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脑镰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用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型大脑镰DAVF伴多发瘤样扩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例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发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后血管造影示瘘仍存在,动脉仍供血;改行开颅手术将瘘口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枕下后正中入路C1半椎板切除引流静脉切断术9例,1例合并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仅行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观察随访1例。结果9例引流静脉切断病人中,6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者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前双下肢肌力0级.大便困难、小便失禁者术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控制;2例以肢体麻木就诊者术后症状消失。术后脊髓动脉造影显示原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动脉瘤样改变等均消失;随访1个月~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应尽量全面,避免漏诊。枕下后正中入路硬脊膜动静脉瘘引流静脉切断术适用于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预测出血因素,避免漏诊,指导治疗。方法对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5例瘘口均位于枕大孔区~颈2节段,由椎动脉脊膜支供血.通过髓周静脉引流。所有5例引流静脉均向颅内引流,有不同程度扩张,3例伴有静脉瘤样改变。手术后复合瘘口均消火,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向颅内引流并伴有引流静脉扩张易出血,颅内压增高可能是诱发出血的因素。血管造影应全面,避免小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造影假阴性。手术夹闭瘘口并切断近端引流静脉是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寰枕交界区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急性发病;2例慢性发病,表现为感觉运动障碍。7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1例双侧动静脉瘘病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手术夹闭的7例病人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均消失。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1例病人,仅栓塞一侧瘘口。随访8例,时间3个月~4年,急性发病病人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余5例无复发;2例慢性发病病人肌力均得到改善。结论大部分寰枕交界区SDAVF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急性发病,显微手术夹闭瘘口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AVF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脑出血起病2例,癫疒间发作起病1例,突眼起病1例。结果血管畸形经手术切除,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本组于术后6个月行DSA或CTA复查,病灶完全切除,未见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随访1~5.5年,平均2.1年,随访期间未见颅内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按ADL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罕见的血管畸形,其脑膜中动脉直接进入硬脑膜静脉窦、脑膜静脉或蛛网膜下腔.文献中很少报道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相关的病例.硬脑膜动静脉瘘与丘脑、基底节高信号的关系从未被描述过.本研究报道1例由硬脑膜动静脉瘘所致双侧丘脑、基底节高信号改变,导致认知障碍、反应迟钝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动脉途径使用ONYX 18栓塞治疗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方法 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7月收治的4例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随访情况等),其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瘘口位于天幕顶2例,天幕左侧1例,天幕后份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分型为Ⅱb型2例,Ⅲ型1例.Ⅳ型1例.4例患者均行经动脉途径使用ONYX 18栓塞治疗(ONYx注入量分别为1.5 mL、3.5 mL、9 mL、12 mL),1例合并阻塞性脑积水者在栓塞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完全栓塞3例,1例残余枕动脉少许供血瘘口,血流明显减慢.4例患者门诊或电话随访3个月,原有症状均无出现. 结论 在微导管到达合适的位置时,通过正确的注射ONYX 18,通过单一供血动脉,可以将整个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瘘口、静脉端及所有供血动脉填塞.达到完全治愈.该方法 治疗高危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术后3~6个月造影随访,其中8例未见复发,1例小脑半球凸面硬脑膜动静脉瘘可见一支供血动脉再通,但血流速度缓慢。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再出血。术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疗效确切,术前影像融合及术中实时造影可精确定位,降低手术风险,实时判断手术效果,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方法诊断,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2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例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DSA确诊,并经枕下后正中入路成功阻断瘘口后引流静脉。结论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病率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多模态影像、尤其是DSA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开颅手术切断瘘口后引流静脉是相对安全、有较高病灶闭塞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7例难治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5-42岁。病变部位以双侧大脑凸面硬脑膜为主3例,乙状窦小脑幕病灶2例,前颅窝和眶尖病灶1例,矢状窦双侧乙状窦1例。手术依据病灶部位,选择额颞、颞枕、额下、乙状窦前或联合入路,电凝、离断病灶供血动脉,切除受累的病变硬脑膜,沿动脉化静脉分流方向寻找瘘口,切断动静脉分流,必要时也可切断压力较高严重动脉化的静脉窦,改善静脉回流,恢复神经功能缺失。结果8例中5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硬脑膜动静脉瘘消失,1例手术中出血死亡。结果手术切除各种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应防止术中较大的动静脉瘘和静脉窦撕裂产生的致使性出血。  相似文献   

11.
正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硬脑膜动脉与静脉窦或皮质静脉的直接异常交通,DAVF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畸形,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好发于50~60岁,临床表现多为波动性耳鸣、眼部症状、非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1])、癫痫、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出血,320排CTA及DSA诊断为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行弹簧圈、ONYX胶联合真丝线段栓塞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8 d复查320排CTA见降主动脉弓迷走血管仅留残端,瘘完全消失。结论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血管性疾病,3D-DSA仍是诊断动静脉瘘的金标准,治疗成功的关键必须先控制供血迷走动脉血流,再栓塞或夹闭瘘口,要彻底治愈本病必须闭塞瘘口。  相似文献   

13.
表现为颅内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附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40例表现为颅内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男30例,女10例。其中表现为颅内血肿者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4例。脑动静脉畸形以中、小型多见,而且多数仅有1条引流静脉。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率为5%。作者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性与引流静脉数及病灶大小的关系以及本病的手术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脑动静脉畸形可引起颅内出血,30%~65%的脑动静脉畸形首发症状是出血,高发年龄15~20岁,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出血。本文报道1例脑胶质瘤卒中误诊为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1病例资料男性,20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失语1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自动睁眼,运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本院1993年6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64例,男26例,女3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合并颅内血肿);腰穿呈血性脑脊液。40例行DSA检查,动脉瘤31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动脉硬化3例。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治疗25例,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10例。结果 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8例(8/29),血管内治疗死亡2例(2/25),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组死亡1例(1/10)。结论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动脉瘤破裂常见,DSA是其病因诊断最有价值的手段;动脉瘤破裂至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以血管内治疗及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硬脑膜瘘常引起鼻漏和耳漏。偶尔,脑脊液积聚在头皮下或脊髓蛛网膜下腔,而颅眶部硬脑膜瘘则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头部外伤性眶顶骨折后额底部硬脑膜裂伤所致的眶部脑脊液囊肿和颅眶部硬脑膜瘘。患者男性,27岁,车祸后发生右股骨骨折、右上眼睑裂伤等多发性损伤。CT扫描显示眶顶骨折,右前额叶碎骨片,出血和水肿。手术缝合眼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动脉瘤样扩张改变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例伴有动脉瘤样扩张改变的颅底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资料。结果 4例患者术前检查均有动脉瘤样扩张形成。3例采用手术夹闭瘘口、切除动脉瘤样扩张血管治愈;1例保守治疗后再发出血急诊手术后14d死亡。结论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动脉瘤样扩张样改变有其独特的血管构筑形式,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对于硬脑膜动静脉瘘伴动脉瘤样扩张形成应及早治疗,手术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opathy)是以硬脑膜慢性、进行性增厚和纤维化炎性反应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头痛和脑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罕见疾病,多在神经内科就诊,神经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1-3].病变长期反复发作,会使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脑膜明显增厚[4],有时CT检查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误诊.我院在1997年和2010年收治2例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患者,入院时均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通过介绍典型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以期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在复合手术室手术治疗的CCJ-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治疗效果,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 2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术中均准确地找到瘘口并将其切断,即刻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经CT平扫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16层CTA检查以明确病因。结果 CTA显示18例自发性SAH,9例为动脉瘤,3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脑动脉硬化,1例烟雾病,2例阴性。阳性病例中5例经DSA、2例经手术证实,表现与CTA一致,2例CTA表现正常病例行DSA检查阴性1例,CTA漏诊动脉瘤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能为临床诊治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