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患者305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pylori检测,分析CAG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胃黏膜病理程度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CAG癌前病变的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本研究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24.3%(74/305),不同病理程度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率与胃黏膜病理程度呈正相关,即病理程度越重H.pylori感染率越高(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不同病理程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轻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阻型的中度和重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AG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及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病理程度为轻度时(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低;中重度时(病变中晚期)以虚实夹杂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3月天津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AG的1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pylori检测,分析CAG中医证型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对胃窦、胃窦部萎缩和胃体部萎缩行病理检查发现,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各证型间H.pylori感染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H.pylori感染阳性率方面,脾胃湿热证最高,可达到23.1%(25/108),其次是脾胃虚寒证占18.5%(20/108),肝郁气滞证占17.6%(19/108)。结论:CAG的证型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部位密切相关,CAG中最为多见为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是H.pylori感染的病理基础,可以以此为依据对患者开展中医药治疗,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采用13C呼气试验及活检组织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对100例CAG5个证型,进行Hp检测。结果:Hp阳性68例(68%),Hp阴性32例(32%);不同中医证型中Hp感染率依次为胃络瘀血(86·7%)、脾胃湿热(83·3%)、肝胃不和(73·9%)、胃阴不足(50·0%)、脾胃虚弱(45·5%),以胃络瘀血和脾胃湿热为最高。结论:Hp是CAG形成和发展的病因之一,根除Hp有可能阻断CAG的发生及发展,Hp感染可作为CAG中医分型及辨证论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药学刊》2002,20(6):828-829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1 1 8例CAG患者 ,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 5型 ,即 :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 (含虚寒 )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1 1 8例CAG患者 ,Hp阳性 87例 (73 .7% ) ,Hp阴性 31例 (2 6 .3 % ) ;CAG各中医证型Hp感染顺序为 :脾胃湿热(87.5 % ) >胃络瘀血 (83 .3 % ) >肝胃不和 (76 .9% ) >脾胃虚弱含虚寒 (50 % ) >胃阴不足 (44.4% )。实证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0 .0 1 )。结论 :Hp感染是CAG病因之一 ;Hp感染情况可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下同)中医症状学调查入手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下同)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以明确其中医的病机特点、发展规律、证候特征,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有完整中医临床资料的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以及胃镜检查资料,对所采集到的数据整理后,运用卡方检验以及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4%,31—40岁发病率为15.8%,41~50岁发病率为26.8%,51岁以上发病率为56%。cAG中医临床症状以胃肮胀痛最为多见,其次为纳呆、嗳气、体倦乏力、口干、泛酸、口苦。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五组,胃阴不足组平均年龄最大,肝胃不和组最低。202例CAG患者总体HP的感染率为44.5%,其中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脾胃虚弱组最低。各组之间经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湿热中阻组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9.
杨洋  刘华一 《江西中医药》2014,45(2):25+35-25,3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97例CAG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6组,观察各组HP感染情况及8周中医对症治疗后各组HP阳性组与阴性组疗效情况。结果:各组HP感染率为脾胃湿热证82.3%,肝胃郁热证76.9%,肝胃气滞证65.0%,胃络瘀血证53.3%,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40.9%,胃阴不足证40.0%。各组感染率有差异(P〈0.05)。8周治疗后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证中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无差异(P〉0.05);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有差异(P〈0.05),且HP(-)组前后症状评分差值大于HP(+)组。结论:HP感染在CAG中医证型的分布有-定规律,且对CAG治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并认为实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虚证患者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陈余妍  陈润花  张厂 《吉林中医药》2013,(11):1117-1118,1124
目的 探讨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设计临床病例研究量表,收集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用SPSS 17.0软件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Hp阳性病例主要中医证候为:类肝胃郁热证99例(54.70%)、类肝郁脾虚证35例(19.34%)、类脾胃虚寒证31例(17.13%).结论 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中类肝胃郁热证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依次为肝胃气滞证39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胃虚弱证31例,脾胃湿热证13例,胃阴不足证12例,胃络瘀血证38例,寒热错杂证7例,心脾两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结论:在150例病例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收集41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1)41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321例(77.9%),幽门螺杆菌阴性者91例(22.1%)。(2)慢性胃炎患者证型以脾胃湿热(30.1%)和脾胃气虚(29.4%)最为常见,约占60%;其余依次为湿浊中阻(16.3%)、肝胃不和(8.7%)、肝胃郁热(8.5%)、胃阴虚(4.3%)、胃络瘀血(2.7%)。(3)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中医证型占比最高者为脾胃湿热型(32.7%),而阴性患者中医证型占比最高者为脾胃气虚型(45.1%)。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湿热和脾胃气虚;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8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血清PG、Hp的关系.结果:108例C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402例CAG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等信息资料,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40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Hp阳性组161例,Hp阴性组247例,采用证素辨证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比较2组中常见的病位病性,探讨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特点。结果:1)Hp阳性组的证素特点: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常涉及气滞、热、湿、阴虚、痰、阳虚、气虚。Hp阴性组的证素特点: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常涉及热、气滞、湿、阴虚、痰、气虚、阳虚。2)2组证素频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湿证素积分高于Hp阳性组(P=0.0360.05),其余各证素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位主要在胃、脾、肝;病性上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主,病性气滞与湿热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理因素。2)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无明显差异,证素分布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并进行Hp检测及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结果:1.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胃虚气滞型>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中医各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种证型在Hp的阳性感染方面差异有显著性。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型为最低与其它各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p在本次研究中的阳性感染率为45.1%。3.中医辨证各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①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3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较高。③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轻度萎缩时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各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萎缩在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较高,与其他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重度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较高,与其他证型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Hp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轻度时以实证为主,中度时以虚实夹杂为主,重度时以虚及瘀为主。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AG不同证型与黏膜中SS及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患者60例,脾胃虚弱证者30例,脾胃湿热证者30例,正常对照者30例,应用RIA法测定胃黏膜中SS含量,并进行SS水平比较.结果:CAG患者胃黏膜中SS水平在2证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均P<0.05),证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p感染阳性者明显低于正常者、阴性者(均P<0.05)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SS水平变化可以部分反映脾胃虚弱证、湿热证的本质,SS的严重减少可能与H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华晖辉  倪云波  邓颖萍 《新中医》2022,54(24):50-53
目的:观察开胃进食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杆菌(Hp) 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的临床疗效。方 法:选择Hp 感染CAG 患者108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 例。2 组均给予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加 用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开胃进食汤加味内服。2 组疗程均为12 周。观察比较2 组 胃黏膜病理评分、脾胃虚弱证证候评分以及临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 77.7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化 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化生评分 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胃脘胀满、 胃部喜按、食少纳呆、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后脘闷等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 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开胃进食汤加味治疗Hp 感染CAG 患者,可进一步改善脾 胃虚弱证证候评分及胃黏膜病变,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