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经药是在中药归经理论指导下,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冰片、石菖蒲、麝香、苏合香和安息香等芳香开窍类中药具有引药上行之功,可以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通过引药上行作用促进其他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提高其他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脑组织分布。通过对近年来冰片、石菖蒲等引经药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及作用机制,芳香开窍类引经药与现代制剂结合构建新型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丰富引经药的科学内涵并为新型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东梅  蒋建云 《陕西中医》2012,(9):1220-1222
目的:探析风药在喉源性咳嗽中的应用。方法:从风药主散,疏风利咽;风药主行,祛风豁痰;风药能发,疏散郁火;风药走窜,搜风通络;风药升散,上通鼻喉二窍;风药走上,引经报使等方面探讨了风药在喉源性咳嗽中的应用。结论:风药是一类味辛质薄、药性升浮,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病证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风药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风药祛风散邪的功效,而是根据风药胜湿、风药辛散、风药通肝、风药行瘀、风药升阳、风药引经开窍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肾病、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疾病、杂症类等诸多病症中.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医药治疗头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万秀 《河南中医》2010,30(3):298-299
探讨了治疗头痛的9个问题,即风药问题、祛风先行血问题、引经药问题、久病从络而治问题、虫类药应用问题、畅情志问题、安神问题、不需用药可愈的头痛问题和与现代医学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消渴痹证由慢性高血糖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以"凉、麻、痛、痿"为特点的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病机与消渴日久,阴伤气耗,正虚邪恋,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有关,而阴虚、血瘀、糖毒皆能化生风邪,治疗时应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或中药)的基础上加上治"风"药。但消渴痹证为顽疾,非一般治"风"药可达,结合络脉学说、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同一性及取象比类思维,引入"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善治风疾"的藤类风药治疗消渴痹证,临床效果独特。一则作为引经药,引药物直达脉络;一则加强祛风通络止痛之功,实为点睛之处。  相似文献   

6.
何俊余 《世界中医药》2011,6(6):521-521
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它有引经报使的作用,相关论述,首见《神农本草经》菌桂条:"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引经药在方剂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柏齐《医学管见》亦谓:"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致谓病之所在,各须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遇始得有功"。  相似文献   

7.
风药增效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风药是一类具有类似风作用的特性药物。其性能可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风药可内可外, 能上能下,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不仅长于发散祛邪,而且善于调畅气机,开发郁结,更能引经报使,宣导百药,与其 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并重点对风药增效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清热泻火、利水除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加 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楠  唐田  谢林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2):2510-25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药在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风药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联系密切相关。谢林认为风药有疏风解表、平肝息风、升阳益气、化痰胜湿、行气通瘀、引经报使等功效,在辨证施治中适当应用风药,常有点睛之妙。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根据风药特性,阐明其升发脾胃清气而治泄泻、子宫脱垂等脾不固摄的疾病,疏邪达表而治经期身痛、头痛,透达气机而舒解肝郁,又具祛湿止带、活血化瘀、引经报使等多种功效。指出灵活配伍风药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确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引经药 ,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可使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正如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 ,则能接引众药 ,直入本经”。引经药早在《本经》中已有论述 ,但引经药的系统归纳 ,乃是归经理论与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而主要是复方中引使药物与经络理论的结合。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随着在方中地位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作用。一般引经药多作佐使药应用 ,可以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 ,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 ;…  相似文献   

11.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独创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后世医家多推崇这一理论,并延用至今。但张氏对引经药的认识仍有不够完美或不够合理的一面,如忽视引经药的副作用及引经药不够全面,另外对引经药不用补益品、有些方剂不需引经药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漫谈风药     
风药是一类具有风木属性的药物,其性升发、宣散、调达,有治风、升阳、除湿、行气滞、散火郁、布津液、解痉、调血、增效、引经等诸多功效,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虽然风药应用甚广,但也有辛燥伤阴耗阳等弊端,临床应用时切不可随意滥用,尚需注意风药的一些禁忌:(1)风药多辛燥伤阴,阴液亏损者当慎用,若用当佐以滋阴之品;(2)风药升提阳气,肾虚不能纳气者慎用;(3)风药辛散走窜,开泄腠理,发汗伤阳,阳虚者慎用;(4)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风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古方中的临床功用、配伍应用规律分析,以期为临床科学使用这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借鉴,提高中医药疗效。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运用了风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剂,整理分析具体使用的风药、风药在方剂中的功用,配伍规律。结果:40首治疗过敏性鼻炎方剂中的33首运用了风药,风药在不同病机方剂中发挥了宣散透邪、升举清阳、发散郁热、通阳畅气、开通郁结、顺气导痰、辛散通窍、引经报使、辛散通络、和胃降逆等十种功效。结论:风药通过其祛外邪、升清阳、解肝郁、调气机、散郁火作用使清阳升、浊阴降,气机条畅,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将具有善行多变,动摇不定等特性的致病邪气,取类比象命名叫"风邪",风的产生中医学分"外风"和"内风"两类。由于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阳位,而头为诸阳之会,位居高巅,因此易致风邪侵袭而引发头痛。肝为风木之脏,当情志刺激引起肝木失和,肝阳升而无制,肝阳化风,风阳上扰则可致偏头痛。风与头风(偏头痛)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头风(偏头痛)的治疗必用"风药"。"风药"具有以下功用:①祛风;②升阳(升发脾阳、升发肝胆、固肾助气化);③升清(升发清气、升精至脑);④疏肝解郁;⑤助行气血;⑥发散郁火;⑦除湿;⑧引经;⑨开通玄府;⑩熄风。风药与其他药物合理配伍可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风药是具有辛散升浮之性的药物,其辛散透达之性,不仅驱散外在风邪,又可透散内邪,配伍用于虚实诸证,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内外各科。文章主要对疏散外风之风药的作用机理从升发清阳、风能胜湿、调节肝气、活血止血、透达玄府、祛风散邪、引经报使、辛以润燥及现代药理研究九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引经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秀荣 《国医论坛》2001,16(5):51-51
引经 ,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他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显而易见 ,善用引经药 ,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 ,从而改善疗效 ,因此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1 引经药的种类相关文献对引经药的分类较乱 ,认定也不统一 ,目前经整理一般分为如下两类 :一为按十二经记述 ,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  相似文献   

17.
田文  郝子鑫 《光明中医》2002,17(2):35-35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创造了“引经报使”即“十二经引经药”的学说 ,提出了某一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病变有明显的功效 ,同时在某方中又有“引导”的作用 ,以改变其它药物的归经性能 ,使全方的药力直达病所 ,而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 ,引经药与现代药学中所论述的某些化学药中引入“载体基因” ,以引药直达靶细胞 ,使药物在病处直接发挥作用的说法有相同之处。由于引经药具有“先驱”或“报使”的作用 ,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故古人重视“引经药”的运用 ,今做述要如下。1 按药的性能使用引经药各经的引经药按其药性有升浮药和沉降药 ,苦…  相似文献   

18.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积极倡导脾胃学说,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理论,李氏尊《黄帝内经》之医理,继承其师易水派名医张元素之药学经验,临证组方中尤以擅长运用风药治疗脾胃内伤杂病,并在其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详细论述分析了风药的各种治疗作用。当代众多医家对李东垣运用风药的经验探究及风药的临床使用特点著述颇多,但对风药"升阳"这一显著特性仍有未尽之处。从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特点而言,风药"升阳"的特色包括升阳引经、升阳除湿、升阳解表等几个方面,对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起病隐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在此有突出优势。将祛风的治疗思路作为切入点,结合对IBS-D病因病机及风药源流的整理分析,认为祛风药轻扬升散,祛风胜湿,条达肝气,升举清阳,临床治疗IBS-D时,防风等风药多为补脾胃引经药,临证常用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白芷、藁本、升麻、羌活等风药,在抑木扶土基础上酌加一二,如画龙点睛,效若桴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适当祛风药,会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引经药可引导其他药物趋向某经或直达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磁石,归肝、心、肾经,且具备天然的吸引力,与引经药的特征有诸多类似,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关联。分析古籍中磁石一般作为内引经药服用,少有作为外引经药使用。然而,磁石可隔物作用,且与骨有亲附作用,所以更适合作为外引经药应用于骨伤科。因此,磁石是引经药,而且既可为内引经药,又可为外引经药。由此可拓展磁石的临床应用,并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骨伤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