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环醇预防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有效降低肝损伤的发生率提供预防策略。方法收治的240例肺结核患者中,120例为HBsAg(+),120例为HBsAg(-),将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各60例,均采用2HRZE/4HR方案对两组患者行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治疗。120例HBsAg(-)患者未应用任何保肝药物。结果A组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6.67%B组中共有19例患者发生了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31.67%,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8.33%。结论针对HBsAg(+)患者行抗结核治疗已发生不良反应。双环醇对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抗痨药物激活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同时引起HBV再激活使HBV复制活跃,可能加重了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采用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量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合并肺结核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5例高病毒量HBV合并肺结核肝损害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5例, A组在化疗前2周给予恩替卡韦治疗, B组患者在化疗开始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治疗,C组患者仅仅进行抗结核治疗。观察对比这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损害发生率和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损伤发生率情况明显优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肝功能无改变, C组患者ALT、AS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与A组和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病毒量HBV感染合并肺结核肝损害在化疗前给予恩替卡韦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应用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定量和HBV DNA定量联合检测,分析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患者例数90例,选择时间: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分三组,A组为大三阳组、B组为小三阳组、C组为其他模型组;对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含量分别进行ELISA定性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患者的HBVDNA、HBsAg、HBeAg数据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C组的HBV-DNA阳性检出率、HBV-DNA定量结果经数据统计学软件处理发现均比A组、B组更低,P <0.05,差异显著;A组的HBV-DNA阳性检出率、HBV-DNA定量结果经数据统计学软件处理发现比B组更高,P <0.05,差异显著;HBV-DNA和血清标志物的阳性率数据差异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应用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定量和HBV DNA定量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更为显著,可以起到诊断优势性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智  蒋之  万轲 《安徽医药》2012,16(12):1853-185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该院治疗肺结核疾病的431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结核病患者HBVM是否阳性将431例患者分为两组,HBVM(+)组和HBVM(-)组,HBVM(+)组共97例,HBVM(-)组共33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现肝损伤的例数,ALT值、TBL值、肝损伤出现的时间和肝损伤恢复时间。结果 HBVM(+)组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VM(-)组(P<0.05);HBVM(+)组出现肝损伤的时间明显比HBVM(-)组快,而肝损伤的恢复时间也明显较长(P<0.05)。结论 HBV阳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发生肝功能损伤,HBV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预防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HBV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血清标志物(M)的相关性确定其临床检测的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患者及乙型肝炎携带者共245例,和45例抗病毒治疗1年治疗前后的留置血清,检测其Pre-S1Ag和HBV-M及HBV -DNA。结果检测分析245份乙型肝炎患者及携带者的Pre -S1Ag和HBV -M及HBV-DNA ,发现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者组Pre-S1Ag与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95.3%和94.1%,在HBsAg阳性,HBeAg/HBeAb阴性,抗HBc阳性组中,Pre-S1Ag与HBV-DNA检出率分别为83.3%和85.4% ,Pre-S1Ag高检出率伴随HBV-DNA阳性率,HBV-DNA与Pre-S1Ag检出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x2=3.40,P>0.05;HBV-DNA与HBeAg比,x2=88.01,P<0.001,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re-S1Ag的检出率及与HBV-DNA的符合率显著高于HBeAg,在HBeAg阴性抗-HBe阳性组中,Pre-S1Ag仍能达到较高的检出率73.8%。45份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者组患者留置血清在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后检测其用药前后Pre -S1Ag和HBV -M及HBV -DNA ,发现HBeAg和HBV-DNA有不同程度的阴转时,Pre-S1Ag并无明显的改变。结论Pre-S1Ag比HBeAg更能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的复制,尤其对HBeAg阴性的患者更具临床价值,对临床观察抗病毒治疗疗效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结核的同时对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替比呋定治疗,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肝功能损害4例,占13.3%;对照组30例中,肝功能损害12例,占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4w为肝功能集中损害的时间,对AST、ALT、HBV DNATBIL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检测,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在治疗后半年的情况观察组好转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对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降低了肝内炎症反应等肝损害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有较好耐受性,效果满意,在临床应用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患者抗结核药对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治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拉米夫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治疗方案(乙胺丁醇0.75 g qd+吡嗪酰胺1.5 g qd+利福平0.45 g qd+异烟肼0.3 g qd);拉米夫定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100 mg qd。比较2组患者肝损伤发生例数、严重程度及HBV-DNA下降病例数。结果拉米夫定组肝损伤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肝损发生率50.00%(P<0.05);拉米夫定组出现肝损伤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4周之内,拉米夫定组只出现1例肝损,低于对照组9例;拉米夫定组有2例患者因中重度肝损伤停止抗结核治疗显著低于对照组10例患者因中重度肝损伤停止抗结核治疗(P<0.05);治疗2个月后,拉米夫定组有17例患者出现乙型肝炎DNA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2例(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辅助,降低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时肝损伤发生率并减轻肝损严重程度,减少治疗中断患者,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和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初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且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及同期经年龄和性别匹配未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各115例,分别设为肝损伤组和非肝损伤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和治疗情况,对肝损伤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后的死亡情况进行随访,分析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损伤组患者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酗酒、HBeAg阳性、HBV-DNA高拷贝和抗结核治疗方案含吡嗪酰胺比例明显高于非肝损伤组,既往接受过预防性抗HBV治疗及预防性护肝治疗比例低于非肝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未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和抗结核治疗方案含吡嗪酰胺是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肝损伤组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19~83)个月,随访过程中因药物性肝损伤继发死亡8例,死亡率为6.96%。死亡组患者酗酒、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9.
尚慧锋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1):835-837
目的:探讨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在768份血清标本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98.70%,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66.02%,HBs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43.75%,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10.00%,抗HBs、抗HBc阳性组、抗HBs阳性组及五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全阴组HBV-DNA阳性率为0。结论:不同组的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阳性率不同,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存在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是反映HBV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了解HBV在体内复制的状况,并为临床评价抗HBV治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作为依据,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C组患者60例,B组患者70例,A组患者70例,对以上三组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抗-HBe、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50%;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的阳性率为77.14%,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的阳性率为100%。结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莫甲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20-12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五项指标与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乙型肝炎患者752例,对HBV-DNA含量与HBV五项进行分析,采用光激化学发光测定HBV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结果乙肝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HBV-DNA阳性检出率为93.01%,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HBV-DNA阳性检出率为50.74%,说明大三阳病毒复制能力最高,传染性最强,小三阳病毒复制能力与感染性较大三阳比较均较弱,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五项检测与HBV-DNA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HBV五项检测对乙肝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精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两组均在抗结核和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A组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B组予口服安慰剂,均每日1次。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3,6个月检测肝功能与HBV-DNA水平;观察记录头痛/头晕、恶心、腹泻、皮疹、疲劳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退出病例。治疗后第6个月,A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A组的患者HBV-DNA水平较B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对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变化与HB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HBV DNA含量高低分为A(〈103拷贝/ml)、B(103∽105拷贝/ml)、C(106∽108拷贝/ml)3组,分别检测3组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含量。结果 A组的HBeAg为(3.971±14.47)S/CO,B组为(446.7±785.8)S/C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抗-HBe、HBeAg、HBsAg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BeAg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抗-HBs、抗-H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M阳性标本中抗-HBs、抗-HBc与HBsAg含量与HBV DNA无相关性,抗-HBe与HBV DNA呈负相关,HBeAg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对于传染性评价、乙型肝炎诊治及疗效观察均具有指导意义;定量检测HBV M虽在HBV复制程度的判断及传染性评价方面无明显价值,但可为乙型肝炎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方法:标准化疗的41例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拉米夫定0.1g.d-1,对照组未用拉米夫定,疗程半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至4.3年。观察肺结核并HBV复制患者化疗中,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与肝功能变化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阳性41例,阳性率为40.20%,化疗中,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肺结核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纯肺结核组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28.57%,95%,9.68%及5.07%。随访至4.3年,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死亡4例(20%),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发生肝硬化2例;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无肝硬化及死亡病例。结论:肺结核并HBV感染,且HBV复制,化疗中应用拉米夫定有重要意义。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肺结核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并有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可常规检查血清HBV-DNA。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建议化疗中常规联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腺肽仪α1(T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后1、2、3个月检测肝功能及HBV-DNA,观察两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12例,发生率为33.33%(12/36)。对照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20例,发生率为55.56%(20/36)。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可以起到预防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7,(8):1120-1123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和胸腺五肽分别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500万IU皮下注射,qod;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薄芝糖肽注射液4 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ivgtt,qd;C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胸腺五肽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ivgtt,qd。3组患者均治疗2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4、8、12、24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Ag血清转换率(以下简称"HBeAg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下降量,治疗24周时的HBsAg阴转率,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8、12周,3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B组和C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A组,C组患者HBV-DNA下降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B组和C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和HBV-DNA下降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3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及HBsAg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HBV-DNA下降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和胸腺五肽分别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且在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及HBsAg阴转率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任拥军  郭军霞  陈文秀  焦瑞芬 《河北医药》2011,33(24):3721-3722
目的观察孕期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185对孕妇、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孕期主、被动免疫和抗病毒治疗,观察阻断效果。结果治疗组经孕期治疗,HBV-DN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108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HBsAg阳性发生率随HBV-DNA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经抗病毒治疗后,新生儿HBsAg阳性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108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母体病毒载量,有效控制HBV的母婴垂直传播,降低宫内感染率,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同时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乙肝血清前S1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PreS1与HBeAg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在乙肝病毒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及实验室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乙型肝炎患者、HBsAg携带者和正常人体检的血清528份,检测PreS1、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并分析PreS1与乙肝病毒血清指标相关性.结果 在528份血清中,HBeAg阳性血清161份,PreS1阳性118例,阳性率73.3%;HBeAg阴性血清156份,PreS1阳性56例,阳性率35.9%,抗-HBe阳性血清122份,PreS1阳性45例,阳性率36.9%;HBV-DNA阳性血清153份,PreS1阳性118例,阳性率77.1%.结论 在HBsAg、HBeAg抗原抗体系统及HBV-DNA对HBV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中,PreS1可以补充表达HBV病毒的活动性,提高HBV病毒感染复制及在发生变异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与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物(简称乙型肝炎五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HBsAg阳性(表2)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50.1%,HBs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13.7%;HBeAg阳性(表3)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95.2%;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29.1%。结论 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性指标,但仅靠HBsAg或HBeAg判定HBV感染、复制与否,并非完全合适,HBsAg和HBeAg阴性的部分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测结果阳性,提示HBV复制仍然存在,所以在临床上应选择乙型肝炎五项与HBV-DNA联合检测,这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在判定病毒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检出情况。方法对3243例孕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5项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LHBs)、HBV-DNA。结果 3243例孕妇中,血清HBsAg阳性241例,HBsAg阳性的孕妇血清中LHBs阳性率高于HBeAg。135例HBV-DNA阳性孕妇血清中,LHBs(OD值)与HBV-DNA拷贝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两者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71例HBeAg阳性标本中,LHBs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1.5%、93.0%,170例阴性标本LHBs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0.0%、40.6%。24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中LHBs与HBV-DNA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4.7%。结论 LHBs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中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在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LHBs较HBV-DNA更能敏感反映HBV的感染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