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1):2638-2638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APL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400个有核细胞。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L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因此,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也是预防白血病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对其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vWF,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白血病患儿化疗前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但血浆vWF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而D-二聚体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vWF、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急性白血病(acure leukemia,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37例AL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①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二聚体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② 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APTT、Fbg及D-二聚体是AL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的相关因素,以便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DIC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确诊并发DIC46例,将确诊DIC前3~5d可能相关的17个因素与未发生DIC患者比较。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计数、M3在两组中所在比例差异显著(P<0.01),D二聚体含量、血浆组织因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个因素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脂、血糖、肌酐、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年龄、性别和体温等因素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白细胞计数升高及D二聚体、血浆组织因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水平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以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M3)患者应注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r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意义。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6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分组比较。结果:(1)APL-初诊组PLT、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PL-CR组各项纤溶及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3)动态监测APL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发现,APL-CR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早于获得CR的时间,而且凝血指标的恢复早于纤溶指标的恢复。结论:凝血及纤溶指标的监测,对AP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积极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障碍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非淋白血病(ANLL)的1个亚型(M3)。1956年Hillestad报告3例急性白血病有异常早幼粒细胞、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严重出血,命名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此后APL凝血障碍被许多学者所重视。本文对APL凝血障碍有关的新近研究作一综述。一、凝血障碍的发病机理导致凝血系统激活的最初病理生理学还未完全澄清,目前认为出血倾向主要是异常早幼粒细胞颗粒中释放出促凝物质引起DIC的结果,纤溶酶原所致原发性纤溶,弹性酶样蛋白酶消化凝血因子也起一定作用。Guarini等研究ANLL完整和溶解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促凝血活性(PCA),发现有DIC者显著增高,M3、M5型PCA活性高达90%;M1、M2、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肿瘤、肺部感染、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和预后估计方面有重要意义,综述如下。1 D-二聚体的形成 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形成D-二聚体碎片。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是血栓已被溶解的直接证据。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标志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和特异指标。FDP的敏感性高,D-二聚体的特异性强,二者配合,可提高对DI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林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360-2361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的改变而形成高凝状态或者出血,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检测了31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探讨其在AL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纤溶异常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纤溶异常研究胡炯沈志祥仇倩瑶王学锋王鸿利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常见临床症状。通常认为APL的出凝血异常主要是并发DIC,但近年的研究提示,纤溶系统异常是APL另一主要特征。我们通过了对纤溶指标的系统检测和动态观察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l500全自动血凝仪对6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AT)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及D-二聚体(D-D)定量检测,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患者组各期(治疗前、治疗中、复发期)AT、PLG、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0.01),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是导致AL出血的重要原因,可随病情好转逐渐改善,AT、PLG、D-二聚体在指导治疗和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对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作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高D-二聚体与恶性肿瘤存在密切的关系。纤溶活性的改变与肿瘤患者病情的变化有一定关系。近年来有文献报道[1-2],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指标的异常,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含量常预示着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稳定而特异的降解产物 ,是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之一。广泛应用于出血凝血方面疾病的检查。最近我院开展了 D-二聚体的检测 ,并对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对照组 2 0例 ,年龄 2 5~ 6 5岁。均为健康体检人员。肝硬化组 2 4例 ,年龄 4 0~ 6 0岁。急性白血病组 18例 ,年龄 18~ 5 7岁 ,其中原始粒细胞未分化型 6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8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例。术后组 2 0例 ,年龄 31~ 6 2…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D-dimer,D-D)是反映已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是血栓性疾病的唯一标记物,它能有效地确定有无稳定的纤维蛋白存在.它的生成或增高反应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中的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的活性及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1].近年来,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已成为排查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作为溶血栓治疗的动态监测指标[2].但是不同的检测方法D-二聚体结果通常不一致[3],现将本院两种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纤溶功能变化特点。方法对57例儿童与成人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纤溶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D-二聚体血症或与高白细胞(WBC)、T系ALL、成人患者相关;D-二聚体大于0.5μg/mL时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值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ALL患者纤溶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其D-二聚体与FDP值来体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前列腺癌疾病进展评估的意义。方法测定32例前列腺癌患者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估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监测前列腺癌病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前列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并且前列腺癌伴骨转移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不伴骨转移者,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低危组,提示纤溶功能障碍的情况随前列腺癌进展而加重。结论 D-二聚体在前列腺肿瘤中可以反映纤溶功能的过度激活,还可以反映疾病的进展情况,建议将其作为疾病分期、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中的运用,APL得到了更好的治疗,目前通过多药联合治疗,APL的5年存活率已达到70%左右.但APL患者在初发的时候往往存在严重的出凝血机制障碍,这是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鉴别APL患者并发DIC和原发纤溶亢进,正确指导治疗和节约医疗费用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测定活化的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同时结合D-二聚体和其他常规凝血指标检测,探讨其应用价值,为临床APL的这两种凝血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浆 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在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84例卵巢癌患者和25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分析凝血功能水平、血浆 D-二聚体水平,评估手术前血浆 D-二聚体水平在监测卵巢癌病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卵巢癌组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对照组(P <0.01);并且卵巢癌Ⅲ~Ⅳ期患者 D-二聚体及 FBG 水平均高于卵巢癌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卵巢癌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随病情发展呈现加重趋势。结论 D-二聚体在卵巢肿瘤时可以反映纤溶功能的过度激活,提示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效果。D-二聚体水平在卵巢癌发生血栓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提高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