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强梅  高明  李少雄  王波  徐刚  温军玲 《中国针灸》2023,(11):1269-1274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相似文献   

2.
浅淡温和灸的灸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疗应用十分广泛,种类繁多。临床上我们大都应用温和灸。温和灸具有独特的优点:①可以对同一穴位和部位多次重复使用,无论是灸或针,其作用均是逐步积累,即应用次数越多,其效果亦逐步增强,但是如果对同一穴位反复进行针刺,针孔的疼痛逐步增加而感染的机会也逐步增多,疗效也会下降,每为患者所拒受。而温和灸对同一穴位与部位,虽连续使用百次以上,即或发生轻微的烫伤,也可在原处施灸而有益无害;②艾灸作用是体内导热与导电,艾灸的产热是自身的本能;③温和灸能使艾火位置稳定,作用集中,时间灵活,灸治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而延长。周楣声教授对灸感三相与许多灸秘密的揭示,均是采用持续温和灸所获得的,而针刺则办不到;④很安全,不会出现针刺所导致的事故和副作用,如出血、感染、气胸等;⑤全身各处均无禁灸之处,即使眼球也可采用特制灸具或用纱布覆盖应用温和灸。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温和灸预处理对幼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D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缺血预适应组、温和灸预处理组,每组10只.模型组、假手术组、缺血预适应组每日捆绑20 min,温和灸预处理组灸内关、足三里、关元,每日1次,连续7 d.第8天,通过可逆性左冠状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温和灸施灸前后温度变化特性,从温度角度探讨不同灸量影响灸效的意义。方法:用温度记录仪测量常用的3种灸量(5、10、15min)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大鼠施灸前、施灸过程中以及施灸后两个穴位(神阙、足三里)局部温度变化数值曲线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从穴位上看:局部温度基础值神阙>足三里,局部温度波动幅度神阙<足三里。不同灸量温和灸,神阙和足三里穴位表面温度上升后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温和灸施灸结束后,神阙穴位局部温度不同灸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足三里穴位局部温度不同灸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灸量刺激是影响穴位局部温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穴位间温和灸的温度效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整理相关文献中对温和灸"灸量"的定义,认为具有2个共同点:突出热刺激的温度特异性和重视热刺激量的累积效应。本文进一步明确界定了温和灸"灸量"相关的6个参数,包括灸能、灸-热刺激、灸面、灸时、灸强、灸频。基于上述6个参数的明确界定,认为温和灸的"灸量"实质上具有3个内涵,包括灸时、单灸量和总灸量等。准确把握、合理使用温和灸"灸量"这一基本术语,不仅有利于临床施灸操作时对灸量的把握,也符合基础研究中对干预措施量化控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肾阳虚老年人外周血成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蛋白表达以及衰老症状的影响,探讨温和灸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将60~75岁肾阳虚老年人81例随机分为温和灸治疗组41例和衰老对照组40例。温和灸治疗组采用温和灸肾俞穴、关元穴,18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采用积分表法观察温和灸对老年人治疗后综合情况的影响和症状改善情况,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R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经温和灸治疗,肾阳虚老年人衰老症状积分较衰老对照组疗效显著降低(P<0.01);(2)温和灸第二疗程末疗效较第一疗程末显著提高(P<0.01);(3)温和灸治疗组老年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b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衰老对照组(P<0.01)。结论温和灸可能通过干预肾阳虚老年人外周血Rb表达,改善衰老症状,降低衰老见证积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温和灸对慢性高血脂状态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效应差异及量效特征,初步阐明温和灸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规律.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将72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温和灸5 min组、温和灸10 min组、温和灸15 min组、药物治疗组,共6组.药物治疗组用洛伐他汀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血清,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ET-1,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的含量.结果:1)温和灸10min组、15min组、药物治疗组均具有降低ET-1及ET/NO比值的效应(P<0.05),5min组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温和灸15 min组具有升高NO的效应(P<0.05),5min组、10 min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组间比较10 min组降低ET-1的效应最优,与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5 min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NO的趋势比较15 min组最优,与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0 min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灸量温和灸在调节血脂的同时,对血管内皮功能亦具有调节作用,且不同灸量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存在差异,需达到一定的灸量,温和灸才能对血管内皮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行药物流产的同时辅以温和灸,观察其对药物流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妇科住院病房中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10~14周孕妇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口服西药的同时配合温和灸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对药物流产后的流产结果和腹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流产成功率、腹痛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和灸能够提高药物流产成功率,减轻药物流产腹痛程度。因其疗效好、操作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使用麦粒灸疗法出现热敏灸感病案进行报道,以供同道及学者研究热敏麦粒灸提供临床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谈谈温和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永莉 《河南中医》2008,28(5):60-61
温和灸为熏法,属艾条灸的一种形式,它有着独特的作用方式和效应,为不少医家所青睐。本文简述其起源、特点、补泻、用量、作用、现代研究状况等,认为温和灸参与揭示了许多人体与灸的秘密,今后可能更多被地研究人员所重视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3):626-629
目的:研究艾灸量效关系及其局部启动效应与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 min艾灸组、10 min艾灸组、15 min艾灸组和5 min探头加热组、10 min探头加热组、15 min探头加热组,共6个观察组,每组10只,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各组不同时程(0 min、5 min、10 min、15 min)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艾灸组与探头加热组干预后足三里穴局部的血流灌注量均有提高,不同时程血流灌注量比较:5 min15 min10 min,峰值比较则为:15 min5min10 min,峰值出现时间与效应持续时间均与干预时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艾灸可以影响局部血流灌注量,改善微循环状态,其效应与干预时间有关,温热刺激是艾灸取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摘要:本研究探讨近10年艾灸研究中隔物灸与灸量对灸温的相关研究概况,为艾灸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从隔物灸、灸量及灸量对灸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显示出不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的效应研究在对隔物灸作用原因以及灸量选择等实验设计及观察内容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慢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酶的影响,探讨艾灸可能的调脂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造模方法制备慢性高脂血症模型。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药物组,药物组以洛伐他汀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后取大鼠血清,测定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及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活性。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C、TG、LDL-c明显升高,HDL-c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药物组均具有降低TC、TG、LDL-c,升高HDL-c的效应(P<0.01);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PL活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活性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LPL、HL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药物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发挥调节血脂组分代谢的作用,可能与调控LPL和HL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温和灸治疗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引导式教育等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除给予以上传统康复治疗外,加百会、足三里、关元穴温和灸法。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和灸法能显著提高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温和灸结合拔罐对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作用。方法:将体操运动员30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大强度运动后,治疗组采用温和灸加拔罐治疗,对照组休息30分钟,观察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和周期性大强度训练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停止训练16小时后,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对运动员一次大强度训练或周期性大强度训练引起的升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为227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U/L(P<0·05)。结论:本法具有较好的消除运动性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慢性疲劳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人参皂苷组、温和灸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大鼠用饮食失节加冷水游泳制备慢性疲劳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温和灸组灸关元,人参皂苷组给予人参皂苷水溶液灌胃,每日1次。21 d后,被迫采取粪便,采用厌氧及需氧菌选择性培养基测定各组大鼠粪便中典型菌群数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菌群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和灸组和人参皂苷组菌群数量明显增加(P<0.05);温和灸组与人参皂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元灸可有效升高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2种厌氧菌及大肠杆菌、肠球菌2种需氧菌的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8.
温和灸,隶属于艾条灸,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对于此法的起源考证尚缺乏系统论证。根据检索和分析,推测“温和灸”的概念由朱琏首创,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该法源于古代“艾条灸”和近代“烟卷灸”。朱琏借鉴了先前“烟卷灸”中“温和灸”的概念。此法强调使用强刺激,温度控制在43~45°C,对机体发挥抑制作用。目前此法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20.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12):2521-2521
青光眼是由于眼内压升高而引起的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视力损害,甚至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属中医学的“绿风内障”、“青风内障”范畴。在眼科检查中:患者眼压高于22mmHg(3kPa),急性发作时眼压可达80mmHg(约12kPa);眼底视神经乳头生理凹陷扩大、加深,甚至整个视神经乳头苍白;生理盲点扩大,呈高形暗点或阶梯状暗点等。重者有睫膜或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前房变浅、瞳孔散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