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导管原位癌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乳腺摄片筛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近年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上世纪70年代初期,乳腺癌病例中的DCIS低于1%,而目前则占20%~30%[1].DCIS是一组异质性病变,特征是局限于乳腺导管的恶性上皮细胞克隆性增生,光镜下尚未突破基膜.从理论上讲,DCIS缺乏转移潜能且仅外科手术切除即可治愈.然而,DCIS常常以原位癌或浸润性癌形式复发,因此DCIS是潜在的致死性疾病[2].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形态及c—erbB—2,p53和PC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并行c-erbB-2、p53癌基因蛋白、增殖细胞抗原(PCNA)表达以及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病理形态分析以及枸橼酸-微波-ABC免疫组化法对25例 马林固定、石蜡包蛙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25例乳腺原位导管癌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0%,40.0和40  相似文献   

3.
于冰  冯锐 《医学信息》2018,(5):47-49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一种多发恶性肿瘤,其本质为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且仅局限在导管内尚未突破基底膜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乳腺导管原位癌检出率明显提升,且治疗措施也相应改进。外科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方法,且涉及手术类型较多,效果不一。文章对临床上外科手术治疗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乳腺原位癌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原位癌的起源和发展,兼论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方法:观察50例乳腺原位癌HE染色切片,部分切片做Weigret弹力纤维当构及vanGieson胶原染色。:50例导管在位癌中38例(76%)合并有小叶原位大部分导管原位癌癌巢不是在导管内,而是在小叶的位置,其壁上无弹力纤维包绕。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无题自末梢导管小叶单位发性。小叶原位癌可能是原位癌的早期阶段,可在原位发展为导管原位癌  相似文献   

5.
乳腺小叶型原位癌诊断中的几个问题龚西马俞乳腺小叶型原位癌(lobulartypecarcinomainsitu,LCIS),习惯称为小叶原位癌,是指乳腺小叶型恶性上皮增生,未突破基底膜,无镜下间质浸润的癌。源自因乳腺其它疾病而作活检的资料,LCIS的...  相似文献   

6.
基底细胞样癌是新近鉴定的浸润性乳腺癌亚型,占浸润性癌的15%,该肿瘤常见于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免疫表型特征为ER、PR、HER2均阴性(三联阴性),而表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底细胞角蛋白(如CK5/6,CK14,CK17)和(或)EGFR,和(或)c-kit,预后差。作为一种低分化癌,其癌前病变可能是具有  相似文献   

7.
乳腺乳头状肿瘤是指由向腔内突起,形成纤维血管轴心的,并可演变成树枝状结构的增生的乳腺上皮组成的肿瘤,主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DCIS)。尽管这两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已有很好的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区分它们还是很困难。为了寻找能够区分这两种肿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新加坡国立医院50例乳头状肿瘤(乳头状瘤25例和乳头状DCIS25例)中CKS/CK6、CK14和3413E12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及有关问题傅西林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300060作者简介:傅西林,男,60岁,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及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国内外关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繁多,尚未统一。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形态及c-erbB-2、p53和PC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并行c-erbB-2、p53癌基因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及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病理形态分析以及枸橼酸-微波-ABC免疫组化法对25例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25例乳腺原位导管癌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0%,40.0%和40.0%;(2)粉刺型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粉刺型,而且c-erbB-2阳性率相差有显著性(P<0.05);(3)坏死、核异型性、核分裂数与c-erbB-2、p53、PCNA的表达有关,其中,坏死与PCNA阳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核异型性与c-erbB-2蛋白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无论病理形态还是生物学行为都是异质性的,除了组织学亚型,某些形态指标以及c-erbB-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也可作为恶性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对乳腺癌组织学分类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适应乳腺癌诊断与治疗的进展,通过提供客观的形态学依据,以达到最佳治疗的目的,方法:对140例妇女乳腺癌根治术标本治疗肿瘤始发组织学部位、形态特点、分化程度、组织结构、肿瘤进展的动态过程,形态与功能变异、瘤细胞核DNA含量及生物学行为进行了组织学分类。部分切片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a-smooth muscle actin(a-SMA),观察导管肌上皮、基底膜破坏和癌巢周围肌纤维母细胞反应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T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在DCIS浸润和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03例DCIS、3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 DCIS-MI)和78例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IDC)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DCIS、DCIS-MI和IDC癌灶内TLS密度,评价TL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DCIS中不同核级组间TLS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核级的增高TLS密度增高。DCIS-MI的TLS发生率为96.9%(31/32),高于DCIS的TLS发生率[78.6%(81/103)](χ2=21.680,P<0.001);不同核级组间TLS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IDC患者组织学分级组间(P<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IDPN)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方法根据WHO分类(2003)和Tavassoli等(1999、2003)有关标准,筛选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1例,对上述病例进行HE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CD34、SMA、p63、CD10。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镜检为扩张的导管或小管内含纤维-脉管轴心的乳头状病变,由腺(系)上皮和肌上皮覆盖轴心形成双层构型。其中16例伴腺(系)上皮普通性增生,2例〈1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不典型增生(AH)改变。腺(系)上皮CK5 17例(89.5%)中~强阳性;CK34βE1216例(84.2%)中~强阳性。肌上皮SMA、p63、CD10均阳性。(2)非典犁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3例伴发于囊内乳头状癌,1例作为主要诊断。表现为≥10%而〈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AH改变。其AH区域CK5均阴性,3例CK34βE12阴性~弱阳性。(3)导管内乳头状癌21例,其中①2例仅表现为≥90%的乳头区肌上皮层完全缺乏;②1例仪表现为〉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低级导管原位癌(DCIS)样改变;③8例兼具上两种特征;④10例乳头覆盖上皮呈中~高级别DCIS样改变。符合②及③者CK5均阴性,CK34βE12 6例(66.7%)阴性~弱阳性;符合④者CK5、CK34βE12 8例(80%)均阴性~弱阳性。结论IDPN是一组良恶性不同的病变,各自的HE形态和免疫表型均有差异,应采用HE形态和免疫组化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3.
乳腺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原位癌cyclinD1、p16和Ki-67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和Ki 6 7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 P法检测轻度乳头状瘤病、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各 4 0例中cyclinD1、p16和Ki 6 7的蛋白表达情况 ,并用 2 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cyclinD1在轻度、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组中阳性率分别为 2 7 5 %、5 0 0 %、6 0 0 %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 =8 92 9,P <0 0 5 )。p16蛋白表达分别为 80 0 %、5 2 5 %、4 0 0 %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χ2 =8 6 87,P <0 0 1)。轻度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均有差异 ,但重度乳头状瘤病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Ki 6 7阳性率在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组间两两比较也分别有统计学差异。在各组中 ,Ki 6 7与cyclinD1呈正相关 ,与 p16呈负相关 ,cyclinD1与 p16呈负相关。结论 cyclinD1、p16和Ki 6 7表达异常在乳腺癌发生、发展演进过程中是一种早期事件。重度乳头状瘤病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调节cyclinD1和 p16的平衡可能是癌前病变基因治疗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乳腺小叶内瘤及导管上皮的增生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小叶上皮内瘤(lob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IN)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因变因其与肿瘤的关系而显得非常重要,且涉及许多鉴别诊断问题,新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类重新诠释其概念。  相似文献   

15.
<正>1临床资料本例读片资料由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B19-8。患者女性,35岁,于2017年6月入院,发现右侧乳腺肿物5个月,无明显触痛,局部皮肤红肿。外院影像超声:低回声结节,大小2 cm×1. 7 cm,形态欠规则,周界不清。当地医院局部术后病理诊断:乳腺癌;会诊:浸润性癌,不除外化生性癌。患者无既往史,入院行根治术:右侧乳腺改良根治术,  相似文献   

16.
运用凝集素亲合组化并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10例乳腺导和乳头状瘤(IDPB)、8例正常乳腺、10例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12例乳腺癌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大豆素(SBA)受体的含量随着细胞的恶变而增高。IDPB中该受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和不叶增生组,但低于乳腺癌组,提示该病可能为乳腺的一种癌前病变。花生素(PNA)受体的含量在IDPBK 明显的高于其它各组,而PNA受体含量与免疫反应有关因此  相似文献   

17.
乳腺非浸润性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非浸润性癌(noninfiltratingcarcinoma)指乳腺实质上皮的恶性增生,未突破基底膜,无光镜下间质浸润。长期以来,普通型乳腺癌被分为导管癌和小叶癌。这是因为曾经认为导管癌发生自小叶外导管,小叶癌发生自小叶腺泡。显然,这种命名的基础是癌...  相似文献   

18.
19.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按其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标志物以及临床表现来看。虽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各不相同。但共同特征是病变主要局限在乳腺导管一小叶系统内。  相似文献   

20.
有关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有关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的几个问题龚西1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的含义及类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epithelialhyperplasiaofduct)是外检中常见的乳腺病变。广义的说,凡因上皮或肌上皮或两者同时增生而导致的导管内细胞层次大于3~4层者即属之。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