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苏省全国疟疾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泗洪县天岗湖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按蚊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结果2006年调查15个行政村,7 921户,27 903人,蚊帐拥有率为20. 29%;蚊帐使用率为34. 32%。2005年在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中华按蚊750只,平均叮人率为每夜0.17只/人;2006年在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中华按蚊1 927只,平均叮人率为每夜0. 38只/人。血检6 089人,平均血检率为2. 72%,检出疟原虫阳性29人,平均阳性率为0.47%。结论发热病人血检数量较少和镜检阳性率较低,中华按蚊密度增高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反复酌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阳市传疟媒介。方法 2005–2017年,选择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扶乡和桐柏县淮源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诱法和清晨帐内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调查。结果 2005–2017年,南阳市2个监测点室外半通宵蚊帐内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5~22.30只/(人·h),密度高峰为6、7月;仅2008–2011年在桐柏县捕获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3~1.10只/(人·h)。2005–2011年, 南阳市2个监测点清晨帐内捕蚊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08~0.24只/(顶·夜),密度高峰为每年7、8月;仅在桐柏县捕获到少量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1~0.02只/(顶·夜)。结论 南阳市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间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 ,捕获新吸血按蚊 ,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 ,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 1 .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 3只 /人·夜 ,中华按蚊为 3 3只 /人·夜 ;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 2 .2 8只 /人·夜 ,4.43只 /人·夜 ,与 1 982调查比较 ,下降显著。2 .嗜人按蚊分布区 95 .0 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 ,4.91 %由中华按蚊传播 ,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 2 0倍。 3 .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 0 .0 75 2 ,中华按蚊为0 .0 0 60 ,基本繁殖率 <1 ;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 根据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泗洪县天岗湖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国家级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按蚊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0年共调查7225户,24447人,蚊帐拥有率为27.70%;蚊帐使用率为48.78%.血检11834人,平均血检率为5.11%,检出疟原虫阳性6人,平均阳性率为0.05%.201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9例,其中在县疾控中心镜检阳性确诊1例,乡镇卫生院镜检阳性确诊6例,乡镇卫生院通过临床诊断并抗疟药试治有效确诊2例.2010年平均叮人率为11.33只/人·夜.2010年泗洪、宜兴2县(市)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测定,24h后死亡率为35.71%、54.76%.结论 江苏省疟疾监测点的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密度依然较高,且对溴氰菊酯产生严重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山东省消除疟疾后蚊虫种群及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密度现状,为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及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6~10月在山东省所辖16设区市监测点采用全通宵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种群;采用人饵帐诱捕法监测中华按蚊密度。结果 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蚊虫43 684只,其中中华按蚊393只,库蚊40 305只,伊蚊1 145只,其他蚊种1 841只;人饵帐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1 149只,平均密度为0.874只/(人·h)。8月上旬中华按蚊密度达到峰值,为1.903只/(人·h)。全省以济宁市微山县中华按蚊平均密度最高,为8.442只/(人·h);滨州市滨城区中华按蚊密度次之,为5.039只/(人·h)。结论 山东省蚊虫种群分布以库蚊为主,中华按蚊在济宁市微山县和滨州市滨城区7~8月份活动峰度高,应加强中华按蚊活动重点区域的生态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按蚊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主要按蚊蚊种。方法2010年7-8月在察隅县选择4个自然村,采用通宵/半通宵室内、外人饵帐诱捕法和通宵诱蚊灯诱捕法捕蚊,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共捕获按蚊2 991只,其中带足按蚊2 284只(占76.36%),多斑按蚊种团667只(占22.30%),其他按蚊40只(占1.34%);带足按蚊室内、外半通宵平均密度分别为56.2只/夜和4只/夜,多斑按蚊种团室内、外半通宵平均密度分别为17.8只/夜和17.9只/夜;带足按蚊室内、外全通宵室内叮人率分别为28.1只/(人夜)和2只/(人夜),多斑按蚊种团全通宵室内、外叮人率均为8.9只/(人夜)。结论带足按蚊和多斑按蚊为察隅县优势蚊种,是可能的疟疾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选择江苏省7个县(市、区)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和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捕获按蚊,观察各监测点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结果 2013-2015年,江苏省7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共捕获中华按蚊11 041只,未发现嗜人按蚊;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泗洪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6 724只;最少的是盱眙县,3年共捕获34只。2013-2015年,江苏省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上半月、8月上半月和7月下半月。该期间内7个监测点采用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 421只;泗洪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多,为1 085只;赣榆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少,为13只。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0:00,在该时段共捕获中华按蚊525只,占捕获总数的21.68%;此后,捕获数量随时间的延后而逐渐减少。结论 江苏省个别地区中华按蚊密度仍较高,应做好消除疟疾阶段疫情和媒介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8.
按蚊叮人密度调查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人饵诱捕法,易受捕蚊者技术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捕蚊者还有受到阳性蚊叮咬感染的可能。为了改进调查方法,于1988年8~9月在江苏省邳县岱山乡试用套帐诱捕法调查中华按蚊叮人密度,同时与人饵诱捕法进行了比较。用尼龙蚊帐纱缝制成同顶双层蚊帐,即大帐套小帐,其大帐(外帐)顶2m×2.3m,小帐(内帐)顶0.75m×1.8m,顶角至下沿的垂直高度为2m。大小帐均开同向叠缝式帐门。挂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江苏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监测结果,为输入性疟疾在本地传播的风险评估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每年6-10月,在江苏省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诱捕按蚊,进行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强迫接触筒法进行杀虫剂抗性监测。结果 2011-2017年,在江苏省7个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5 106只,年均叮人率分别为1.075、0.786、1.057、0.787、0.790、1.797只/(人·h)和1.185只/(人·h);采用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8 186只,年均灯诱密度分别为57.950、50.932、14.800、4.405、58.070、72.406只/(灯·夜)和17.145只/(灯·夜)。2012年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抗性指数均为R级。结论 江苏省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部分疟疾流行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产生高度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选择江苏省7个县(市、区)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和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捕获按蚊,观察各监测点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结果 2013-2015年,江苏省7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共捕获中华按蚊11 041只,未发现嗜人按蚊;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泗洪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6 724只;最少的是盱眙县,3年共捕获34只。2013-2015年,江苏省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上半月、8月上半月和7月下半月。该期间内7个监测点采用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 421只;泗洪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多,为1 085只;赣榆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少,为13只。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0:00,在该时段共捕获中华按蚊525只,占捕获总数的21.68%;此后,捕获数量随时间的延后而逐渐减少。结论江苏省个别地区中华按蚊密度仍较高,应做好消除疟疾阶段疫情和媒介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焦作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情况,为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的控制和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1年选择焦作市共7个县(市、区)作为传疟媒介监测点,使用诱蚊灯法及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及密度监测,挑选大中型水体环境共20处,采用勺捕法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结果 7个县(市、区)中除解放区外均捕获有中华按蚊。2020年媒介种群监测共捕获蚊虫8 116只,其中中华按蚊构成比为21.76%,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 262只),沁阳市捕获中华按蚊构成比最高(40.39%);室内环境中中华按蚊数量多,而室外环境中中华按蚊构成比高;密度监测共捕捉蚊虫802只,平均密度为30.55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36只,平均密度为5.18只/人·小时;在稻田环境中捕获按蚊孑孓126条,其余水体未发现。2021年种群监测捕捉蚊虫10 852只,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67%,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79只),构成比最高(1.99%);室内环境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室外环境;密度监测共捕获蚊虫3 662只,平均密度为130.79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从江县疟疾局部暴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确定2006年7月贵州省从江县局部疟疾暴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在疟疾暴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495名常住居民采集滤纸干血滴,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人群抗体水平。对其中423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两年内疟史、疟防知识知晓情况、蚊帐使用情况、露宿习惯等。收集乡卫生院门诊发热病人登记资料,分析发热病人就医行为。复查上报的42例疟疾病例阳性血片和同期普查的部分阴性血片。按蚊调查仅做半通宵人饵诱捕和人、牛房密度调查,分析该地传播媒介组成和叮人率等。 结果 42张阳性血片经复查确定12张阳性均为间日疟原虫,18 d的疟疾罹患率为2.1%(16/753,包括4例临床诊断病例)。居民平均荧光抗体阳性率为8.7%(43/495),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20.6,总的GMRT为10.6,其中5岁以下组抗体阳性率为7.5%(3/40),阳性GMRT为25.1。发热病人就诊率为81.3%(118/145),平均发热后3.9 d就诊。疟防知识知晓率平均为25.5%(108/423),文盲组、小学组和中学组分别为17.1%、29.2%和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蚊帐使用率平均为31.0%(131/423),露宿率平均为40.7%(172/423)。2004和2005年休根治疗率分别为68.2%(15/22)和48.3%(14/29)。当地传疟媒介除中华按蚊外还存在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人房帐内捕获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叮人率分别为0.0566和0.0755。 结论 当地存在我国重要传疟媒介,因灾后居民居住条件简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有露宿习惯,疟疾病例的发现和治疗均不及时等,是促成了该起疟疾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人群疟疾相关知识知晓率、蚊帐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8月,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班老乡19个居民点作为调查点,选择年龄≥10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蚊帐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对象调查前晚蚊帐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出320份问卷,收回3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率为98.75%。316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52人,女性164人;中国籍调查对象250人,外籍调查对象66人。中国籍居民疟疾临床症状知晓率(71.60%)高于外籍居民(50.00%)(χ2=11.03,P<0.01)。调查前夜,睡在蚊帐里的中国籍和外籍居民比例分别为46.00%和69.70%(χ2=11.7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住房类型为调查对象调查前晚使用蚊帐的影响因素。结论 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蚊帐覆盖率和使用率不...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在疟疾中度地方性流行区河南省固始县进行了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控制疟疾及其媒介的社区干预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浸泡蚊帐后疟疾人年发病率下降2.0%,显著低于对照区的3.6%,其保护效能为43%;10岁以下儿童原虫率浸泡区为对照区的1/4。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室外叮人率分别下降70.3%和29.3%,停息于蚊帐内的按蚊数接近于0。在使用浸泡蚊帐的人群中没有发现副反应。实验还发现,α-氯氰菊酯浸泡涤纶蚊帐的效果优于棉纱蚊帐且残效持续1年以上。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是控制疟疾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西疟疾监测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西基本消除和消除疟疾地区疟疾监测措施及其效果,为制订疟疾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和昆虫学同步综合监测方法,对监测点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取滤纸血用IFAT测定疟疾抗体水平;半通宵(19:00~22:00)室外人诱捕蚊加早晨(5:00~7:00)50床蚊帐内捕蚊观察叮人率。结果监测点3个乡(镇)平均疟疾发病率和血检疟原虫阳性率2005年分别为0.69/万和0.26%,至2007年均下降为0;小学生年平均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25%;3年间监测点未发生输入疟疾继发病例。结论早期发现和及时根治传染源是控制疟疾传播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昆明按蚊传疟作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腾冲县固东区,位于云南西部地区,1986年曾发生较大面积的疟疾流行,发病率达12%∞.当地按蚊相简单,仅捕获昆明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3种,以昆明按蚊为优势种,捕于人、牛房共14871只按蚊,其中昆明按蚊占77.6%。为弄清当地的传疟媒介及其以传播疟疾有关的生态习性,于1987年7~8月,对昆明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传疟作用作了定量研究,并将两种按蚊作一比较。昆明按蚊的昆虫学接种率为0.0038,中华按蚊为0.000031,按比例推算当地居民的疟疾病例,由昆明按蚊传播占99.1%,中华按蚊为0.9%。结果证明:昆明按蚊为当地的高效媒介.它的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11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