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养胃理气汤对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探讨该方的作用机制,揭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机理。方法:选用经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用中药养胃理气汤进行治疗观察,对照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胃镜下胃粘膜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为97.6%,为临床推广应用该方提供临床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和中行气止痛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中虚湿遏气滞型慢性胃炎58例,用和中行气止痛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4.9%。结论:和中行气止痛汤加减治疗中虚温遏气滞型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藏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0年3月选择32例诊断为慢性胃炎,藏医辨证为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瘀血停滞型病人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藏医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84%。结论:藏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其中对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的疗效优于胃阴亏虚型、瘀血停滞型。  相似文献   

4.
调和气血治疗胃痛临床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病因:一则饮食不节,损伤胃腑;二则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但“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亦滞”。气的功能失调,必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型胃痛常用“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理气、行气)达到和血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理气活血中药对慢性胃炎胃动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将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理气活血中药治疗的1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与采用常规疗法的33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利用三维超声对其胃功能进行测定,以研究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加入了理气活血中药的观察组疗效较好,治疗后患者的胃动力明显得到了改善.结论:理气活血中药对慢性胃炎胃动力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患者胃动力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养年  丁馥  邓淑玲 《陕西中医》2001,22(7):391-393
目的:探索治疗慢性胃炎胀满症的有效疗效。方法:应用中药制剂调胃消胀胶囊(柴胡、陈皮、半夏、枳实、厚朴、佛手、甘草等)治疗慢性胃炎胀满症213例.药效实验随机分4组比较。结果:总有效率96.7%。动物实验提示:调胃消胀胶囊有促进小白鼠胃排空运动的作用,及对小肠推进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理气和胃止痛汤治疗肝胃气滞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肝胃气滞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贾秋颖教授自拟的理气和胃止痛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胃苏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气和胃止痛汤治疗肝胃气滞型胃痛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中药验方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胃炎应用参胶汤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治愈10例(27.8%),好转21例(58.3%),总有效率86.1%。结论:参胶汤对慢性胃炎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有效方剂。方法:采用经验方胃舒散临床治疗32例急慢性胃炎患者,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胃舒散的总有效率为90.6%,效果明显。结论:经验方胃舒散治疗急慢性胃炎疗效确切,适应性广泛,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杨协清  邵文全 《中成药》2000,22(8):591-592
目的:以枳木丸为基础,研制胃舒康冲剂,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对120例慢性胃炎病例给予胃舒康冲剂,20d为一疗程,连服3个月以上,结果:有效率为96.7%,且无毒副作用。结论:胃舒康冲剂由炒白术、妙枳实、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等九味药组成,具有健脾和胃、消除痞胀、增强胃运动节律收缩,促进消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滞型、虚寒型、食积型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1.
胃和冲剂治疗慢性胃炎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胃和冲剂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胃和冲剂治疗慢性胃炎68例,并与西药对照组的30例病人对照,1个疗程为4w结果:胃和冲剂组总有效率占92.65%,优于西药胃必治对照组76.67%(P〈0.05)。结论:胃和冲剂对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按中医辨证分为血瘀型、湿热型、虚寒性、阴虚型、气滞型、脾虚型6个证型的136例慢性胃炎分别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疏肝泄热、疏肝理气和胃,健脾温中,养阴益胃,血瘀型、湿热型、阴虚型、气滞型、加滴丹参注射液。虚寒性、脾虚型静滴黄芪注射液。并肌注维生素B12,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136例经治疗后治愈120例(88%),显效9例(0.07%)有效4例(0.03%)无效3例(0.02%),总有效率98%。结论: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理气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84例,其中以理气和胃汤治疗(治疗组)42例,西药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42例.结果:理气和胃汤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理气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脾益胃理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1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9例和对照组96例,治疗组以补脾益胃理气中药治之,2次/d,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10mg,3次/d,均以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9%,对照组75.0%;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脾益胃理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察59例慢性胃炎发现,肝胃不和型病人血中IgG,IgM明显高于脾胃虚弱型(P<0.01),脾虚气滞型介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疏肝和胃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及健脾行气、和胃止痛法对以上三型病人进行辨证施治,总有效率为91.5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理气活血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服用平胃散,研究组则在平胃散中添加理气活血中药,通过超声检测患者的胃功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胃动力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胃半排空时间、胃全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胃窦运动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气活血中药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动力有积极影响,能有效恢复患者胃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理气平胃合剂治疗脾胃湿热证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迁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平胃合剂+西药,对照组西药治疗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理气平胃合剂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理气平胃合剂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疗效确切,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科研方法研究健脾理气方对脾虚气滞型痞满病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纳入中医诊断脾虚气滞型痞满病,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给予健脾理气方,对照组给予国家药典香砂六君子方,均采用免煎颗粒剂冲服,每日2次.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波形参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餐前胃电参数中DF、DP、N%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B%、DFI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治疗后餐后胃电参数中DF、DP、N%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B%、DFIC、DPI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餐前胃电参数中观察组DP、N%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B%、DFIC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P<0.05);DF、DPI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餐后胃电参数中观察组DP、N%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B%、DFIC、DPIC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经过四周治疗后健脾理气方能够显著改善脾虚气滞型痞满患者的胃电节律并且疗效优于香砂六君子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