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芬  何华亮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6-757
概述郭志红对"胃气"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分别从胃气为本、护胃养生及临床应用体会三方面具体阐述"保胃气"的指导思想及临床意义.在临证过程中,郭教授强调步步顾护胃气,而其关键之处是消耗最少量的元气去正确治疗疾病,即利用最少的正气去消除全部的邪气,最终达到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 ,保证药有所依,病有所治;同时认为<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是指导我们养生、防病的基石,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2.
浅议仲景“保胃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仲景《伤寒论》治则,不外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保胃气"的思想,旨在保护人体的正气,已成为仲师治病的一大特色,不仅体现在祛邪与扶正上,且在饮食、调护上也有涉及,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于《内经》,《内经》对“胃气”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诊断预后中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对仲景“保胃气”思想源流的探究,可为今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是严重感染、严重创(烧)伤、休克、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已成为临床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1400人死于脓毒症,其病死率大概为20%。对危重病患者的研究显示脓毒症发病率为15.7%,其中61.1%进一步发展为MODS,病死率为30.6%。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历来被医家所推崇,本篇就《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做一探讨,并结合目前中医治疗肿瘤的时弊,阐述保胃气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树民  王宇  王哲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9-30,88
近年研究认为,胃肠道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心器官.西医学在治疗上多从维持胃肠道功能、保护肠道屏障着手,这与中医学“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思想有相通之处.本文基于此认识,论述应用保胃法、护胃法、益胃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从《孙子兵法》看中医“保胃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药理论主要奠基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的学术精华,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思想.作为兵法之祖,<孙子兵法>对中医"保胃气"理论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孙子兵法>的"五事"与中医学"保胃气"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旨在促进人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和运用中医"保胃气"理论.  相似文献   

9.
冯松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肾内科疾病的诊治。现将冯老师“保胃气”理论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介绍如下。冯老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病位主要在肾,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肾脏病病因病机中脾胃虚弱占有重要地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  相似文献   

10.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黎月恒教授运用“保胃气”思想治疗恶性肿瘤经验。黎教授认为,在恶性肿瘤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保胃气”思想的运用。“保胃气”思想包括健脾和胃,保护胃气;行气理气,调畅胃气 ;补中和胃,扶助胃气;培补后天,恢复胃气;预后吉凶,胃气为本。中医学“保胃气”与“肠道微生态”理论关系密切,认为肠道微生态定位在肠,功能属胃。肿瘤患者手术后、放化疗后均可在肿瘤经验方的基础上配伍 “保胃气”中药,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学习《伤寒论》,从书中遣方用药、治疗禁忌、煎服调护、判断预后四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保胃气思想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杨力 《科学养生》2011,(5):15-16
本栏目作者杨力教授,著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她精通文吏哲医及养生文化,她把《易经》和《黄帝内经》相结合,从而把中华养生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王卫民 《光明中医》2013,28(6):1091-1093
"胃气是水谷精微经胃受纳、腐熟、吸收而后变生的布散全身各个部位、发挥特殊功能的一种正气。"《医宗必读》上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病理及其特点,以及诊治疾病过程中始终勿忘保胃气。  相似文献   

14.
15.
“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始终,胃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应重视胃气的根本作用。倾倒综合征(DS)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切除术使胃气受损严重,引起消化道甚至全身不适反应。《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对倾倒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保胃气,即保护胃中津气。仲景在攻伐祛邪的方剂中,每每配入制甘草、大枣之类,既可缓和药性之峻烈,又可顾护胃中之津气。同时告诚医家和患者,凡用此类峻剂须中病即止,不可过服。笔者现举经验教训两则如下。 其  相似文献   

17.
<正>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天士用甘寒益胃阴案最  相似文献   

18.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亦即后天元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人受水谷之气以生,脾胃之气运化水谷,故言"人以胃气为本".在病理上,胃气的盛衰又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伤,人体就健康,或少生病或不生病,即使生病,如果胃气不伤,食欲不损,病情虽重,亦有转机;若胃气一伤,则容易生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保胃气的原则是脾胃本脏有疾时当及时调理治疗;治疗它脏之疾时亦需时时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9.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20.
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易学河图洛书中的象数、五行生克以及其中的易理无不蕴含着重视"中土"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脾胃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将这种哲学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其顾护"胃气"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历代医家均将保护"胃气"作为治疗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