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用超微针刀松解下项线及第1、2颈椎横突处的痛性结节,再用三维平衡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2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方法均可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96.67%,优于对照组的63.33%和80.00%(均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效果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清远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应用整颈三步九法配合中药圣愈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s、V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安全、有效,临床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每组8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中医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中医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35例,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性眩晕量表积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清TC、CGRP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眩晕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S-CS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D-D、T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可通过降低血清TC水平,提高血清CGRP水平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颈椎功能受损情况,从而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神益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调神益智"针刺治疗,两组都治疗4周。结果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总显效率分别为96.25%和87.50%,针刺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针刺组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为(1.28±0.45)分和(2.34±0.54)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25±1.34)分和(4.28±1.23)分(P0.05),同时针刺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值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针刺组的血浆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调神益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总体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快椎-基地动脉血流与降低血液黏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5.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颈性眩晕146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整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双侧颈夹脊、风池、肩井、阿是穴)。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变化及复发率方面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眩晕症状评分,同时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24.10±4.1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1.75±4.01)分及对照组的(14.54±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高流速及低流速患者治疗后VA及B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督脉与任脉经穴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身柱、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膻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针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46.7%(14/30)、70.0%(21/30,均P0.05)。(2)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3)两组患者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神疲倦怠、面色、舌质、脉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悸气短方面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0.01)。结论:"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较任脉取穴为主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气血亏虚证候较甚者,建议采用督任二脉穴位结合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选择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颈椎牵引和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情况,一个疗程后每组治疗前后病情综合积分对比、组间积分差值比较、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博动指数比较,分析并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的效果、缓解眩晕的疗效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6)
目的 探讨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2组治疗14 d,记录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1.5%(P 0.05)。2组治疗后的眩晕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的血清IL-6、IL-8值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的红细胞比积与纤维蛋白原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凝血功能状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乾炤  蔡阁  高山 《新中医》2021,53(24):46-49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 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推拿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 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 (P<0.05)。治疗后,2 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IB、T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FIB、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FIB、TC 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整脊手法与放松手法对颈性眩晕干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颈性眩晕的优势方法。方法:选取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整脊手法组和放松手法组。使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X线颈曲值、血液流变学分别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比较。结果:2种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工作生活、心理、社会适应、颈曲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均P<0.05),但整脊手法组较放松手法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整脊手法及放松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肯定的疗效,但整脊手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客观评价针刺项三穴(风池、天柱、天牖)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初步探讨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组、西药组各30例进行对照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刺"项三穴"治疗,即风池、天柱、天牖穴;常规组采取针刺颈夹脊、大椎、天柱穴治疗;西药组口服倍他司汀(敏使朗)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治疗20次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及整体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治疗组在改善血流速度方面较常规组及西药组更佳(P0.05)。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均有改善,与常规组和西药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常规组和西药组的愈显率分别为80.0%、50.0%、43.3%,治疗组愈显率均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项三穴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相关症状,且其作用及整体疗效均优于西药组及常规组。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中医》2021,36(14)
目的 探讨吴氏手法联合西药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基于此,观察组联合手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 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吴氏手法联合西药治疗效果较佳,利于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内服组、中药内服加浮针组、西药对照组,治疗30 d后,观察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总有效率100%,中药内服组为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中药内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恢复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用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并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眩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变化、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P <0.05)。治疗7 d和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DH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清眩方与“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好,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