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五种古医籍(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三种与马王堆医籍相同的古传本 (一)《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即《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此本与马王堆医籍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四册,文物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
《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针甲本》(简称《阴阳十一脉》)、《脉法》、《阴阳脉死候》(简称《阴阳脉》)、《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等五种古医书的帛书(以下将上五种医书统称为《帛书》)。这是我  相似文献   

3.
梳理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解读,有经脉与腧穴两类。根据《素问·缪刺论篇》手足加阴阳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耳脉内容相同,提出手足加阴阳源自古脉名。纵向对比《天回医简》《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演变,认为经脉系统原有部位与阴阳二类,《天回医简》将二类融合,并将“头巨阳”“颊巨阳”等不同部位的同名脉串联而成“巨阳脉”,《阴阳十一脉灸经》尚有二类经脉的影子,与《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逐步完成了部位加阴阳向手足加阴阳的转化,形成了现今经脉系统的雏形。进一步提出脉、穴同源自施术部位且互相影响,并以历代医家围绕《素问·决死生篇》中脉动、经脉、腧穴问题争论不休为例,强调明晰此源流对针灸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5.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描述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耳疆"蠡测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疆"这一病症应是"肩疆",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8.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彊”这一病症应是“肩彊”,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10.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两种十一脉说,这两种学说除未与脏腑建立系统联系,没有循环流注观念外,其余内容已与《内经》有关理论比较接近。事物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可以推测,在十一脉说之前,当存在更原始的说法。首先从经脉帛书分析:(1)经脉命名方面,《阴阳十一脉灸经》在足脉前不署“足”字,径称“××脉”,似乎这些经脉本属于足,无须注明,而在臂脉,则必以“肩脉”、  相似文献   

11.
浅谈传统化脓灸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德斐 《中国针灸》1994,14(6):25-26
浅谈传统化脓灸在临床上的应用梁德斐(浙江新昌县中医院针灸科,312500)灸疗是我国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推论,灸术早于针术(见《中国灸疗学》)。《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相似文献   

12.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医经,其中有关经脉内容,该帛书整理小组的一些学者称之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都早于《内经》。而《足臂  相似文献   

13.
马王堆汉墓医书的药物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共有14种,迄1985年底,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后正式发表的只有7种,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导引图》(以上6种分别收入《五十二病方》及《导引图》二书中),及《却谷食气》(释文见《文物》1975年6及9期)。直到今年年初在文物出版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15.
李海峰 《吉林中医药》2020,40(6):820-822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灵枢·经脉》的祖本。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其病"、《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所产病"和《灵枢·经脉》"所生病"中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等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三篇文献记述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说明疼痛病症是经脉病症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脉理论形成初期,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认识可能有部分来源于对疼痛诊察或治疗的结果,经脉理论的形成与古人对疼痛病症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医海拾贝     
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 1975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有关医学著作,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阳明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却谷食气》、《导引图》、《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等14种。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马王堆、老官山、《黄帝内经》等文献,对手臂阴经的循行演变及主治进行探讨,发现《灵枢·经脉》中手三阴脉的形成经历了一阴、二阴到三阴的演变,其起点随着脉动点的增加由脥部向手掌延伸。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唯一缺少的一条,此经脉在老官山才形成,彼时称之为心主之脉,心主之脉的诞生是《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循环无端的基础;而在经脉终点的记录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遵循不同的原则,《足臂十一脉灸经》更加注重临床治疗效果,其经脉终点依据主治所及而定,《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皆入心,这一做法为老官山十二脉所沿用。当经脉与脏腑相连的系统形成时,由于经脉不再入心,经脉对应的主治亦发生了迁移。  相似文献   

18.
<正>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有古医书十种,竹木简古医书四种。整理小组根据各书的内容,分别起了名称。由于前五种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脉死候》《脉法》及《五十二病方》以秀丽的近篆体合写在一张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内容又较其他九种为重要,故总定名《五十二病方》,单独印行(以下引文均自本书)。  相似文献   

19.
梁德斐 《中国针灸》1996,16(12):29-30
传统灸法考证及临床应用体会梁德斐(浙江省新昌县中医院针灸科,312500)主题词灸法/历史追溯灸治应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普及。《孟子·离娄》篇有:"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  相似文献   

20.
从简帛医书经络描述探讨早期医家身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成 《中国针灸》2021,(2):225-228
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医简《脉书》、双包山漆人、老官山漆人、老官山医简《脉书》的基本情况和经络描述.通过对比以上出土文献记载的、出土漆人身上刻画的经脉与《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脉"差异,认为经络系统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从独立循行到成为"如环无端"圆运动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