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总动脉中下交界处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景亮 《河北医药》2009,31(9):1094-109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动脉系统的病变,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应用颈动脉穿刺输注药物,可达到溶栓降粘,改善脑微循环,保护和逆转半暗带,恢复脑功能的作用。疗效优于其他常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13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旨在探讨颈总动脉中下交界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颈动脉局部穿刺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血尿酸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尿酸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本文通过观察血尿酸水平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为老年高血压人群评估和预测可能发生的心脑血管病事件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健康体检老年人高血压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7±4)岁;对所有人行颈动脉彩超及生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痛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拟诊为冠心病在我院行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血糖(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  相似文献   

4.
杨靖义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144-14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管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受试者317例,其中109例患者为脑梗死组,98例为无症状腔隙性梗死组,110例有头昏、头痛症状的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记录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找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与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发病率的逐渐增加,卒中人群越来越多,故预防疾病发作尤为重要,高血压、高血脂、高龄和吸烟在治疗中根据患者危险制定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态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50例冠心病和15例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参数,并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斑块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其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也明显超过非冠心病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均有所减小;血流参数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高龄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 58例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mg/次,1次/d,治疗1年,分别监测治疗前和治疗3、6、9个月及1年时总胆固醇(TC)含量、三酰甘油(TG)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推算颈动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时血清中TC、TG、LDL-C的浓度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HDL-C的浓度水平增高(P<0.05);治疗6、9个月及1年时,TC、TG及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显著增加(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IMT药物治疗1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脂的浓度,还能稳定及逐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唐丽芹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21-62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78例,以上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检查,将检查结果分类统计后,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率、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个数及斑块的AS积分。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率、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个数及斑块的AS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处超声检查可提示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同时通过动态超声检查,可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辛伐他汀片,A组予西药常规治疗,B组在A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点。结果治疗后,B组在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方面均明显优于A组(P〈0.05);在降低LDL-C、hs-CRP方面,治疗组亦好于A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合用比单用辛伐他汀更能有效改善颈动脉IMT和斑块总积分,降低LDL-C、hs-CRP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汤国高  高洁  冯玉书 《河北医药》2010,32(18):2544-2545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冠心病血管病变程度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拟诊冠心病26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按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组比较。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593,P〈0.05);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497,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冠心病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具相关性,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且发生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前[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且随着CIMT增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高[2],及早干预及逆转CIMT的增厚对于消退及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有效的降压、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大动脉内膜中层的增厚有一定的抑制和逆转效应,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刘艳 《医药世界》2013,(2):143-145
目的探讨北京市朝阳区安贞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的超声特点。方法对安贞社区1 568例50岁以上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筛查。结果共1 38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496例,女888例;年龄50~83(65±13)岁。内-中膜无增厚371例(26.8%),其中男86例(23.2%),女285例(76.8%);50~59岁组156例(42%),60~69岁组137例(36.9%),70~79岁组73例(19.7%),80岁以上组5例(1.4%)。内中膜增厚258例(18.6%),其中男90例(34.9%),女168例(65.1%);50~59岁组75例(29.1%),60~69岁组88例(34.1%),70~79岁组85例(32.9%),80岁及以上组10例(3.9%)。斑块形成755例(54.6%),其中男320例(42.4%),女435例(57.6%);50~59岁组100例(13.2%),60~69岁组276例(36.6%),70~79岁组297例(39.3%),80岁以上组82例(10.9%)。结论男性人群的动脉硬化程度比女性重;随着年龄增加,人群的动脉硬化程度加重。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作为社区医院的常规检查项目,用于诊断颈动脉硬化,并对病情的进展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 7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根据颈动脉检查的结果分为 6组 ,比较不同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粗糙增厚粥样硬化改变者 119例 ,其中 75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6 3.0 3% )。而颈动脉检查结果内膜正常的 2 8例患者中 ,只有 1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35 .71% )。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理改变与冠状动脉内膜病变正相关 ,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评测冠心病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行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造影。分析超声检查结果,比较造影不同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程度、局部血流量(RBF)、局部血容量(RBV),不同类型斑块增强程度、宫腔增强强度比值(ratio)、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即造影后斑块峰值强度至造影开始时基础强度)情况。结果经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斑块279个,通过超声造影检查显示1个漏诊、1个误诊。其中强回声15个、混合回声68个、低回声198个;斑块类型:硬斑块70个、混合斑块105个、软斑块106个。强回声斑块的增强率、RBF、RBV分别为20.00%、(3.60±0.71)ml/(min·100 g)、(271.87±29.20)ml/100 g,混合回声斑块分别为76.47%、(18.24±3.05)ml/(min·100 g)、(1001.28±70.96)ml/100 g,低回声斑块分别为86.36%、(19.32±4.26)ml/(min·100 g)、(1023.59±82.04)ml/100 g。强回声斑块超声造影的增强率、RBF、RBV明显低于混合回声、低回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回声、低回声增强率、RBF、R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的增强率、ratio、EI分别为71.43%、(0.06±0.01)、(2.52±0.34)dB,混合斑块分别为75.24%、(0.08±0.12)、(3.09±2.40)dB,软斑块分别为95.28%、(0.43±0.21)、(4.55±3.48)dB。软斑块的超声造影的增强率、ratio、EI明显高于硬斑块、混合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硬斑块、混合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率、ratio、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较好,能准确判断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指导鉴别易损斑块,可定量评估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严晓芃 《江西医药》2012,47(5):406-408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 对所有入选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或后进行24h血压检测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计算AASI.结果 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AASI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AS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及积极预防脑梗死疾病发生情况给予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完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工作,记录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8.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稳定斑块或消除斑块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60例冠心病患者和60例非冠心病的颈动脉B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45/60),对照组为26.7%(16/60)。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11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观察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可用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但它与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及其等危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科2002-2007年行冠脉造影术并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56例,将冠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颈动脉超声阳性组和正常组的糖尿病的患病率。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与正常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71%和28%,糖尿病发生率为62%和28%。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段乃荣  关金玲  赵芳  曹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056-305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住院患者共131例,其中冠心病组54例,冠心病高危组46例,对照组31例,测量颈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斑块长度及厚度,所得数据用SPSS 17.0软件包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冠心病组与冠心病高危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与厚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以上两组与对照组之间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与厚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6、3.48,均P<0.05),三组之间的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尤其以颈动脉斑块的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颈动脉彩超检查的角度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24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50例脑梗死病变患者与同等例数对照组(非脑梗死的一般就诊患者)患者进行左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以及管腔狭窄程度等方面的检查。结果分叉处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概率最高的部位,对照组中仅有9例出现动脉硬化,且无1例出现血管变窄的情况,病变组颈动脉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患者CCA内经与PSV及EDV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出现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尽可能地通过实施早期彩超检查更有利于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做出有效观察,并可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性治疗方案提供直观依据,对预防并减少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骆金伟 《海峡药学》2011,23(10):179-18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住我院患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64例,分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和用药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