野生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台湾白芷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及其栽培变种杭白芷A. daherica cv.‘Hangbaizhi’。宋代以前以山西、吴地(江浙皖赣交界一带)为白芷道地产区,宋代以后吴地白芷从野生转为栽培品,并于明代形成人工栽培主产区,其发展起来的栽培变种杭白芷A. daherica cv.‘Hangbaizhi’逐步成了商品主流,并被四川等地引种栽培。民国时期已形成杭、川、禹3大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河北安国(祁州)这一新兴产区。禹白芷和祁白芷均为原华北一带野生白芷A. daherica驯化后的栽培变种祁白芷A. dahurica cv.‘Qibaizhi’。本草中记载白芷用石灰加工处理,可防虫蛀、增白,现已不用。白芷历代炮制可分见火炒制(清炒或加醋、盐等辅料)和不见火的净制、切制两类,现前者已较少使用。5首经典名方中的白芷均建议用杭白芷A. daherica cv.‘Hangbaizhi’,且用生品。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9,(1)
目的:从白芷产量和品质两个方面考量,探索白芷在红壤丘陵区栽培的生长适应性,以期获得白芷在红壤丘陵区的最适品种及最佳播种和采收时间。方法:以目前4种主要流通的白芷品种川白芷、杭白芷、禹白芷和祁白芷为试验对象,对白芷的栽培品种、播种期和采收期进行田间试验,品质以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为标准。结果:4个品种在红壤丘陵区的产量差异显著,杭白芷和祁白芷的产量分别为6 511 kg/hm~2和6 038 kg/hm~2,显著高于禹白芷(4 212 kg/hm~2)和川白芷(3 316 kg/hm~2)。祁白芷根部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36%和0.14%。播种期和采收期对杭白芷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品质的影响,9月下旬和10月初播种,杭白芷产量较高,且10月初播种的杭白芷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0.14%);7月下旬采收的杭白芷产量最高,8月末采收的杭白芷欧前胡素含量最高(0.28%)。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两方面因素,在红壤丘陵区最适宜的栽培品种为杭白芷,最佳播种期为10月初,最佳采收期为7月下旬。  相似文献   

11.
白芷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梦月  贾敏如 《中药材》2004,27(5):382-385
对白芷的药用历史、产地变迁、四大商品的栽培历史、原植物变化、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药材质量评价及入药部位等作了较详细的本草学考证.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蛇床子商品药材调查情况、性状鉴别、粉末显微鉴别、薄层层析及香豆素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芷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芷中欧前胡素、总香豆素、浸出物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RP-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重量法对白芷有效成分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芷中有效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白芷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鲜白芷烘至一定程度切片>产地趁鲜直接切片>传统工艺切片.结论:结合饮片外观,鲜白芷产地烘至一定程度直接切片,其质量较好.该方法结果减少了白芷传统加工方法中的软化环节,节约了成本,保证了药材的质量,是一种能够适用于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工艺.  相似文献   

14.
一测多评法测定川白芷药材中 3种香豆素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川白芷中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实验只用一个对照品同步测定川白芷中的3个成分。以欧前胡素对照品为内标物,在线性范围内,采用HPLC-DAD建立其与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的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这3种香豆素的含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 20批药材中3种香豆素含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RSD<5%)。研究结果表明"一测多评"法控制川白芷药材的质量是可行、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观察白癜丸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设中药组 (服白癜丸 ) 185例 ,中药 (白癜丸 )加外用药组 173例 ,对照组 32例 ,单纯用外用药治疗 ,3个月为 1个疗程 ,治疗 3个疗程 ,结果 :中药组、中药加外用药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8 6 %、96 5 %、4 3 8% ,前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动物实验观察白癜丸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白癜丸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器官胸腺有明显的增重作用 ,可显著提高地塞米松致免疫低下小鼠溶血素含量。提示白癜丸是以通过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紊乱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肺肠合治法对哮喘小鼠血清总IgE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肺肠合治法原理,运用加味升降散方药,探讨该方法治疗哮喘的免疫学作用机理。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肺肠合治组、治肺组、治肠组和阳性对照组共6组,除空白组外均用鸡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哮喘,采用酶连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总IgE。结果: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可使小鼠血清总IgE水平增高,药物干预可使IgE水平降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血清总IgE水平明显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肺肠合治组、治肺组、治肠组血清总IgE含量依次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方法对哮喘小鼠有治疗作用,其平喘作用与降低哮喘模型小鼠异常升高的血清总IgE水平,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Zhi Zi (Fructus Gardenia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nduced by a high-fat diet in the rat.

Methods

A rat model of NAFLD was established using a high-fat diet. Twenty on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group, a model group and a Zhi Zi treatment group, 7 rats per group. Drinking water and the drug were intragastrically administrated for 5 weeks. Samples were then taken to observ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iver tissue (HE staining); changes in the fat metabolism pathway e. g. triglyceride (TG) and free fatty acid (FFA) content; alterations in liver function, i.e.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ctivity; and differences in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and P-lkB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liver tissue.

Results

Fatty degeneration and vacuole-like changes of different degrees occurred in hepatic cells of the model group. Markers for fat metabolism, serum ALT and AST activities, and expression of TNF-α and P-lkB proteins in liver tissu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at metabolism in the Zhi Zi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as shown by a drop in marker levels. Serum ALT and AST activities, and expression of TNF-α, P-lkB proteins in liver tissue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is group.

Conclusion

Zhi Zi has a very strong inhibitory action on lipidosis and inflammatory injury in the rat model of NAFLD. This mechanism may possibly be related to the inhibition of the free fatty acid metabolism path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