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张欢  傅娴 《药物与人》2014,(10):247-248
目的: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急诊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随机对53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及予以护理,55例患者行常规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6.03%,总穿刺成功率96.21%,与常规穿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O.05)。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加强深静脉导管护理,可明显延长早管留置时闻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4.
甘显娟 《现代医院》2005,5(9):97-98
目的延长颈内静脉置管的时间。方法对颈内静脉置管的病人加强护理,预防或减少穿刺口感染,管腔阻塞,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结果无一例置管患者因并发症拔除颈内静脉管,留置时间最长的一例358天。结论加强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可以延长颈内静脉留置的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盘瑞兰 《现代医院》2005,5(10):77-78
目的探讨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方法总结分析20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穿刺成功率98%,误穿股动脉18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方便。严格掌握穿刺置管的适应症、禁忌症,选择正确的穿刺方法,加强术后护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林峰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2):301-302
目的 :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的适应症 ,防治并发症。方法 :总结 12 0例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分析。结果 :穿刺成功率 97.5 % ,误穿股动脉 3例 ,股静脉导管留置最长 18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方便。严格掌握穿刺置管的适应症、禁忌症 ,选择正确的穿刺方法 ,加强术后护理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重症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进行了回顾总结.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8%,能够迅速纠正休克,且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只要正确的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术后观察与导管护理,对保证救治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危重病人和大手术病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危重病人、接受大手术的病人,使用颈内静脉穿刺能在救治过程中确保输液、输血的质量,而穿刺置管术减少病人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颈内静脉穿刺及置管比较容易掌握,有利于适应症的病人使用。 1 一般资料 本组175例病人中男性103人,女性72人,年龄最大83岁,最小12岁。置管时间最长12天、最短2天。成功171例,失败4例。成功率98%,一次穿刺成功152例,一次成功率87%。 2 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护理的经验。方法分析股静脉置管病人常见并发症如渗血、血栓、感染、导管脱落等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发生渗血3例,血栓1例,感染2例,导管脱落1例。结论针对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我院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人行胸腔置管间断抽液及注入药液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只需穿刺置管一次,导管留置时间4~13天,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妥善进行导管的护理,防止导管滑脱,预防感染,是保证治疗成功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结论 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治疗胸腔各液,结合合理的护理措施,可避免因反复胸腔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危重患者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 50例PICC置管患者,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期间穿刺部位渗血1例;静脉炎2例;导管脱落2例;局部感染2例;导管堵塞本组导管堵塞2例,无l例出现导管断裂和全身感染。结论 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能长时间保留,为救治危重患者提洪了一个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掌握封管压力,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管道的护理是提高PICC成功留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脊柱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并均于术后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总成功率97.50%,一次试穿成功率90.00%,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5.2±2.3)d,无导管相关性感染,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5±1.5)d,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10.00%)。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P=0.04),而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0)存在明显区别。结论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并发症的护理经验,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方法:32例危重新生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对进行胃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结果:31例危重新生儿中除1例死于重症感染和呼吸心跳骤停外,30例顺利完成治疗,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5-20g。治愈27例,好转4例。结论: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重要治疗措施,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收集的98例急危重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患采用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导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血液净化治疗时血液流量不足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该穿刺静脉置管术还具有操作简单、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超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风险较大或预计穿刺较困难的86例急危重症患者,依据随机为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各43例,超声组以超声引导下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引导;对照组运用传统体表解剖实施穿刺置管,记录比较2组并发症、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时间。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定位实时引导穿刺置管时间[颈内静脉(98.5±35.7)s、股静脉(436.6±158.7)s]较之对照组[颈内静脉(105.5±46.7)s、股静脉(536.5±198.4)s],少于后者(P0.05);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颈内静脉97.22%、股静脉100%)相比于对照组(颈内静脉48.72%、股静脉25.0%),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颈内静脉10.26%、股静脉25.0%),2组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0vs.10.26),股静脉(0vs.25.0)]差异显著(P0.05)。结论救治急危重患者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临床价值高,可提升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8例肝、脾破裂大出血急诊手术麻醉配合过程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观察记录颈内静脉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的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6%,穿刺成功的时间为(17±6)s,置插管完成时间(130±38)s,误穿动脉3例,置管困难3例,没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经积极抗休克,48例病人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出血性休克手术安全、操作容易、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06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4周血流通畅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颈内静脉留置2 033例,股静脉留置173例.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40.6±32.7)d,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22.4± 16.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留置导管4周血流通畅率96.4%(1 959/2 033),明显高于股静脉的83.2%(144/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1.0%(19/173),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的3.6%(73/2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VT行血液透析便捷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较少,操作技术水平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分析该院外科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该院普通外科ICU2010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24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感染的总发生率、比较不同穿刺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将送检样本直接接种于血平板,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242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发生感染,占15.7%。其股静脉穿刺发生感染率最高,80例行股静脉穿刺的患者中,2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8.8%;锁骨下静脉穿刺感染发生率最低,83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中,4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4.8%。38例患者一共分离得到细菌和真菌4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革兰阴性菌20株,真菌4株。革兰阳性菌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万古霉素之外的多种抗生素严重耐药,而革兰阴性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外科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高,病原菌的耐药性也不容乐观,在临床上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及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雄真 《现代保健》2012,(27):41-42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后的护理心得。方法:抽取本医院2009年7月-2011年11月对113例股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其在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下,感染和导管堵塞发生的概率。结果:113例患者中,仅有5例感染,但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得到改善;4例导管堵塞,提示患者不宜长期坐位。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留置股静脉导管时,如果护理得当不仅可使患者放松心理,还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并发症、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