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袁亚静 《天津护理》2014,(4):300-301
总结25例消化道病变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手术前做好风险评估及患者心理护理,缓解精神紧张;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手术顺利进行,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充分准备;手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将病灶完整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下来,或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手术,是治疗胃肠道早期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内镜中心所行ESD部分病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本科行ESD治疗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患者32例,其中男2 1例,女1 1例,年龄3 2~6 9岁,平均年龄41.6岁。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ESD治疗了11例消化道病变.病变直径2.0~6.5 cm,ESD手术时间为70~180min,10例病变为整块剥离切除,1例为分块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病变7例,中级别内瘤变1例,早期癌1例.除1例ESD术后6 h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D术后随访1~3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较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 cm的隆起病变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 28例患者,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35 mm(平均24 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 rain,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 d.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 d.所有患者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1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1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 d后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给予精心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治疗,3例术中出现穿孔,经及时处理后,病情稳定。术后随访6个月~1年,创面基本愈合,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做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肖凤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26-2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31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病灶;1例麻醉时出现呼吸暂停,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术中穿孔,以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1例迟发性穿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大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方法,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的病情观察、合理的饮食指导、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7例患者行ESD术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全部切除,少量渗血4例,予止血药、电凝及金属钛夹成功止血。无1例大出血、穿孔及中转手术。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潘小红  黄神安  孙明明 《全科护理》2016,(14):1448-1449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护理。[方法]对33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人行ESD治疗,术前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进行严密的配合,术后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3例病人ESD治疗均成功。1例胃间质瘤术后出血约800 mL,经氩离子凝固术(APC)、钛夹等内镜下止血;1例胃底平滑肌瘤术后出血约1 000mL,经禁食、输血及药物内镜下治疗后止血;1例发生胃穿孔,经胃肠减压、禁食禁水、药物等治疗恢复。[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的配合及术后细致的护理,有利于手术成功,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调查结果[1]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为20.85/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新技术,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逐步剥离,从而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免除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变部位的大范围切除,其针对范围包括食管、胃及大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李冰石  姜素峰  张婷 《全科护理》2013,(24):2215-2216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上消化道病变病人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30例病人病变部位均成功剥离,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经精心护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专业细致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2.
别小芹 《浙江临床医学》2012,(12):1599-1600
近年来,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一项微创新技术,其优点是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  相似文献   

13.
随机选择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30例消化道隆起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加ESD专项护理,总结治疗期间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3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均全部切除,手术中除7例(23.3%)有少量渗血外,其他均顺利完成手术,期间无1例出现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病变。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两组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效果显著、安全。治疗期间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有助于手术更加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Et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黏膜下层,可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与降低复发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ESD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操作中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是ESD成功的必备条件。我科2011年7月-2013年5月对48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病人行ESD,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26例(其中6例为黏膜病变、20例为黏膜下病变),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病理、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术后内镜随访1周~2年不等。结果 26例入选病例中食管9例,胃15例,残胃1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治疗情况:22例完整剥离,4例部分剥离。术中4例少量出血、1例食管轻度穿孔经术中及术后保守治疗均有效,1例出血较大予以外科手术治疗。病理:平滑肌瘤8例,间质瘤1例,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潴留囊肿1例,异型增生7例,癌变3例。完成随访10例,其中1例早期食管癌复发,其余愈后良好。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术前严格评估及术中对切除范围及深度严密把握对减少病灶残留和病变复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食道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消化内镜中心病房26例胃食道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26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术程顺利,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术后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通过健康宣教、进行针对性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护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该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腺瘤、癌前病变及黏膜膜下肿瘤等病变40例(食管10例,胃25例,直肠5例),术后进行1个月~2.5年的随访,对术后病理、并发症、疗效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平均切除病变大小(2.2±0.81)(1.2 ~ 6.0)cm,平均切除时间(77±28)(20~ 150)min,切除成功率92.5%(37/40),整片完整切除率83.8%(31/37),术后病理诊断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直肠侧向生长型腺瘤5例,食管及胃平滑肌瘤5例,胃窦异位胰腺2例,其余18例均为食管及胃黏膜平坦隆起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中1例大出血、2例黏膜下侵犯内镜难以切除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食管平滑肌瘤术中穿孔由内镜钛夹成功封闭,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经内科保守疗法治愈,随访至术后3个月创面均基本愈合,随访期内均未见肿瘤残留与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可行,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初学者应加强相关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应证28例消化道浅表肿瘤患者,均采用针形电刀下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28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28处,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CR)23例,占82.1%,由此总结得到最佳的护理方法。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肠道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其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而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下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过程中应用不同护理配合模式对于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进行下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进行护理,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干预,研究组进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比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患者,其中消化道黏膜病变8例,黏膜下肿瘤16例,进行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为30~150 min,平均5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率为95.8%(23/24);术中少量出血经内镜下电凝等处理出血停止,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难以止血,转外科手术。2例术中出现穿孔,术后予钛夹夹闭裂孔,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再次内镜下止血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消化道迟发性穿孔。所有病例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胃肠镜创面愈合率达100%,半年后复查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为消化道病灶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剥离,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