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与检查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作者关于其发病因素和检查方法等,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特别是80年代以后,CT、DSA和MRA的临床应用,扩大和丰富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内容,但本病仍是较难诊断的疾病之一[1~4]。现结合文献就有关问题,试作探讨。1有关椎动脉的解剖形态学1.1椎动脉的行程分段多数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上行通过6节颈椎的横突孔,后经枕大孔进入颅内,并与对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按解剖部位分为4段。1.1.1起始部:由起始处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以前。此段动脉由于先天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椎动脉迷走入上位横突孔行程异常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误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报道较少见[1],现将我院遇到的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例1女,22岁。反复头疼,多以右侧转颈时诱发。查体:血压14·6/10kPa,颈椎平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彩超显示:双侧椎动脉起始部及内径正常,左侧椎动脉走行正常,入第六椎突孔,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可正常。右侧椎动脉颈段延长,绕过第6,5,4椎横突孔,呈“挥鞭”样进入第3横突孔,血流速度增快(图1)。例2女,42岁。突发性头晕、恶心就诊,颈椎平片示:颈椎退行性变,彩…  相似文献   

3.
作者复习了无颅椎区疾病的300例椎动脉造影(组),及有颅椎交界区骨异常的21例病人的血管造影片(Ⅰ组)。作者发现300例中的2.3%有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的环枢椎段异常。有2例椎动脉出颈椎_2横突孔后在颈椎_1和颈椎_2之间的椎管内止行。继而动脉在椎管内前2/3上行并同对侧推动脉结合成基底动脉。称之为颈椎_2段椎动脉类型适用于这种异常。有3例发现在颈椎_1椎弓的上和下方椎动脉远段部分重复畸形。一半如通常走行,另一  相似文献   

4.
颈椎由7个椎体及6个椎间盘构成:除第一颈椎外所有的颈椎骨都分为椎体和附件两部分。附件包括椎板,椎弓,横突,棘突和小关节突。椎骨之间由椎间盘和小关节连接:另外,椎骨前面的前纵韧带以及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棘间韧带,自颅底一直延伸至骶尾部,还有黄韧带等结构加固了颈椎的稳定性,第一颈推为寰椎,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及两个侧块组成。第二颈椎为枢椎。第2-6颈椎椎体的横突有孔,即横突孔,内有椎动脉通过。颈椎椎体上缘之侧后方有棘状突起,称为钩突,椎体下缘侧后方成斜坡状。下一椎体的钩突与上一椎体的斜坡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这一结构为颈椎所特有,在脊椎胸腰段均不存在,钩椎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脱出。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的440双侧和60单侧椎动脉造影中发现2例椎动脉穿支和1例椎动脉重复起始部。一例双侧及左单侧逆行性肱动脉造影在颈椎1平面显示左椎动脉穿支。重复椎动脉起于环椎平面至椎动脉汇合处。一例在环、枢椎平面左椎动脉显示有穿支。椎动脉一支在环椎上缘出横突孔后走行正常,左椎动脉第二支经枢椎横突孔后立即离开椎动脉管并绕向前在环椎弓下缘同椎动脉汇合。在入颅前此二个支汇合成左椎动脉。第三例两侧经肱动  相似文献   

6.
CTA显示双椎动脉变异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女,39岁.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既往有糖尿病史.体检:四肢肌力Ⅳ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颈脑动脉联合CTA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区及胼胝体膝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CTA显示右侧椎动脉近段由两支构成,一支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向上入C6横突孔上行,管径纤细;另一支起源于头臂干末端,行走于右侧颈总动脉后方,该支管径较粗大,约同左侧椎动脉,至C3~4间隙水平,汇合成一支,入C3横突孔后入颅(图1~3).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颈椎横突孔直径变化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认识。方法颈椎椎间盘联合椎体扫描,在颈椎常规扫描椎间盘的基础上同时加扫C4~6椎体,测量C4~6椎体横突孔直径及观察横突孔周围组织的CT改变。结果 60例颈椎横突孔狭窄病例中,横突孔先天狭窄32例,增生性狭窄28例;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21例、重度狭窄11例;C4椎体横突孔狭窄10例,C5椎体横突孔狭窄26例、C6椎体横突孔狭窄24例;一侧狭窄49例,两侧狭窄11例。结论改进后的CT扫描不仅可观察颈椎椎间盘、颈椎横突孔的变化,而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椎动脉损伤在闭合性颈椎创伤中的发病率及其与颈椎损伤机制、类型、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观察椎动脉损伤后的临床症状、体征 ,探讨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 方法 于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2月间 ,利用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技术 ,连续观察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 ,结合颈椎X线、MRI、CT检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分析。 结果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中 ,12例 (2 6 % )伴椎动脉损伤。其中 7例为双侧损伤 (4例一侧未显影、一侧狭窄 ,3例双侧狭窄 ) ,5例为单侧损伤 (均为一侧狭窄 ) ;10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 ,2例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偏盲等症状。椎动脉损伤与屈曲型损伤及颈椎严重不稳定相关 (P <0 .0 5 ) ,与小关节绞锁、横突孔骨折及脊髓完全性损伤明显相关 (P <0 .0 1)。 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闭合性颈椎创伤的较常见并发症 ,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颈椎创伤中的颈椎严重不稳定、屈曲型损伤、伴有脊髓完全性损伤、小关节绞锁和 (或 )横突孔骨折应高度怀疑椎动脉损伤。临床医师应对此类损伤有较高的警惕性 ,常规进行颈部动脉MRA检查是最有效的早期正确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路侧前方减压术,即从颈前部进入椎体前方,通过切除侧方骨质而使椎动脉及脊神经根获得松解与减压,主要用于钩椎关节型颈椎病。本手术包括:颈椎前路暴露,横突孔切开术,椎体外侧缘切除术及钩突切除术(或钩椎关节孔扩大术),共四个主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段脊柱CT轴向扫描选层方法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 对516例颈段脊柱CT轴向扫描图像质量与CT轴向扫描时的选层设计方案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取扫描机架倾斜角度与椎间隙平面保持平行的状态下,环椎前、后结节中点连线选层时,寰枢关节及寰椎双侧横突孔的显示率均为100%;颈2~6椎体横突前后结节间脊神经沟下1/3点选层时,其双侧横突孔完整显示率为96.3%;上一椎体后下角与下一椎体后上角间中点选层时,钩椎关节、椎间关节、椎间孔、椎间盘及椎管等结构的同步显示率为87.4%。结论 重视理解侧位定位片上解剖结构标记和因病因人而异的轴向扫描方法有助于提高颈段脊柱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枢椎承上启下,在解剖学上异于其他颈椎,具有更厚的椎板[1].目前临床常用的楸椎固定技术包括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经C1,2关节螺钉.某些患者由于枢椎横突孔过大、枢椎峡部过小、短颈后凸畸形、单侧椎动脉畸形等解剖因素,使以上技术无法使用[2].  相似文献   

12.
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和总结500例颈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01~2007-01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的500例颈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其中10例行食管吞钡检查,284例行MRI检查.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例150例,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例56例,CT表现同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64例,CT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移位;椎动脉型颈椎病例78例,CT表现为钩突肥大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变小,分隔;食管型颈椎病例10例;混合型颈椎病例142例.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颈椎横突孔的形态与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颈椎病是指颈椎本身或其邻近的软组织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所引起的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神经根、脊髓颈段和交感神经的一种综合病症。它属于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对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不快,意见也不统一。关于颈椎病的分型,现趋向于分为五种,即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对于椎动脉型现一般认为,是由于椎体缘骨刺、椎间孔横径变小,刺激、压迫椎动脉或周围交感神经丛.而发生椎动脉痉挛,导致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MSCTA诊断的椎动脉变异32例.结果 椎动脉起源变异7例,椎动脉行径变异(进入第5、4或第3横突孔)22例,单侧椎动脉先天性狭窄15例,椎动脉颈段双分支1例,椎动脉窗式变异1例,一侧椎动脉未汇合入基底动脉即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2例.结论 MSCFA是一种无创性诊断椎动脉变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A诊断的椎动脉变异32例。结果椎动脉起源变异7例,椎动脉行径变异(进入第5、4或第3横突孔)22例,单侧椎动脉先天性狭窄15例,椎动脉颈段双分支1例,椎动脉窗式变异1例,一侧椎动脉未汇合入基底动脉即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2例。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诊断椎动脉变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椎-基动脉供血不足(VBAI)与经颅多普勒(TCD)及颈椎横突孔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80例VBAI受试者同时进行了TCD检查和颈椎CT及平片检查。结果:TCD常规检测阳性率为62.5%,加做转颈试验使阳性率提高30%;横突孔扫描检出相对性狭窄10例,继发性狭窄18例。结论:①对血流速度在正常范围者应常规做转颈试验,以提高其阳性率。②CT扫描和平片反映了横突孔与椎动脉颅外段的关系,若与TCD检测的颅内段进行综合判断,互为补充,可从影像学的角度为VBAI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该病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痛为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或神经从压迫的复杂综合症。根据病理变化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五型。从实践中发现颈椎钩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引起骨质增生压迫脊髓和神经根所致之系列临床病状和体征最为常见而显著。其颈椎斜位片是显示钩椎关节最佳方法。因此,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03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依据临床与影像表现,探讨颈椎病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机制及防治要点。方法 122例颈椎病患者均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KA)和常规X线检查,部分病例还经CT扫描检查。分析影像表现与临床经过的关系。结果 122例患者中,颈椎动脉MRA显示正常者106例(86.89%),各种异常者共16例(13.19%),其中,先天性发育不良3例,扭曲纤细6例,单侧缺如1例,畸形1例,硬化性改变2例,以及狭窄3例。约85%(103/122)的病例经保守性治疗后,于2周至2个月期间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 虽然颈椎骨质增生与横突孔狭窄可导致颈椎病发生。但是,作者认为临床上较多遇到的、更为重要的病因是颈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引起椎动脉痉挛进而诱发本病。临床上最关键的防治措施是防止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64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经64层CTA诊断为椎动脉起源异常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起始血管及部位、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行径及其合并症.结果 2757例行头颈64层CTA检查的病人中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为4.9%(135例病人136支椎动脉),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133支(4.8%),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3支;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129支起源于主动脉弓,2例为重复畸形,1支起源于左侧颈内动脉,1支起于左锁骨下动脉根部.3支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2支起自右侧颈总动脉,1支起源于头臂干.37例病人合并椎动脉行径异常(进入第4、5和7椎间孔);28支异常起源的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远端游离(未与对侧椎动脉汇合);3例合并椎动脉-基底动脉成窗畸形,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瘤.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椎动脉起源变异.  相似文献   

20.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I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I诊断价值及其限度。材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近2年来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2例,全部行颈部MRA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颈椎MRI,观察椎动脉全段MRA表现及颈椎横突孔以及钩椎关节的变化情况。选择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全部行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方法条件和观察内容同病例组。结果 (1)42例中7例椎动脉MRA正常,其余35例(35/42)分别显示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