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组方联合器械光动力疗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活血利水组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器械光动力疗法。比较2组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并统计2组患者DVT阳性数据。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略有提高,除凝血酶原时间外,2组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6.98%)DVT患者,对照组出现8例(18.60%)DV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利水组方联合器械光动力疗法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侯海春 《四川中医》2020,38(1):137-139
目的:观察自拟祛瘀消肿汤对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祛瘀消肿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DVT发生率、VAS评分、治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结果:治疗前和治疗2d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天后和7天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项凝血指标和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的PT、D-二聚体水平和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IB、APTT、红细胞压积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DVT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自拟祛瘀消肿汤对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术后高凝、高聚、高黏状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轶  戚颖 《陕西中医》2019,(1):67-6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联合疏血通治疗创伤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下肢创伤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尿激酶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疏血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小腿周径差、腘静脉的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APTT、D-D、Fib测定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T、APTT测定值高于对照组(P<0.05),D-D、Fib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测定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小腿周径差、腘静脉血流速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小腿周径差低于对照组(P<0.05),腘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治疗效果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股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七厘散加减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6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七厘散加减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期间炎症因子、Hcy、血液流变学指标、D-D、FIB变化情况,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和皮下淤班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7 d、14 d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FIB、D-D、TNF-α、CRP、IL-1、IL-6、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皮下淤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厘散加减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溶栓、祛聚、活血化瘀、促进静脉淋巴回流消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观察2组治疗10 d后综合疗效,比较2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变化,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D-二聚体水平,统计2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内复发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10 d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健患侧下肢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0 d后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较快缓解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并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应用Wells评分筛选的215例中、高危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8)和对照组(n=107),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2组患者3个月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在入组时和服药3个月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各项血流变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各项血流变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各项血流变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FIB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有3例(2.78%)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中有4例(3.74%)下肢深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出现脑出血(1.87%),3例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2.80%).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降低血液黏稠度、FIB 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一样有相似的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人,分别为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组(PCNA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针刺治疗组(PCIA+A组)、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联合针刺治疗组(PCNA+A组)。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指数、血液流变学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与PCIA组比较,PCNA组、PCIA+A组、PCNA+A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CNA组比较,PCNA+A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CIA+A组比较,PCNA+A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天各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7天PCIA+A组、PCNA+A组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与PCIA组比较,PCNA组、PCIA+A组、PCNA+A组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天、第7天各组D-二聚体指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7天PCIA组、PCNA组D-二聚体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与PCIA组比较,PCIA+A组、PCNA+A组D-二聚体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7天PCIA+A组、PCNA+A组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A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与PCIA组比较,PCIA+A组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A组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神经连续阻滞术后镇痛与传统静脉镇痛比较能降低DVT发生率,而联合术后电针穴位刺激治疗后能进一步降低术后DVT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外跟踪护理在狂躁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护理的狂躁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2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院外跟踪护理干预,1个月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为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院外跟踪护理干预用于狂躁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能提高患者护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DTV)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患者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该次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30名正常对比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凝血仪器,来测定患者的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对比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的蛋白S和蛋白C的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后组蛋白C、蛋白S、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C、蛋白S、D-D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诊断与治疗检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尿激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该次将该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单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36例则采取尿激酶联合血栓通治疗,进一步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1.67%,与对照组的75.00%比较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凝血因子四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股静脉、腘静脉、径后静脉通畅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尿激酶联合血栓通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水平,提高下肢静脉通畅率;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梁积杰  张绍芬  曾嘉 《新中医》2019,51(6):102-104
目的:观察鸡鸣散联合华法林钠片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华法林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鸡鸣散口服。连续治疗14天,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患肢血管超声表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病变血管血流速度、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病变血管血流速度明显上升,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病变血管血流速度上升及血管狭窄程度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华法林钠片的日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鸡鸣散联合华法林钠片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华法林用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张敏华  金尧  汪苏英 《新中医》2021,53(2):63-65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观察2组治疗后1周、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DD、Hcy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DD、Hcy、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0、5.56%,对照组分别为11.11%、2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片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力学指标,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测定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指标对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该次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该院收治下肢骨折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为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患者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 D-二聚体指标(0.94±0.11)、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38.31±1.04)、白介素-6指标(5.29±0.21)均高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各项指标与术后24 h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测定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指标可用于判定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策略。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6月—2018年8月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该次研究患者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析两组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APTT低于对照组、Fb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T水平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较对照组指标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盆腔手术行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防治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160例医院收治的高龄髋部骨折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状况,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论两组术前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在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消肿汤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骨科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予单纯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治疗组7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消肿汤治疗。2组均治疗14 d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变化,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血液流变学及血常规变化,以及彩超检查双下肢深静脉情况,明确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肢体大腿、小腿周径均值均低对照组治疗后(P0.05),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治疗后红细胞比容、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及患侧深静脉彩超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消肿汤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术后患者采取利伐沙班治疗,可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足浴联合下肢按摩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经过对该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水肿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仅采取足浴治疗,观察组采取足浴、下肢按摩联合治疗,对比两组大腿中段周径、主观不适感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凝血/纤溶水平。结果观察组大腿中段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下肢肿胀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而言,采取足浴、下肢按摩联合治疗可以对下肢水肿起到显著的预防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术后均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给予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第8天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均比对照组低,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4天和第8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可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机体凝血功能,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加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为40例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为40名健康志愿者,测定并比较两组人员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早期对血浆D-二聚体检测能够为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