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医既有辨证论治亦有辨病论治。近年来 ,许多学者一方面从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的实质等方面入手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辨证论治的丰富科学内涵 ;另一方面从辨病论治着手 ,努力寻找专病通治方 ,并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条途径对专病通治方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笔者认为 ,中医要发展 ,病证结合是关键 ,要积极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工作 ,促进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1 辨证论治是行之有效的诊治模式 ,但忽略引起证候的疾病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也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医临床有以辨证论治统治一切病证的趋势。实际上中医临床有多种辨治方法,除辨证论治外,还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等。辨证论治虽是中医的特色和辨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不能替代辨病与辨症论治方法。三种辨治方法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应用对象和治疗作用,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分清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并适当选择或结合应用,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辨症论治是根据症状特点用药,不管其证与病如何,只要其症状特点与用药经验相符合,用之必效,如川芎治头痛、葛根治项强、五味子止咳、当归…  相似文献   

3.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浅谈现代中医辨病论治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辨证论治是具有中医学术特色的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辨病论治则长期被人们忽视或曲解。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和普及 ,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思维方式以其解决部分临床诊疗问题的有效性 ,为当今临床者所接受。逐渐地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认为有必要深入地探讨中医辨病论治的思维模式。1 祖国医学辨病论治思想源远流长  众所周知 ,中医病的概念先于证而出现。据河南殷商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记载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 ,已有关于疾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病导致脑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近代中医对中风的诊疗方式分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种,两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治疗疾病,都有其独到之处。如单独用于临床,则各有局限性,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病证结合进行论治。1辨证、辨病的概念及中风辨治模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不仅辨证论治,还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共四种辨治方法,四者分别以证候、病机、病因、症状为作用靶点,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四维一体构成中医学完整的辨治体系,称为四维辨治。囿于单一的辨证论治思维,既难以全面传承经典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发挥与发展中医学四维辨治的整体作用。用四维辨治理念引领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构建四维论治体系,对确立中医诊疗研究方向,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文例结合、图文相辅地阐述张西俭关于辨病机结构论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辨析病机,其根本是展现其清晰的结构,以使医者找出导致疾病所以然和标本缓急的病机及方证对应体系,有利于治疗方案准确全面、合理的安排。辨病、辨证和辨症是三个不同诊断层次上的中医诊断概念,辨症论治和辨病论治属于经验模式,而病机结构辨治是中医临床模式的高级理性模式,也是中医临床学术的精髓,辨证过程中辨明病机结构对于正确认识疾病、分析病机进而逐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经得起临床验证,具有实效易学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提倡运用。  相似文献   

8.
“辨病论治、方病对应”,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模式,其虽源于《内经》,但少有系统论述。现代中医临床面对的多是西医学诊断相对明确、具有特定病理生理变化的疾病,中医如何认识这些特定的病理生理变化,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医“方病对应”关系的历史发展、临床应用及其与“方证对应”的差异进行系统阐述,提出中医临床应“方病对应”和“方证对应”相结合,以病为主轴,总结疾病辨治规律,提高中医方药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对证的准确辨识是临床论治的依据。因此,建立客观的证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医学中也很重视辨病,认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两者对疾病本质所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病证之间存在“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关系,因此,临床上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相似文献   

10.
史丽伟  杨亚男  韩旭  徐翔  倪青 《中医杂志》2018,(23):2057-2060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紧扣病-期-症-指标的辨治思想,抓住气阴两虚、血脉瘀阻疾病特点,将本病分为早期、临床期、肾功能衰竭期三期,早期分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辨治,临床期分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辨治,肾功能衰竭期分为阴阳两虚证、肾阳衰微证、浊毒内蕴证辨治,综合对主症对症论治和对主症辨别不同证候论治,遣方用药选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改善糖尿病肾病指标作用的中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痤疮是临床常见皮肤病,李元文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研究,临床灵活运用方证辨证、病因辨证、皮损辨证、证素辨证等辨证方法,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痤疮辨证论治思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家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从多角度研究,但从,陆床经验出发居多,临床上可取得一定疗效,但缺乏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理念。按痈疡辨病论治结合局部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理念,疗效显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佟雪  孙林  庞博  杨波 《环球中医药》2021,14(2):351-356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已经成为世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相比西方医学,中医学在DKD的治疗方面极具优势.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辨机论治"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家对DKD病机的认识较为单一,近代医家则认为该病病机纷繁复杂.在结合学术传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医分期论治视盘血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20只眼视盘血管炎患者,根据眼底情况及发病时间长短进行临床分期,并对其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5例5只眼,显效4例6只眼,有效5例5只眼,无效4例4只眼,总有效率80%.结论 临床分期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视盘血管炎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因中、西医“病”的内涵不同,可分为传统病证结合及中西医病证结合。这两种病证结合模式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为突出,体现在“病”“辨病”“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应用范围”等若干个方面。通过梳理两者的“同”与“异”,知晓病证结合模式应当秉承中医内涵,“衷中参西”,才能更有助于中医诊疗特色和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房性早搏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者可诱发房颤及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可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中医药对房性早搏的研究和治疗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且近年来对房性早搏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中医药治疗房性早搏的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房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药具有对症治疗和对证治疗双重属性,方剂具有对症候治疗和对证型治疗双重属性。方剂的对症候治疗是辨方症论治的依据,方剂的对证型治疗是辨证型论治的依据。辨方症论治属于经验医学的治病方式,而辨证型论治则属于理论医学的治病方式,两者均难以精通。建议在完全精通一种治病方式的情况下,再去掌握另一种。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在本病的防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疗效。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优势在于其独具特色的临床诊疗思想—辨证论治,以及运用单味中药、复方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9.
认为中风病防治的几个关键方面为 :抓住先兆 ,及时治疗 ;及早通腑 ;补气勿忘理气 ;防止轻病重治或重病轻治 ;中西医互补。讨论了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迁延难愈,并且极容易复发。近些年来,中药灌肠在对UC的症状及预后改善、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故而通过文献检索,从经方、经验方、辨证选方用药、中药+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方面探究UC的治疗进展,进而说明中药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的确切临床疗效,以及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