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对后交叉韧带损伤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治疗观点也有所改变,如利用先进检测手段磁共振和关节镜先明确诊断,然后选择早期修复或重建手术,随着重建材料的广泛应用和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将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发病率比前交叉韧带低,约占所有膝关节韧带损伤的3.4%~20.0%。单纯PCL部分损伤或完全损伤常采取保守治疗,短期效果满意而长期效果则存在争议。如果PCL完全撕裂合并膝关节后外侧损伤,则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可靠,渐进性骨关节炎和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发生率高,目前多主张手术重建。  相似文献   

3.
有关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治疗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后交叉韧带(PCL)解剖相对复杂,手术操作较困难;发病率相对较低,仅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6%。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落后于前交叉韧带(ACL)10年以上。落后的原因有:一是对PCL生物力学功能的认识不足;二是对PCL复合韧带损伤的认识不足,导致治疗上顾此失彼,方法欠得当[1]。所以,笔者  相似文献   

4.
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功能康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对1990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32例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针对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现将功能康复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通过对收治的48例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病历分析,探讨有关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的问题。方法对所有患者,经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确诊后,分别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起止点重建、原位缝合修补、髂胫束移植重建,半腱肌移植重建、髌韧带中1/3的骨-韧带-骨移植重建、股薄肌移植重建,并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有效随访4个月~20年,平均6年8个月,方法不同,疗效不同,优良率52.1%,有效率79.2%。结论(1)提高早期的诊断率,可以提高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2)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远低于手术治疗的疗效,而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其中以带骨块的起止点修复重建术和髌韧带中1/3的骨-韧带-骨自体移植重建疗效最佳。(3)早期手术治疗和及时、正确的修复并发的复合伤,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膝关节功能的丢失,降低和推迟晚期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进行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12例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其中10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2例合并后交叉韧带(PCL)断裂.交叉韧带损伤术前Lysholm评分为50~60分(平均56.7分).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开放修复后内侧结构.8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重建ACL(transfix术式),2例采用骨.髌腱.骨重建ACL.2例采用一端带骨块的异体跟腱蓖建PCL.后内侧结构损伤修复:8例采用星状钢板螺钉同定,2例采用GⅡ锚钉固定.1例采用自体半肌腱、股薄肌移植重建,1 例采用端对端缝合.结果 12例中除2例随访4个月后失访外,其余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个月(6~18个月)随访.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Lysholm评分为74~94分(平均81.2分).后内侧结构修复后10例膝伸屈范围正常,2例伸直受限5.外翻应力试验于O啦时,9例正常,2例弱阳性(+),1例阳性(++).结论 膝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时,早期重建交叉韧带同时一期修复膝后内侧结构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陈刚  付维力  唐新  李棋  李箭 《中国骨伤》2015,28(7):638-642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326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病例按损伤类型分组,对性别、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合并损伤等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不同类型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个体化因素及合并损伤情况.结果: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性占73%,30~50岁是发病高峰(59%),患者多于伤后1个月内就诊(62.6%);受伤原因以交通伤为主(59%);合并损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最多(46.9%),其次为内侧副韧带(29.8%)和后外侧角(26.1%);后交叉韧带实质部损伤较止点撕脱骨折多,发生合并损伤的概率也较后者高(P<0.05),受伤原因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止点撕脱骨折与单纯实质部损伤在发生率和就诊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交叉韧带损伤以实质部损伤为主,合并损伤率较高,以ACL损伤最常见;止点撕脱骨折以胫骨侧为主,多由低能量暴力导致,合并损伤较少;实质部损伤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多有合并损伤;单纯止点撕脱骨折发病率较单纯实质部损伤高.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技术引进我国已有20余年历史,自1981年翟桂华首先报道了膝关节镜技术以来,国内的关节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84年在长沙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关节镜学术会议对我国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关节镜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国内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地方对交叉韧带损伤认识不足,而仅有少数几个地方的某些方向走在国内领先之列,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叉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损伤后应当给予及时合理的处理,否则必会引起关节不稳,导致功能障碍,故本文对国内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治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肖柳斌  刘国雄 《中国骨伤》2006,19(12):711-712
目的:采用钢丝通过钻孔牵拉修复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新鲜撕脱损伤,评价其疗效。方法:43例胫骨附着区撕脱、膝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男31例,女12例,年龄20~46岁。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在膝关节后方作1个“S”形切口,显露PCL胫骨附着区撕脱骨折处,复位满意后,予克氏针钻孔于胫骨结节,通过钢丝牵拉复位,钢丝结扎,纽扣固定于胫前皮肤外,检查膝关节的活动情况满意后清洗并关闭切口。术后应用抗生素3~5d,并以石膏外固定进行保护,按照恢复时间进行有规律的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后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估,术前(58.23±7.40)分,术后(89.39±7.20)分,术前后比较t=19.8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L断裂并发关节不稳用钢丝牵拉修复重建治疗手术操作方便,并可促进骨折愈合,但长期疗效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与慢性前交叉韧带合并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虽然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ACI/PLC)联合损伤相对少见,但PLC损伤所造成的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LRI)是ACL重建失败常见的原因之一。实验证实:Ⅲ度ACL损伤合并PLC撕裂,膝关节在伸直状态下胫骨前移、膝关节内收和外旋增加,说明PLC是保护ACL的重要的辅助限制结构。因此,ACL合并PLRI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性疾病,是膝关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常导致股部肌肉萎缩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本科自2001年以来,共收治13例患者,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行韧带修补重建手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髌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1337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974例,女363例;年龄8~98岁,平均45.2岁.以临床体征、X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手术结果筛选出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进行分析,计算髌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统计各种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在不同髌骨骨折类型及致伤原因中的差异. 结果 髌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为2.1% (28/1337).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摔伤10例,运动损伤3例,坠落伤2例.髌骨骨折按Regazzoni分型:A型2例,B型17例,C型9例.52处合并伤中,交叉韧带损伤15处,侧副韧带损伤14处,半月板损伤23处.髌骨骨折Regazzoni分型中,A型和C型骨折患者与B型骨折患者各种合并伤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致伤原因中,运动损伤和坠落伤患者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发病率(100%)与摔伤患者(10.0%)、交通伤患者(23.1%)比较,以及交通伤患者后交义韧带损伤发病率(70.0%)与摔伤患者(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各种类型髌骨骨折均可合并膝关节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应予高度警惕,并在麻醉前、后做膝关节的相应体格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俞汝霞  李光辉  张旭 《中国骨伤》2007,20(9):631-631
自2001年3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43例,其中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34例,经膝后内侧小切口手术治疗27例,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本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3~48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摩托车伤22例,其他伤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4例,合并股骨下端和胫骨上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在临床报导较少,我院自1998-2002年先后治疗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20~35岁.除一例坠落伤3 d后来诊,均伤后2~4 h来院.骑摩托车伤6例,运动伤1例,坠落伤1例;1例开放性骨折,余均为闭合性骨折,只有1例合并股骨内髁开放骨折,内、外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石仕元  郑琦  魏威 《中国骨伤》2009,22(3):176-178
目的:通过研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在股骨髁上的等长点,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并探讨其临床结果。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外侧副韧带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8-4岁。急性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12例,病程5d-11个月。3例合并后十字韧带损伤.2例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整组病例不包含其他后外侧结构损伤的病例。切取股二头肌长头肌腱的中1/3,固定在其股骨外髁的等长点上,通过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判断膝关节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外侧副韧带腓骨附着点或股二头肌长头肌腱的中1/3腓骨附着点至外侧副韧带股骨附着点的前方或前下方8-10mm处具有较好的等长性。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稳定性检查,完全伸膝内翻不稳Ⅲ度7例,Ⅱ度9例;屈膝30。位,内翻不稳Ⅲ度9例,Ⅱ度7例。术后16例完全伸膝位均无内翻不稳;屈膝30。位,I度内翻不稳2例,其内翻应力试验外侧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大程度小于5mm。结论:应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外侧结构在屈伸过程中的稳定性,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是一种理想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十字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原因及规律 ,探讨早期重建 ACL的意义。方法应用膝关节镜观察继发的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改变、发生部位、损害程度,并对损伤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与 ACL损伤后病程的关系以及股骨髁软骨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 ACL陈旧性断裂合并软骨损伤发生率 (75% )明显高于急性损伤组 (26%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软骨损伤的病理改变不同,但以股骨髁软骨“垄沟”状病损为特征性改变;病程在 1年以内者软骨损伤发生率为 60%, 1年以上者为 79.6%;病程 1年以上者软骨重度损伤发生率 (44.9% )明显高于 1年以内者 (4.76%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有股骨髁软骨损伤的 43例 (67.2% ),其中伴有半月板损伤者 55.8%,无半月板损伤者 44.2%。结论 ACL断裂后膝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软骨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关节软骨损伤以股骨髁软骨负重区受累最重,但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关系,主要因 ACL断裂后膝关节不稳所致。 ACL断裂后应尽早手术重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功能,预防和中止对软骨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