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鞠通在湿病条辨中,把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其中对温热的论述,多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论,阐诸家所未明之理,其方药被后人所习用。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论述。1解表化湿法用于湿邪外袭,郁闭肺卫,卫气不得宣通,湿邪蕴于体表之证。临床以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肢体困重,苔白脉濡为主要表现。具体运用时,还应细辨湿邪之轻重及兼挟邪气之异同而施治。如兼暑热邪之者,用新加透薷饮(见《条辨·上焦篇·24条》)清暑解表,宣气化湿,使邪由皮毛经汗出而解;如为风热外袭兼有温邪者,用银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主之(《条…  相似文献   

2.
“银翘散”方对温病初起,邪在上焦、卫分阶段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条辨》原书条文“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来看,历来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并认为药、证不符。张菊人在《菊人医话》中曾提到:“就拿银翘散来说,也未尽妥恰。……在病轻仅感风者,服之或能奏效,如病温者服之,往往迁延时日不易治愈,因而变生他故,也是势所必然。”值此笔者愿就银翘散的证候及“辛凉平剂”等作一探讨,提出个人看法。银翘散的适应证:银翘散适用于温病初起,以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等为主要的证候特征。吴氏在《条辨·上焦篇》第4条指出:“太阴风温、  相似文献   

3.
银翘散是常用的辛谅解表剂,始见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条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指出银翘散是宗《内经》古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而设,并阐明温热之邪,非辛凉不足以解之的论据,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对本方有些粗浅认识,愿提  相似文献   

4.
1邪在卫表卫分病变多为感受风热之邪,出现肺卫的表证,皮损常以疹为主,表现为隆出皮面,抚之碍手,或密如撒粟,孤立散在,或风团累累,时隐时现,多伴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不渴,头痛,全身疫楚,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常见如荨麻疹,银屑病进行期,痤疮等。邪在卫分的代表方剂为银翘散,但临证时需少佐血分药。《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云:“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上焦篇》“首揭诸温之大纲”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署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鞠通自注:“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  相似文献   

6.
<正> 伏暑是发于秋冬而临床有暑湿见证的一种急性热病,因夏令感受暑湿之邪,藏伏于体内,深秋冬令复感寒冷之气而诱发,属伏气温病范畴。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可参考本病施治。《温病条辨》对伏暑的讨论,虽述焉不详,但已揭示治法,今归纳于五法,分述于下:一、解表清暑利湿法伏署发于气分,里蕴湿热,湿遏热伏,证见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无汗,脉濡而数者,治宜透风渗湿,用银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相似文献   

7.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三仁汤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但首载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焦·湿温》[1]。由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组成。是治疗湿温初期,邪留气分,湿重于热,病位在上之主方。其组方特点为宣上、畅中、渗下,疏通三焦气机,三焦分消,具有三焦同治之功。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开肺气为先,肺气开则一身气机开。有疏利气机、化湿清热、宣畅三焦之效。笔者在临床中用三仁汤化裁治疗白涩证、混睛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众方之嚆矢。其功效在于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安内攘外,有拨乱反正之力。鉴于上述功用,余认为本方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也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恙。所以清·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又  相似文献   

10.
一、以脉辨病例温病是多种外感温热性疾病的总称,吴氏认为它包括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署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九个病种,这些病种不但临床表现不一,而且各有其特异的脉象,故《温病条辨》常以“凭脉辨证”的方法来辨别温热病证。如《温病条辨·上焦篇》22条曰:“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署温,……”;37条曰:“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43条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温热论》中言“透”之处有11条之多,结合临床,不外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辛凉泄卫透汗”,用于无汗或汗出不畅、恶寒、齿光燥如石之温热表证。病机为温热郁闭卫分,津液不能上承。桑菊饮、银翘散为代表方。第二,用于气分证。温邪由表初入气分,或上焦气分热病邪轻浅,出现身热不甚,但不恶寒,舌苔黄薄,润而不燥等,用清宣上焦气分之品,使邪透表易解,方用栀鼓汤。湿温,邪在上焦肺分,胸痞脘闷,身热不扬,舌红苔白腻厚,病机为“湿遏热伏”,又当“泄湿透  相似文献   

12.
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均出自《温病条辨》。三仁汤载于该书上焦篇四十三条,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苡仁、法半夏组成;主治湿温偏于里湿蕴热。银翘马勃散载于该书上焦篇四十五条,由连翘、大力、银花、射干、马勃组成;主治“湿温喉阻咽痛”。笔者曾将二方合用治湿热性咽炎,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正> 其他四时温病概要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对其他“四时温病”的概念,有简明论述。曰:“湿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令燥烈之气也。” 1.“暑温”的概念:暑温为暑季多种热  相似文献   

14.
今以吴通温病条辨为主要依据,并着重于不挟湿邢的温病,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三个部分叙述如下: 上焦温病上焦温病主要在肺与心的领域,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上焦温病可以分为卫、气、营、血四大类。卫分温病上焦卫分温病主要是桑菊饮证和银翹散证。桑菊饮证:温病条辨说:“太阴风温,但欬,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并在方后指出:“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羔、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人营,加元参、犀角;在血分者,去薄荷,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肺甚热,加黄芩;渴者,加花粉。”从这里可以看出:①桑菊饮证属上焦卫分温病的轻证,其证微热(多不恶寒),微渴而欬,是因肺卫温邪轻微而津伤未甚所致,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翹、苇根、桔梗、杏仁、薄荷、甘草)属辛凉轻剂,故能主治本  相似文献   

15.
《灵枢·五色篇》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历代医家对此经文有两种不同的解析:关键在对入于脏腑之大气指何而言?附合王冰的医家认为,此大气即为大邪之气,其根据是遵《素问·热论篇》“大气皆去,病日已矣”至其大邪之气为何?未予阐明,顺其意即为:大邪之气入于脏腑是不  相似文献   

16.
<正>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方剂学》(一九七九年版)中的银翘散写道:“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为主药;荆芥穗、薄荷、淡豆豉辛散表邪,透邪外出为辅药。”其说我们认为很值得商榷。银翘散一方,出自《温病条辨》,为清代名医吴瑭所创。银翘散是治疗风温初期、邪在肺卫的方剂。它在长期治疗温热病的临床实践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有的人认为银翘散方中的主药是银花、连翘,而忽视薄荷、淡豆豉、荆芥在方中的主要作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条指出:“太阴风温,……  相似文献   

17.
<正> 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且多闭窍动风之变,常见挟湿之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对暑温的论治有很多独到之处。兹就书中关于暑温的主要治法归纳分析如下。一、辛寒消气上焦篇第26条云:“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吴氏认为,暑为火热之气,其性酷烈,传变较快,故暑邪侵入人体  相似文献   

18.
王付 《国医论坛》1990,5(2):7-8
《伤寒论》中蓄水证部位与五苓散的关系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云:“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而方有执于《伤寒论条辨》将五苓散与膀胱相联,谓“五苓散两解表里而得汗者,里属府,府者,阳也”;喻昌于《尚论篇》更扬方氏之说,谓“自经而言,则曰太阳,自府而言,则曰膀胱”,“邪入于府;饮水则吐者,名曰水逆”;嗣后注家都认为五苓散主治蓄水证之部  相似文献   

19.
《温病条辨》对养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作者吴鞠通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燥者润之”及叶天士《温热论》“热邪不燥胃津 ,必耗肾液”等理论的影响下 ,认为“温病者 ,津气先虚” ,其治疗当着眼于保津养阴 ,认为“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笔者试从《条辨》原文 ,略述其保津养阴法在温病领域的运用规律 ,以求正于同道。1 阴液已伤 保津为先1 1 肺胃津伤 ,甘寒生津 凡温邪热势虽退而肺胃津液已伤 ,症见口干舌燥 ,脉大出微喘 ,甚至鼻孔扇者 ,用白虎加人参汤 (上焦篇第 8条 ) ,以清热益气阴 ;气血两燔 ,出现身热心烦口渴 ,…  相似文献   

20.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