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旴江医家黄宫绣文学素养深厚,学识渊博,其光辉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宫绣代表作《脉理求真》脉学理论切合临床,精练实用,深受后世医家的推崇,至今仍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本草求真》在众多的临床实用类本草著作中,特色鲜明,卓然立世。整理和研究黄宫绣的学说,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价值,对于发展旴江医学及充实中医学宝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医药学家家黄宫绣以《本草求真》、《脉理求真》为代表作,在中药学及脉诊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本草求真》,被誉为金元以来重要本草专著.现代不少学者对黄宫绣学术思想进行了整理研究,对发掘中医药遗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旴江医家黄宫绣的著作《本草求真》是一本实用价值很高的本草专著,现代学者对其做了诸多研究.对近年来研究《本草求真》的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并对其在编写体例、药材鉴别、炮制方法、食疗思想及学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深入研究黄宫绣的医学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全书共著录药物520种,源于食物基原的本草药物逾200种。本文就《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的功效主治、药效机理、修治宜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释黄氏本草药物的食疗和食养学术思想:食疗重修治,食养重宜忌。  相似文献   

5.
黄宫绣本草学说浅析濮正琪(江西中医学院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330006)关键词黄宫绣;《本草求真》;学术特点黄宫绣是清代江西著名的医学家,他研究医学以求真、务实为宗旨,尤其在脉理、药性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他对药物的分类、归经、性能、宜忌、配伍及制法都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旴江医家黄宫绣学术形成及其思想价值.方法 从黄宫绣的学术形成、思想价值两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黄宫绣所著<脉理求真>结合临床实际,简明易懂,实用性强,是研究中医脉诊的重要的参考书;<本草求真>开创了近现代临床中药学以功效归类载录药物的编写形式,与中医药高校<中药学>教材的编写体例,虽有精粗之别,却无本质差异,奠定了现代临床中药学以功效分类的基础并开创编写体例,功不可没.结论 今天进一步整理和研究黄宫绣的脉理学说,对于发展旴江医学及充实租国医学宝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所述药理,尤多精义,切合实际.不尚空谈,是一部医药学紧密结合、内容精简扼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专著,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草节要》是南宋张松节抄《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大型本草著作中的常用药物,编纂而成的一部本草著作,已亡佚,但在《宝庆本草折衷》《本草纲目》等著作中保留了部分内容。全书以简约精炼的语言概述药物性味及功效,最早将芰实等归为药用,最早提出香薷治暑、山楂消食的功效,并推广草果在临床应用等,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文章从作者考辨、原文辑佚及其对本草学的主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探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组织修订的大型本草著作,其内容丰富,对后世本草著作影响深远,历代本草著作多收录其条文。其原书自宋以来已亡佚,历代亦未见其完整辑本传世,但原文散见于后世本草著作之中,敦煌出土文献中幸得残本,为成功辑佚该书提供了可靠的素材。今对尚志钧先生辑本唐·《新修本草》进行剖析,以期能初步探究尚辑本的学术成就,为本草辑佚学术研究以及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半夏与附子是否相反,历来说法不一。据本人所查手头资料表明,明朝以前的医药著作,均未把附子正式列入反半夏之内(或半夏反附子)。自明末清初开始,其药学著作出现了附子反半夏的内容。如清·张璐《本经逢源》。黄宫绣《本草求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均把两药记载为相反。而当今的药学专著却甚不同  相似文献   

10.
《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价值最大,影响最广的地方性本草,记载了兰茂多年的临床实践用药、方剂及病案,是兰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云南本地各少数民族特点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对后世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滇南本草》进行不断的挖掘整理,并通过临床的实践,不断的验证及扩充《滇南本草》的理论,为充分挖掘兰茂著作《滇南本草》的学术思想,笔者从理、法、方、药视角对《滇南本草》的书籍和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以期为《滇南本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肉桂辛、甘,大热,有小毒,入肝、肾、脾经。正好古在《汤液本草》载其功用时说:“肉桂入足少阴肾、大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清·黄宫绣《本草求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问世,有关古书成书的讨论越发热烈。结合新的理论观点,借助出土与传世文献的综合分析,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神农本草经》成书过程、文本状貌更为细密的探究成为可能。该书是以早期本草类文书为基础逐渐生成的,这反映出早期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目前所知最早的《本草》古书出现在东汉后期,之后的魏晋南北朝300余年,本草著作蓬勃发展。其间《本草》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其一,书名众多;其二,出现同书异本、同名异书现象;其三,《本草》的整理和研究著作不断涌现。这对于《本草》作为“经”的确立、定本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南朝梁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集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文本。《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其经典化历程展现出士人对技术类文本所持的一种尴尬态度和折衷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4.
《本草求真》评介张昱(北京中医学院100029)关键词《本草求真》书评黄宫绣(约公元1736~1795,年),字锦芳,清代江西抚州宜黄人,出身于儒医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医药。有感于当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  相似文献   

15.
《太史医案初编》是清代名医黄宫绣的一本医案著作,该著作立足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诊疗经验.选取《太史医案初编》中治疗痰证的案例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独特的诊疗思路,挖掘其学术特点,探索旴江医学的学术价值,为临床痰证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方法:从《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背景、内容、学术价值和版本流传等方面探讨《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学术价值。结果与结论:《神农本草经集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学术价值的综合性本草著作,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本草文献。  相似文献   

17.
王鼎  谢菁  钟赣生 《中医药学报》2011,39(2):130-132
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数量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在本草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重要的文献资料,对现代中药学发展影响深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建立"民国时期本草著作ACCESS数据库",借助客观化文献数据,从文献学的角度进行初步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认为民国时期本草著作在继承民国以前本草著作的基础上,在"中医科学化"的思潮下努力融汇新知,积极探索,在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类别等四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开启了科学化研究的探索先河,对中药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春华  李江秋 《中药材》1999,22(6):312-313
《本草求真》系清乾隆年间黄宫绣所著,与许多转抄前人之言的本草有很大不同。该书处处从实际出发,辨析药物功效、主治,颇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从临床实践,验证药材混伪与炮制功效等方面论述了黄氏不迷信,重事实,敢于疑古,指出谬误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9.
《太史医案初编》是清代旴江名医黄宫绣的一部医案著作。该书立足于中医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特色,体现了黄氏独特的辨证思路和临证经验。本文以《太史医案初编》中几则有关血证的医案进行研究,主要对黄氏辨治血证的理法方药特色进行初步探析,以窥其主要学术思想特色,挖掘旴江医学学术价值,为临床血证辨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草精华》是朝鲜存世不多的珍稀本草专门著作之一。该书反映了16、17世纪中朝两国在本草学方面的交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传入朝鲜后,朝鲜人对其的受容取向和特色,在该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因此,该书对于研究《本草纲目》在朝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本草精华》版本与收藏、作者和成书的介绍,考证其内容与特色,分析了该书的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