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硫化碳是工业方面的重要溶剂,是一种全身性的毒物,其气体或液体均可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过去已知它是一种神经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大的亲和力,可以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近年对它所造成的循环系统(包括大血管及微循环)和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作用引起广泛重视。日本二硫化碳中毒新诊断标准(1976)把肾脏或脑血管障碍伴有二硫化碳中毒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视网膜酶消化技术及其他病理组织学方法,深入进行实验性二硫化碳中毒大鼠视网膜形态学研究,发现了相似于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所见之早期视网膜血管改变,如动脉硬化及毛细血管微血管瘤,并探讨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二硫化碳对人体和眼的损害,早在1910年就有人报导,而在五十年代以后,二硫化碳作为一亲血管的毒物而更被人们所重视。由于视网膜的血管能直接被人看到,及近年来的视网膜血管荧光素造影的问世,眼科方面的变化在诊断二硫化碳职业中毒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根据目前我国现有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来看,对二硫化碳急、慢性中毒的描述颇  相似文献   

4.
本病(简称中渗)在临床上某个阶段的特征常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相似,而被误诊。近年来,由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开展,发现此二病之间的不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日本学者认为中浆病属于增田氏型,而本病则是Rieger型,本病眼底镜所见的典型特征是黄斑部有黄白色团块状渗出病灶并伴有出血。我科自开展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来,对原因不明的伴有渗出的黄斑部出血患者全部进行眼底彩色照像和荧光血管造影,从照片和荧光造影所显示的特殊变化提高了认识,确诊了10例,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5.
慢性二硫化碳中毒所致视网膜微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2例慢性二硫化碳中毒工人进行了临床分析,发现91.43%的微动脉瘤发生在黄斑区周围。它的形成标志着微循环的损坏。微动脉瘤的形成与慢性中毒的时间有关。二硫化碳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首先是损害神经系统,还是首先损害血管系统,目前尚无定论。对二硫化碳引起部分眼轮匝肌萎缩现象及黄斑区小血管走行变化值得观察。对不同浓度,接触时间长短不同,所引起眼底损害各异,提出了初步见解。并对预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又名急性多灶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AMIC)。Gogg(1968)首次报告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告.现将我院2例(2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糖网)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告糖尿病病人可以出现球结膜、甲皱微循环改变,但是这些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定论,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一、观察对象 48例经内科确诊的糖尿病病人,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9.2±13岁. 二、眼底检查 48例病人以2.5%新福林加2%后马托品充分散瞳后,进行眼底镜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眼底镜检出病变  相似文献   

8.

眼底血管是活体能唯一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许多疾病在眼底血管的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如检眼镜、眼底血管照相、激光共聚焦扫描眼底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普眼底血管成像等,如何将观察到的病理改变准确提取,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总结了眼底血管病理学改变的主要观察手段及病理改变的多种提取方法,包括眼底血管追踪法、像素分类法、匹配滤波法、阈值分割法等,并对眼底血管提取后的图像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促进眼底血管病理特征提取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眼底血管是活体能唯一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许多疾病在眼底血管有病理改变,通过这些病理改变的研究,可以实现利用眼底血管改变诊断疾病,本文总结了眼底血管的部分常见病理学改变,以及引起这些改变的常见疾病,希望可以将部分疾病与眼底血管改变对应起来,以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是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为表现的综合病症,常发生于妊娠20周后[1].其全身小动脉痉挛改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部损伤,导致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病变、视神经病变等.既往研究认为,PIH眼底改变仅是视网膜血管受累所致,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发现,脉络膜血管及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损伤才是视网膜脱离等PIH眼底改变的主要原因[2-6].  相似文献   

11.
3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眼底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的眼底改变.方法 选择35例SLE活动期患者,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氰绿造影(ICGA)检查眼底.结果 所有35例活动期SL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25例(43只眼)棉絮斑,10例(13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其中中央静脉阻塞7例(9只眼),中央静脉分支阻塞3例(4只眼),2例(2只眼)玻璃体积血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1例(2只眼)脉络膜炎合并玻璃膜疣.结论 眼底改变常能提前或同时反应SLE的发展情况眼底检查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眼底血管样条纹(AS)是由于Bruch膜弹力纤维层退行变性断裂所致的一种少见眼底病变,典型表现为以视盘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性血管走形样条纹状眼底改变[1],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通常不难诊断.但由于部分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CNV),晚期形成黄斑盘状变性,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混淆而误诊.我们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初诊时误诊为AMD的16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眼底血管样条纹(AS)是由于Bruch膜弹力纤维层退行变性断裂所致的一种少见眼底病变,典型表现为以视盘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性血管走形样条纹状眼底改变[1],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通常不难诊断.但由于部分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CNV),晚期形成黄斑盘状变性,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混淆而误诊.我们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初诊时误诊为AMD的16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眼底血管样条纹(AS)是由于Bruch膜弹力纤维层退行变性断裂所致的一种少见眼底病变,典型表现为以视盘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性血管走形样条纹状眼底改变[1],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通常不难诊断.但由于部分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CNV),晚期形成黄斑盘状变性,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混淆而误诊.我们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初诊时误诊为AMD的16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及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及振荡电位改变已有不少研究。近来 ,Sutter等 [1 ]发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MERG)技术 ,可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多个不同部位 ,能在较短时间测量整个测试野内许多细小部位的 ERG,其一阶反应可反映视网膜内层的功能 [2 ]。本研究观察了 6 4例 DR患者 6 4只眼的 MERG改变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对象 :经散瞳直、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 DR ~ 期的患者 30例 30只眼 ,其中男 16例 ,女 14例 ,年龄 49~…  相似文献   

16.
目前常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研究高度近视眼底病变[1].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技术是较新的检查手段,可用于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功能状态[2-3].本研究采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cSLO)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FAF检查,并与眼底照相和/或FFA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贾朝京 《眼科新进展》2002,22(4):277-27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 16例正常人 32眼、16例糖尿病患者 32眼以及 16例高血压患者 32眼的眼中央动脉 (central retinalartery,CRA)、睫状后动脉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和眼动脉 (ocular artery,OA)进行彩色多谱勒 (CDFI)检查。应用 CDFI技术分别测量了搏动指数 (PI)和阻力指数 (RI)。结果 糖尿病组的 PI和 RI测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而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P>0 .0 1)。此外 ,眼底检查糖尿病眼底未有血管改变的 ,PI和 RI也明显增加 ,表明 CDFI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早于眼底镜下改变。结论  CDFI检查眼底血管是一种既可靠又准确且能早期观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荧光血管造影的早期征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早的毛细血管改变存在着争论,因为要了解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毛细血管改变是困难的。用眼底镜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征象被认为是微血管瘤。为了阐明糖尿病的早期血管改变,作者为166例糖尿病患者的272眼作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这些患者的眼底事先用眼底镜检查都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72眼中有181眼(占66.5%)荧光血管造影发现有视网膜血管改变,这些改变包括荧光素渗漏、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充盈缺损、微血管瘤样点状扩张及微血管瘤。经统计分析及1~5年追踪观察得知此病的进展从荧光血管造影方面观察按下列顺序进行,即荧光素渗漏、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充盈缺损、微血管瘤样点状扩张及微血管瘤。荧光素渗漏最多见,见于89.5%的患者,是糖尿病性视网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那青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3):258-259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方法对23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23例(453只眼)均表示出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DR的FFA检查结果比检眼镜的检出结果严重。结论FFA在DR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脉络膜湮没症(choroidal silence sign简称CS症)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始终缺乏脉络膜背景荧光的眼底改变,可由多种眼底病变引起,但眼球铁锈症所致CS症尚鲜见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