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别在基因水平和氨基酸水平对四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抗原PF83的变异进行了分析,以确定PF83是否有可能作为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疫苗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单克隆抗体抗单一的抗原决定簇及其抑制体外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生长。所用的恶性疟原虫采自从塞内加尔回欧  相似文献   

3.
疟原虫在哺乳类宿主体内的发育是复杂的,不少研究认为子孢子表面与红内期原虫间无共同抗原。但本文证明,人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与红内期原虫具有共同抗原,此抗原并能刺激人体发生强免疫应答。作者以间接免疫荧光法,用抗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泰国株(Kl)的单克隆抗体,测试恶性疟原虫子孢子,在22个单克隆抗体中,有一个(McAb5.1)与子孢子呈强阳性反应,其稀释滴度高达1:10~6;而且,其对子孢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人血清及两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抗原,其中食蟹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种疟原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疫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抗原中的160kD、67kD蛋白带。McAb6H7识别不同疟原虫中相应的交叉反应抗原区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186kD、175kD;食蟹猴疟原虫133kD;伯氏疟原虫186kD、175kD及约氏疟原虫164kD,另外,McAb6H7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中的184kD、170kD蛋白。McAb2C3识别四种疟原虫共有的60kD蛋白,该蛋白可能为疟原虫的种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5.
用LR White低温包埋法及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保护性单克隆抗体M26-32识别的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内期145/102 kDa抗原进行超微结构定位研究。发现金颗粒主要定位在该株原虫红内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及裂殖子的细胞质中;一些金颗粒则定位于原虫表面的复合膜或散布在感染红细胞的细胞质中。表明145/102kDa抗原是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内期各无性发育阶段的共同细胞质抗原,其一部分可途经原虫表面的复合膜而被转运到感染红细胞的细胞质。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红内期已广泛用于抗疟药研究和免疫研究,一般均用感染动物进行保种。近年来,Trager报道了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也有用体外培养方法进行保种。动物接种或体外培养保种,所费人力物力均大,且会改变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诺氏疟原虫在宿主免疫力作用的影响下会发生抗原变异,恶性疟原虫也有可能发生抗原变异;有的恶性疟原虫株在体外连续培养期间会渐渐失去形成配子体的能力,但在形成配子体的能力未丧失之前进行冷冻保存;复苏仍具有这种能力。由于低温保存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疟原虫红内期的原有生物学特性,而且可以随有随存、随用随取之便,还可用于远途运输标本,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又便于研究,是值得采用并深入研究的方法。事实上,低温技术近年来已在医学范围内广泛研究和应用,形成了低温生物学的专门学问。本文就低温技术在疟原虫红内期保存方面的应用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Ⅱ(HRPⅡ)是疟原虫红内期生活史过程中从感染红细胞分泌至血浆中的水溶性抗原,是重要的诊断用抗原。本文通过实现恶性疟原虫HRPⅡ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为研制用于疟疾诊断的抗HRPⅡ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方法 将含有HRPⅡ抗原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HRPⅡ/pET8c用钙法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子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BamHI与BglⅡ双酶切鉴定。重组子H  相似文献   

8.
分泌蛋白1(exported protem l,exp-1)又称环子孢子相关抗原[1].QF116抗原[2]或抗原5.1[3],是23 kDa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在肝期的晚期也有表达[4].exp-1由疟原虫表面分泌.定位到纳虫空泡和感染的红细胞内的膜结构上[5]本文克隆、测定、分析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l/HN)exp-l基因序列,并对FCCl/HN与国外的3D7[5]、Kl6、FC27[1]、FCR3(GenBank Accession No.AF061080)株exp-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相似文献   

9.
用粗提的约氏疟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 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分为4类:1.与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能出现荧光反应;2.针对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株McAb与人疟原虫发生荧光反应,其中4株只与恶性疟原虫交叉,M_(26-32)则不仅与恶性疟原虫且与间日疟原虫均有强的交叉反应,,表明约氏疟与人的两种疟原虫间有共同抗原,并提示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间也有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不同种间的分布和含量不尽相同。用未经固定的感染红细胞加McAb作间接荧光试验,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未观察到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10.
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疟原虫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兔抗鼠血清代替约氏疟原虫粗制抗原或恶性疟原虫作包被,采用单克隆抗体M_(26-52)的酶联免疫吸附抑制试验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红内期疟原虫抗原,对69份镜检疟原虫阳性和88份镜检阴性滤纸血进行测定,以抑制率≥9%为阳性标准,结果其阳性和阴性样本符合率均超过90%,抑制率与原虫密度呈密切正相关,最低可检出2.6个疟原虫/10~4红细胞。  相似文献   

11.
曾经报道不用保护剂或用甘油或二甲基亚砜作保护剂冰冻保存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本文报道用含7.5%甘油的Alsevers溶液低温保存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红内期的结果。这种新的保护剂含有9份Alsevers液和1份甘油。以1.5ml分装于一种特制的小管内,高压消毒后,贮存5℃备用。冰冻时每管加入0.5ml抗凝含虫猴血,混匀,先置于含酒精的干冰中速冻,而后将小管贮存于-70℃冷冻箱,以供体内研究用。复苏时,用自来水冲洗解冻。用这种方法冰冻保存5株恶性疟原虫和2株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均获成功。其中恶性疟原虫越南Oak Knoll株和间日疟原虫溪桑  相似文献   

12.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后,目前已用这一技术连续培养几种猴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红内期。本文介绍了培养成功所需的必要条件。某些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配子体现已可从体外培养获得,这些配子体对蚊子具有感染性并能在蚊体内正常发育。体外培养伯氏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分别于1981年和1983年获得成功,并得到了有感染性的裂殖子。体外培养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虽在理论上从配子体发育到子孢子期的体外培养应该是可能的,但目前进展仍不大。本文还就体外培养技术应用于疟原虫流行学研究进行了讨论,如监测药物抗性的发生及传播。同时对于应用这一技术进一步研究抗药性的遗传机理、抗原的生产、保护性免疫的测定和抗疟药的开发及筛选等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是介导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红细胞黏附微血管的媒介。本文从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致病性、感染红细胞表面变异分子的表达、var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PfEMP1蛋白的黏附特性以及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等方面对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疟疾依然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传染病之一。在5种导致人类疟疾的疟原虫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毒力最强、致死率最高。研究表明,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与其抗原编码基因的互斥性表达密不可分,这依赖于其发育过程具有精密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目前对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中具有丰富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其中一部分ncRNA已被证实在恶性疟原虫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恶性疟原虫相关ncRNA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对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理解,从而为疟原虫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于哺乳动物红内期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了解很少。由于疟原虫缺乏整套的柠檬酸循环酶,所以一般认为它们是经由糖酵解途径获得能量的。然而目前超微结构及生化的研究表明疟原虫的线粒体可能与能量代谢有关。为进一步了解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本文作者用体外方法研究了线粒体功能抑制剂对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蛋白的工程菌pWR-C/JM109和pWR-CAC/JM109,在发酵罐中发酵后收集菌体,经超声波破菌,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子筛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纯化后,纯度可达80%以上。纯化后的融会蛋白具有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用等电聚焦技术测定纯化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8.4和8.25。用Dot-ELISA法测定纯化蛋白的免疫原性,证实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与小鼠抗恶性疟原虫抗体以及疟区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后制备的抗血清可特异性地识别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和云南株的红内期抗原,说明我们纯化的融合蛋白为具有恶性疟原虫抗原活性的重组复合抗原。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目前有关对疟原虫感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的知识。鸟类、啮齿类、猴和人类都获得了对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作用。鸟类宿主对配子体的免疫结果抑制了配子体在蚊媒体内的发育。人体对疟原虫配子体的免疫,阻止蚊虫把疟原虫传播给其他易感者,因而起到间接预防疟疾的作用。子孢子的免疫作用对子孢子的攻击有短暂的预防作用,但对红内期则无预防作用。用从人工培养的鸟细胞内获得的红外期疟原虫免疫鸟和哺乳动物宿主,取得了一些成功。最重要的进展是将新鲜的红内期裂殖子或将由红内期疟原虫制备的无活力的冻干抗原接种猴体后,猴宿主对猴疟或人疟产生了免疫作用。适于作人疟疫苗的抗原制备的发展有赖于疟原虫体外培养系统的发展,它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疟原虫。本文还对努力培养孢子增殖环、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疟原虫以及应用这些疟原虫作疫苗接种的可能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选用一组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抗原gp195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海南省、江苏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gp195的抗原差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表明,6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gp195抗原既合共同性抗原决定簇,也含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根据原虫对该组单抗的反应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gp195血清型。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为Ⅰ型;FCC/HN为Ⅱ型,FCC_(7802)/HN、FCC_(8702)/HN为Ⅱ_2型; FCC_(7801)/HN、FCC_(8701)/HN为Ⅰ Ⅱ混合型。免疫印迹法显示,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FCC_1/HN、FCC_(8702)/HN、FCC_(7801)/HN gp195分子量分别为210kD_8、200kD_a、200kD_a、198kD_a。其中江苏FCC_(8705)/JS的gp195分子量高于其它三个海南分离株。作者对gp195抗原差异的规律及其对疟疾疫苗研究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恶性疟原虫的抗原变异与var基因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