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或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对孕妇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住院孕妇队列研究。以活产分娩且肝功能检查资料完善的2 19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产前血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s,HBs Ag)和HBV S/pre S/C片段,分析并比较显性HBV感染、OBI与非HBV感染孕妇的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显性HBV感染孕妇的ALT、TBAS水平显著高于非HBV感染孕妇,而TP和ALB则明显降低,GLB在3组孕妇中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ALP、GGT、TBIL、DBIL在3组孕妇中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性HBV感染的活产孕妇妊娠期间ALT、TBAS、TP、ALB指标值异于非HBV感染活产孕妇,未发现OBI活产孕妇肝功能指标与显性HBV、非HBV感染活产孕妇的差异。提示临床应加强对显性HBV感染孕妇的肝功能监测,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2.
正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对HBV感染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实施正确、有效的母婴阻断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的重要措施。我国每年出生早产儿超过全球早产儿总数的10%,出生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Bvac)的免疫接种结局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早产儿HBV母婴阻断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1]。尽管婴儿出生时接受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仍可导致免疫失败[2]。免疫失败和母亲血中高的HBV-DNA水平有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母血中HBV-DNA水平有可能会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能迅速抑制HBV复制,其抑制作用持续于整个治疗过程。我们对HBsAg阳性孕妇使用拉米夫定、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和乙型肝炎疫苗(HBvac)联合注射以阻断HBV母婴传播,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3岁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9.09%[1].宫内感染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后)感染,但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失败率仍然有20%~30%[2].本研究对近年武汉市江岸区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干预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母婴匹配人群隐匿性HBV感染(OBI)及显性和隐匿性病毒株s基因的变异。方法基础调查时随访135对母婴,填写调查表及采血样,采用ELISA检测HBsAg,Real—time PcR测定病毒载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进化分析。结果共采集母血94份,其子女血样101份,OBI感染率分别为10.0%和2.0%,母亲显著高于其子女;显性和隐匿性病毒株病毒载量中位数分别为399.9 IU/ml和247.6 IU/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I病毒株有l株为B基因型、adw血清型,其余7株均为C基因型、adr血清型;显性HBV感染病毒株有15株为B基因型、adw血清型,其余8株为c基因型、adr血清型;OBI病毒株中C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显性HBV病毒株。结论母婴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OBI,应重视其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629例2018年4月-2022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及其所生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HBV感染25例为研究组,未发生HBV感染604例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儿童HBV感染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母亲分娩年龄≤28岁、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回归模型为Logit(P)=-10.986+母亲分娩年龄≤28岁×0.859+母亲HBeAg阳性×0.794,当Logit(P)>11时,预测儿童HBV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69.54%。结论 母亲分娩年龄≤28岁、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价值较高,临床可进行针对性防治以降低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中母婴传播占50%以上,围生期HBV感染者90%以上会发展为慢性携带者,且有较高肝硬化和(或)肝癌的发生风险.宫内感染是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失败致HBV母婴传播的主要原因.HBV宫内感染途径有生殖细胞感染、经胎盘屏障渗漏、经胎盘细胞...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高危人群,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联合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水平随时间推移而下降,部分儿童无免疫应答或低应答,仍有HBV感染风险。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HepB和HBIG联合免疫后的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和保护效果进行了综述,为完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13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成人慢性HBV感染约50%来自母婴传播,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后,仍有5%~10%的婴儿免疫失败,免疫成功的婴儿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可有多种模式,不同的HBVM往往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对行母婴阻断后婴儿HBVM的研究有助于加深HBV母婴传播的生物学特点和感染发病机制的认识,提高母婴传播的诊断和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所致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母婴传播是造成我国HBV流行的重要途径:因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致的HBsAg携带儿童占总携带人群的32.3%[1].但母婴传播机制尚不清,推测可能与经胎盘、分娩时以及产后密切接触有关[1,2].  相似文献   

11.
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控制宫内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 131例乙肝检测阳性孕妇分为 4组 ,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每个病例均作孕妇体内HBsAg、HBV DNA定量检测及新生儿出生即刻的股静脉血中HBV系列检测 ,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在全程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都为 3%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单用乙肝疫苗组为 10 .7% ,对照组为 17.2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既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HBeAg(+)孕妇的宫内感染 ,又可节约阻断成本。  相似文献   

12.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向波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886-1887
目的探讨标本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25例血清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及放射免疫法定量检测血清HBVM。结果经荧光定量PCR检测124例HB-sAg、HBeAg、HBcAb为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全部阳性,106例HBsAg、HBe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62例阳性(阳性率58%),69例HBsAg、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44例阳性(阳性率63%),17例HB-s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1例阳性(阳性率5.8%),9例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2例阳性(阳性率22%),100例HBVM全部阴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全部阴性。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BVM与血清HBV-DNA,可反映乙肝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乙肝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前S2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 S2)与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检测的对比分析,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2抗原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226例HBsAg阳性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 S2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226例HBsAg阳性标本中,Pre S2与HBeAg、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62.8%和74.3%,与HBeAg、HBV DNA之间均关联显著;Pre S2与HBeA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BV DN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e S2的检出率高于HBeAg。结论:Pre S2的检测可以较好的反映HBV存在和复制情况,Pre S2作为辅助或补充指标联合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同步动态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与HBV复制状况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HBV DNA以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简称HBV-M)模式测定,探讨LHBs与HBV 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LHBs反应HBV复制情况的可靠性,揭示HBeAg阴性乙肝患者检测LHBs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LHBs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五项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534份乙肝患者HBV DNA、LHBs、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五项的检测结果显示:LHBs阳性与HBeAg阴性间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10.847),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LHBs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37.8761)。结论:LHBs是从蛋白水平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血清中的LHBs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HBeAg阴性患者LHBs检测可作为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健康查体中HBsAg携带者HBV传染性检测的最佳指标.[方法]对2007年1~12月到山东省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体的全体人员采用RPHA检测HBsAg,对HBsAg滴度≥1:8阳性者随机抽取156例取静脉血分2份,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用FQ-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1000拷贝/ml为阳性.[结果]共检测17 693人,HBsAg阳性的294例.阳性率为1.66%.HBV-DNA阳性率71.79%.HBeAg阳性模式的HBsAg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94.74%,HBeAg阴性模式的HBsAg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50%;HBsAg滴度≥1:128阳性的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78.79%,HBsAg滴度≤1:64阳性的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33.33%.[结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传染性无明确的关系,FQ-PCR检测HBV-DNA是最为灵敏.可确定HBsAg携带者有无传染性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6.
乙肝疫苗接种对成人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乙肝病毒标志物(A=HBsAg,B=HBsAb,C=HBeAg,D=HBeAb,E=HBcAb)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2820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组1344人,未接种乙肝疫苗组1476人)的早晨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查,然后对两组人群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共有22种,其中,接种乙肝疫苗组有19种模式,主要的感染模式以B( )为主(占55.73%),其次为ABCDE(-)、BDE( )和BE( )三种,分别占14.36%、8.26%和7.96%,此四种模式共占86.31%。未接种组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模式有22种,主要的模式以ABCDE(-)为主,占44.11%,其次有B( )、ADE( )和BDE( ),分别占14.09%、8.88%和6.71%,此四种模式共占73.7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未感染率、大小三阳阳性率、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仍然可以大大地改变人群的乙肝免疫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HBsAg阳性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深圳地区304例常见血清学模式与136例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常见与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C型和混合型B+C,以B型和C型为主。常见血清学模式之间和少见血清学模式之间基因型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圳地区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其次为混合型B+C。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其DNA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2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PreS<,1>检测与分析.结果 PrS1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组中检出率为84.21%,高于其在HBeAg阴性组中的检出率32.98%(P<0.01);HBV DNA阳性组中PreS1阳性率为92.45%,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的17.72%(P<0.01).HBeAg与HBV DNA均阳性模式的PreS1阳性率在乙型肝炎所有血清标志模式中最高,达90.63%.结论 HBV PreS1与具有病毒复制活动性意义的指标(HBeAg和HBV DNA)有良好的相关性,HBV PreS1的检测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2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PreS1检测与分析。结果PreS1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组中检出率为84.21%,高于其在HBeAg阴性组中的检出率32.98%(P〈0.01);HBV DNA阳性组中PreS1阳性率为92.45%,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的17.72%(P〈0.01)。HBeAg与HBV DNA均阳性模式的PreS1阳性率在乙型肝炎所有血清标志模式中最高,达90.63%。结论HBV PreS1与具有病毒复制活动性意义的指标(HBeAg和HBV DNA)有良好的相关性,HBV PreS1的检测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DNA定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449例乙肝感染者血清的HBV—DNA含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在不同HBV—M模式中,HBV—DNA与preS1总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在模式HBsAg(+)、HBeAg(+)和HBcAb(+)中血清HB—DN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在278例HBV—DNA阳性的标本中,HBV—DNA与preS1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HBV—DNA与HBeAg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preS1阳性组HBV~DNA定量值显著高于preS1阴性组。结论HBV—DNA或preS1与HBV复制密切相关,preS1较HBeAg更能敏感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状况,联合检测HBV—DNA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更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