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血友病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友病是由于基因缺陷而使相关凝血因子含量不足或功能缺陷所致,发病率约5/100000-10/100000。血友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高纯化和基因重组凝 因子的使用及对该类病人管理的加强,提高了血友病的基因诊断,治疗水平,降低了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伴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由于X染色体上基因缺陷导致了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改变而导致。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导致了血友病A,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导致了血友病B。通常男性发病,女性为无症状或轻度症状携带者,女性发病罕见。世界范围  相似文献   

3.
血友病A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友病A是凝血因子VⅢ(FVⅢ)基因缺陷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FVⅢ基因的结构已基本明确,已确认的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的FVⅢ基因导人患者体内,并表达治疗水平的FVⅢ,从而实现彻底治愈血友病A。选择适合血友病A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将关系到基因治疗的成功与否。该文对血友病A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病毒载体和靶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FⅧ/FⅨ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由于凝血因子Ⅷ缺陷)和血友病B(由于凝血因子Ⅸ缺陷)。根据血浆内凝血因子Ⅷ/Ⅸ浓度,血友病被分为重型(FⅧ/Ⅸ浓度〈2%)、中型(FⅧ/Ⅸ浓度2%~5%)、轻型(FⅧ/Ⅸ浓度〉5%~40%)。  相似文献   

5.
儿童血友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FⅧ/FⅨ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由于凝血因子Ⅷ缺陷)和血友病B(由于凝血因子Ⅸ缺陷).根据血浆内凝血因子Ⅷ/Ⅸ浓度,血友病被分为重型(FⅧ/Ⅸ浓度<2%)、中型(FⅧ/Ⅸ浓度2%~5%)、轻型(FⅧ/Ⅸ浓度>5%~40%).  相似文献   

6.
血友病A是凝血因子VIII(FVIII)基因缺陷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FVIII基因的结构已基本明确,已确认的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的FVIII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并表达治疗水平的FVIII,从而实现彻底治愈血友病A。选择适合血友病A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将关系到基因治疗的成功与否。该文对血友病A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病毒载体和靶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为X性联隐性遗传.临床上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陷症)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症)两型.临床特征为关节、肌肉、内脏和深部组织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常在儿童期起病.儿科对血友病的识别、诊断,积极、合理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遗传病 ,由于编码凝血因子的基因先天性异常而导致的机体出血性紊乱。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蛋白替代疗法治疗血友病 ,即给患者反复输注从血浆中纯化的凝血因子Ⅷ或IX因子浓缩制品 ,也有采用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Ⅷ或IX因子制品。替代疗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患者不仅要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且还面临血液制品无法完全杜绝艾滋病、乙肝等病毒污染的威胁 ,约 2 0 %的严重血友病A或 3%血友病B患者由于反复输注凝血因子制品而产生抑制性抗体 ,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且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由于凝血因子的表达水平决…  相似文献   

9.
血友病是儿科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乏).患儿有自发出血或轻微损伤、手术后出血不止的倾向.本文简单介绍血友病患儿在手术需要时,术前诊断及分型、凝血因子动态监测、制剂选择、输注剂量和疗程等围手术期相关问题,以指导血友病患儿的手术和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小儿出血性疾病疾病种类繁多,涉及止血机制不同环节的缺陷。临床上大致可分两大类:①血管-血小板因素异常(初期止血缺陷)。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②凝血-抗凝血异常(二期止血缺陷)。见于血友病。在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中,单独一种凝血因子缺乏多见于遗传性疾病。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可同时累及多种凝血因子。例如由于营养因素及肝脏疾病,可导致维生素K依赖因子(包括因子Ⅱ、Ⅶ、X等)活性下降及纤维蛋白原降低。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B因子Ⅸ基因重复点突变的研究王宁遂,邓兵,朱静血友病B是一种性联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因子IX(FIX)基因缺陷导致FIX蛋白凝血活性降低所致。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双链bNA循环测序技术,对两例血友病B的基因缺陷进行了研究,发现两个...  相似文献   

12.
常用凝血因子应用的有关问题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吴王月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凝期等疾病引起的严重出血,需应用有关凝血因子及血液成分替代治疗,现将常用凝血因子、血液成分应用的有关问题简述于下。1冷冻...  相似文献   

13.
血友病作为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2011年发表了《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对于促进中国儿童血友病的规范化治疗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友病A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携带者的检测及早期产前诊断显得更加重要。直接检测基因突变位点的方法是最理想、最准确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然而凝血因子VIII基因突变的异型性和复杂性使得直接法在血友病A的诊断中变得困难,因此作为间接法的连锁分析仍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本文拟简要阐述近年来血友病A携带者的基因检测与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常见出血部位为关节和肌肉,反复发生有致残危险;严重出血是颅内出血,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致死.迄今为止,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仍是预防和治疗血友病出血的有效方法[1],但替代治疗后可能产生FⅧ或FⅨ抑制物,是导致凝血因子替代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血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同时抑制物的发生率也在攀升.因此,全面、正确地了解抑制物的产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合理有效预防和处理血友病抑制物的产生,改善血友病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血友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凝血因子能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逐渐取代血浆源性凝血因子.目前上市的治疗血友病甲的Ⅷ因子有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其中只有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在任何阶段均不含人或动物血浆来源的蛋白,提高了血友病替代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病毒血源传播的危险.重组凝血因子制剂是甲型血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友病A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6年2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11例新生儿血友病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新生儿血友病患儿均为男性,3例有明确血友病家族史。2例无出血表现,2例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7例有出血表现。出血部位包括硬膜下、颅内、皮下、消化道。11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延长,均为凝血因子Ⅷ缺乏,中间型9例,重型和轻型各1例。5例行基因检测者证实FⅧ基因突变,缺失2例,点突变3例。血友病A确诊后予静脉输注Ⅷ因子。随访至2019年6月9~10日,1例失访,4例无出血表现,1例有踝关节自发出血表现,5例表现为外伤后皮肤瘀点/皮下血肿。结论新生儿期多次凝血功能异常,以APTT延长为主,特别是延长3倍者有或无出血表现均应考虑血友病可能,应行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测定及基因检测及早确诊,早期诊断和预防性输注凝血因子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各种凝血因子缺陷造成凝血机制障碍除血友病外其它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均较罕见。我院最近收治一例新生儿临床实验检查符合遗传性第Ⅶ因子缺乏。报道如下。病史摘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友病A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6年2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11例新生儿血友病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新生儿血友病患儿均为男性,3例有明确血友病家族史。2例无出血表现,2例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7例有出血表现。出血部位包括硬膜下、颅内、皮下、消化道。11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延长,均为凝血因子Ⅷ缺乏,中间型9例,重型和轻型各1例。5例行基因检测者证实FⅧ基因突变,缺失2例,点突变3例。血友病A确诊后予静脉输注Ⅷ因子。随访至2019年6月9~10日,1例失访,4例无出血表现,1例有踝关节自发出血表现,5例表现为外伤后皮肤瘀点/皮下血肿。结论 新生儿期多次凝血功能异常,以APTT延长为主,特别是延长>3倍者有或无出血表现均应考虑血友病可能,应行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测定及基因检测及早确诊,早期诊断和预防性输注凝血因子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很血友病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浆中vonWillebrand因子的缺乏或结构与功能异常。随着对vonWillebrand蛋白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以及其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缺陷的检出,人们已从分子水平对该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本文综述血管性假血友病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