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脑出血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而血肿增大则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因此,早期评估血肿增大风险并予以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近年来,血肿增大预测因素的研究很多。本文详细总结了血肿增大的相关预测因素,从病人性别、血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作一综述,从而更具针对性的预测血肿增大风险。1性别有多变量分析认为男性脑出血病人的血肿增大风险及早晚期病死率高于女性脑出血病人,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1])。其原因可能为:不同性别病人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硬膜外血肿术后再次发生邻近部位血肿的原因、诊断、治疗时间窗、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本科 2 0 0 1 0 3~2 0 0 4 0 5收治的 3 5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术后发生邻区迟发性血肿的诊断治疗过程。结果 死亡 3例 ,治愈 3 2例。结论  (1)硬膜外血肿术前头颅X片对术前诊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 )在骨折线延伸出术野 ,且悬吊硬膜时骨折线渗血较多的病例不要盲目满足术野的处理 ;(3 )此类病人微创血肿引流可能效果要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3.
125例小儿外伤性单纯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单纯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5例小儿外伤性单纯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手术治疗110例,开颅血肿清除98例,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12例,保守治疗15例。118例临床痊愈,治愈率94.4%。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4.8%。结论 小儿外伤性单纯硬膜外血肿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资料,其治疗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即开颅向肿清除术、锥颅血肿引流术及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5例SICH患者发病后48h进行动态CT检查,观察血肿的体积变化,血肿量平均增大33%或者6ml以上定为血肿增大。结果本组16例患者血肿增大,89例患者血肿未增大。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较高、平均动脉压较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影像学检查示白质疏松及初始血肿体积较大的SICH患者易发生早期血肿增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优势比为3.683,95%可信区间为1.057~12.837,P〈0.05)、头部CT示白质疏松(优势比为4.665,95%可信区间为1.437~15.129,P〈0.05)是SICH患早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ICH患者早期血肿增大与诸多因素相关,人院后动态头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5.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创伤后颅后窝血肿发生率很低,一般只占全部颅内血肿的5%左右,而以硬膜外血肿多见。本文就本院1993年至2003年37例颅后窝硬膜外血肿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例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予以保守治疗。结果患者治愈出院,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复查CT斜坡区血肿完全吸收。结论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少见,熟悉其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我科自1976~1991年收治的91例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进行了分析。总病死率为5.5%。头痛、呕吐、意识恶化、贫血是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常见表现。适时的CT检查对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有极重要意义。患儿的预后与其术前意识水平、年龄及有无脑挫裂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4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traumatic posterior fossa epidural hematoma,TPFEH)是一类并不多见的硬膜外血肿,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0.13%。由于此类血肿早期缺乏特有的临床征象,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病情常可急剧恶化,危及生命。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存活率,笔者对48例TPFEH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后早期血肿增大可独立预测其不良预后。本文从早期血肿增大的发生率、对预后的影响、血肿增大相关临床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分子信号及rFVIIa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0.
成年人大量硬膜外血肿是指成年人颅脑损伤后,由于颅骨骨折或血管受损破裂而在硬膜外与颅骨内板之间形成的血肿,血肿量超过30ml,并产生对周围脑组织压迫和颅内高压等临床症状.我院从2003-12~2008-12共收治32例成年人大量硬膜外血肿,诊治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28例,女4例,年龄28~66岁,平均40岁,所有病人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其中车祸伤26例,坠落伤2例,打击伤4例. 1.2 临床表现 病人发病后在0.5~48h来院就诊,入院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脑脊液耳漏,甚至昏迷.入院时GCS评分:3~5分2例,6~8分5例,9~11分19例,12~15分6例.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跨窦小骨窗颅骨切开术(小骨窗手术)与幕上-幕下联合颅骨切开术(常规手术)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共67例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清除血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旁血肿残留量、颅内压变化、静脉窦通畅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时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小骨窗手术组患者术后窦旁血肿残留量[(1.40±1.60)ml对(3.50±2.10)ml,P=0.000]和住院时间[(13.40±5.70)d对(17.30±7.00)d,P=0.015]减少,术后颅内压[1 d:(164.40±33.30)mm H2O对(198.60±49.30)mm H2O,P=0.002;3 d:(185.90±47.80)mm H2O对(226.30±81.60)mm H2O,P=0.017;7 d:(154.70±52.50)mm H2O对(198.30±84.20)mm H2O,P=0.014]降低,术后静脉窦通畅率提高(87.50%对65.70%,P=0.037)。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4,P=0.909)。结论跨窦小骨窗颅骨切开术可有效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尤其是窦旁血肿清除较彻底,可有效解除静脉窦受压、改善静脉窦回流障碍、降低颅内压,是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的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 方法 总结珠江医院骨科自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SSEH患者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随访情况.12例患者中采用经椎管减压血肿病灶清除术10例,非手术治疗2例.所有患者均随访6-18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发病后均表现为受累肢体肌力丧失或减弱、大小便功能障碍.手术治疗患者中2例术后受累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8例患者除大小便功能略微改善外,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无恢复.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结论 SSEH进展迅速,脊髓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时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是SSEH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颅脑创伤急性期双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影像特点,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常见的有3种情况:中线部位跨矢状窦血肿(5例),双侧对冲部位血肿(6例)以及一侧硬膜外血肿术后对侧迟发血肿(3例),均于伤后48h内诊断。患者入院时GCS13~15分8例,9~12分1例.≤8分5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一次手术7例,二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5例。除2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外,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头颅平片对预测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有重要意义,动态CT扫描是及时发现血肿并观察其变化的重要手段:双侧硬膜外血肿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急性幕上硬膜外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应选择的骨瓣大小。方法共191例急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患者分别采取3 cm小骨窗(67例)、5 cm小骨窗(61例)和常规骨瓣(63例)开颅血肿清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范围、残留血肿量和术后中线移位、环池结构。结果 191例患者中血肿最大径≤8 cm 47例、8~10 cm 106例和10 cm 38例。血肿最大径≤8 cm时,与常规骨瓣组相比,3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小(t=-3.370,P=0.002)、手术时间短(t=-14.469,P=0.000)、术中出血量少(t=-9.310,P=0.000);与3 cm小骨窗组相比,5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大(t=-2.331,P=0.026)。血肿最大径8~10 cm时,与常规骨瓣组相比,5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小(t=-4.248,P=0.002)、残留血肿量少(t=-2.083,P=0.041)、手术时间短(t=-10.715,P=0.000)、术中出血量少(t=-10.828,P=0.000)。血肿最大径10 cm时,与常规骨瓣组相比,5 cm小骨窗组血肿清除范围小(t=-3.125,P=0.003)、手术时间短(t=-2.948,P=0.006),但残留血肿量增加(t=3.478,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骨窗缘可操作视角与骨窗大小(rs=0.330,P=0.000)和血肿最大径(rs=0.177,P=0.003)呈正相关,与血肿厚度呈负相关(rs=-0.678,P=0.000)。结论在有效清除血肿并取得满意影像学和临床康复前提下,为达微创手术效果,急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最大径≤8 cm时,血肿量≤50 ml者可选择3 cm小骨窗、50 ml者可选择5 cm小骨窗;血肿最大径8~10 cm时,可选择5 cm小骨窗;血肿最大径10 cm时,可选择常规骨瓣(骨瓣长径≥6 cm)。  相似文献   

16.
GCS 3~5分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救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GCS3~5分特重型颅脑伤中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救治方法。方法脑外伤致GCS3~5分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共28例,其中A组10例采用单纯血肿清除术,B组18例采用血肿清除及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行小剂量多次脱水以及扩血管药物、高压氧等治疗。术后24h复查CT。结果A组病人均出现严重脑梗塞以及脑水肿,死亡9例(90%),B组病人也全部出现脑水肿,其中10例出现脑梗塞。但大部分病例较A组程度轻,严重脑梗塞以及脑水肿6例(33%)均死亡。结论GCS3~5分特重型颅脑伤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术后脑水肿及脑梗塞发生率极高.故应行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给予小剂量多次脱水及血管扩张药等,可明显降低病人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CS≥8分小儿外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89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经头颅CT确诊,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44例,锥孔后应用尿激酶加生理盐水灌注引流治疗;治疗组(B组)45例,锥孔后应用尿激酶加自体血清灌注引流治疗。结果B组患者的硬膜外血肿清除速度及GCS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该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典型,需结合头颅CT确诊。锥孔后尿激酶加自体血清灌注引流能更快地清除血肿,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卒中常规磁共振成像血管内高信号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明确常规磁共振对于血管高信号的展示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12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检查。结果 我院神经内科共收住急性脑梗死患者280例,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血管内异常信号患者共26例,出现率为9.29%。前循环异常信号14例,其中颈内动脉高信号11例,大脑前动脉高信号2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高信号1例;在颈内动脉血管内高信号11例患者中,MRA证实14支颈内动脉血管狭窄,对血管病变的特异度100%,敏感度78.6%;后循环共12例,其中椎动脉高信号5例,基底动脉3例,基底动脉合并椎动脉高信号4例;1例患者未行MRA检查,11例患者MRA证实14支血管存在病变,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内高信号11例,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78.5%。结论 常规磁共振序列对于血管内高信号的展示具有很高的临床特异度,其血管病变与MRA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锥颅血肿抽吸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5-2013-08我院就诊的外伤性颅脑损伤并颅内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肿清除的方法不同分为给予锥颅血肿抽吸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观察组和仅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肿彻底清除率、昏迷状况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彻底清除率(98.33%)、FM 评分(50.7±7.3)、BI评分(75.1±12.3)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GCS评分(7.8±1.2、5.7±1.0、3.4±0.7)低于对照组。结论锥颅血肿抽吸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有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患者昏迷状态和机体康复情况,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骑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可归为一组特殊类型硬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病情发展、手术方式均与其它种类不同,术中出血凶猛、死亡率高。特别是顶部骑跨矢状窦硬膜外血肿,在血肿较小时,常规轴位扫描可见不到血肿,即使有血肿显示.也很难窥其全貌.不出现常见的双凸形高密度影,易发生漏诊或误诊。2001年-2006年我科收治13例骑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病例。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产生机制、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