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夏枯草膏外敷联合西药治疗颈部淋巴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颈部结节型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西药抗结核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夏枯草膏口服加外敷治疗。分别观察两组3个月、1 a后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好转率50.00%,对照组好转率28.8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a后观察组治愈率73.33%,总有效率96.22%,对照组治愈率47.73%,总有效率83.33%,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78%,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6.36%,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手术治疗率22.22%,不良反应发生率17.78%,对照组转手术治疗率43.18%,不良反应发生率36.36%,观察组转手术治疗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夏枯草膏口服加外敷联合西药常规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内消瘰疬丸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消瘰疬丸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对两组T细胞亚群、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CD3~+和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 75%和11. 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 80%高于对照组的78.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西药联合内消瘰疬丸可有效改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T细胞亚群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痰散结消核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颈部结节型淋巴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部结节型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散结消核中药内服外敷治疗。2组均3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8%,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8.9%,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散结消核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颈部结节型淋巴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蒜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5例用隔蒜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55例用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4%,对照组7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隔蒜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猫爪草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猫爪草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颈淋巴结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常规应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猫爪草.观察两组淋巴结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按疗效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7.2%),且远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猫爪草联合抗结核药对颈淋巴结结核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内消瘰疬丸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61例)和观察组 (6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消瘰疬丸治疗, 疗程均为 6个月。对两组 T细胞亚群、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 T细胞亚群相关指标均较治疗 前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 CD3+和 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 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475%和 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80% 高于对照组的 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西药联合内消瘰疬丸可有效改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 T细 胞亚群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阿昔洛韦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燕 《河南中医》2009,29(12):1209-1210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探寻缩短带状疱疹病程、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纽各6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片并联合围刺、隔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片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止痛、结痂、后遗神经痛发生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止疱时间、疼痛明显减轻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组(2.0%)明显低于对照组(14.0%)。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围刺、隔蒜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提高,并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隔蒜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隔蒜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125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对照组(60例)进行观察。治疗组采用隔蒜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蒜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联合隔物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11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观察组予香砂六君子汤口服联合隔物灸,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排便次数、食欲不振等与对照组相比较方面,两组差异明显(P0.01);在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观察组在排便次数、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两组不良反应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联合隔物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隔蒜灸联合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对乳腺增生局部或肿块处、膻中、太冲、肩井穴施用隔蒜灸,内服小金丸;对照组54例,单用小金丸。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隔蒜灸联合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隔药灸神阙穴联合情志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10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同时予隔药灸神阙穴联合情志干预。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满意指数A(LSIA)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7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Hcy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SIA评分、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对照组为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药物治疗同时加用隔药灸神阙穴联合情志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抑郁程度,有助于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隔物灸联合补肾祛寒方治疗肾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肾虚寒凝型KO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试验组采用隔物灸联合补肾祛寒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洛索洛芬钠分散片和双醋瑞因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和统计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试验组VAS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治疗后,2组WOMAC骨关节炎指数关节疼痛、关节僵硬、生理功能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关节疼痛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关节僵硬、生理功能积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90.9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隔物灸联合补肾祛寒方治疗肾虚寒凝型KOA,治疗效果与口服洛索洛芬钠分散片和双醋瑞因胶囊相当,止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配合护理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口服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加穴位隔药灸治疗与护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3.3%,对照组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观察组为20.7%,对照组为4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提高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金氏隔药饼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金氏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氏隔药饼灸是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隔药饼灸联合护理指导对肝病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肝病性消化不良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隔药饼灸联合护理指导,对照组给予口服多潘立酮。治疗10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75.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饼灸联合护理指导对肝病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应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西沙必利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89%,优于对照组的8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ristol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Bristol分级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排便时间均缩短(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灸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疗效明显,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隔蒜围灸加围刺治疗带状疱疹与常规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8例)和对照组(154例),治疗组采用隔蒜围灸加围刺为主治疗的方法,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止疱、止痛、后遗神经痛等方面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愈显率为95.9%,对照组愈显率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蒜围灸加围刺为主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简便、安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隔蒜灸联合普鲁卡因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收治的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病例120例,随机分为皮损区隔蒜灸联合普鲁卡因治疗组(60例)和单纯西药治疗时照组(60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前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1.67%、96.67%,后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3.33%、71.67%,两者之间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隔蒜灸联合皮下注射普鲁卡因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隔蒜灸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隔蒜灸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收治的神经性皮炎病例150例,随机分为皮损区隔蒜灸治疗组(75例)和皮损区皮下西药注射对照组(75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6次)后观察疗效.结果:前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5.3%、97.3%,后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0.7%、58.7%,两者之间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隔蒜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消瘰疬丸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方法 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2HRZE/10HRE),治疗组在对照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内消瘰疬丸。所有患者在整个疗程中,每2个月复查1次颈部彩超评估疗效。12个月后作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于4、6、8、10、12个月等5个时段的临床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内消瘰疬丸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有缩短治疗时间及提高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