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50岁以上未接受过治疗的原发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比较不同性别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测定被检者腰椎L1-L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并收集相关骨代谢指标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PTH、25OHD、血钙、血磷。结果共纳入住院患者223例,骨量减少142例,骨质疏松81例。中位年龄70岁,男性66例,女性157例。女性骨质疏松比例显著高于男性,腰椎L1-4和全髋骨密度T值低于男性,而股骨颈骨密度T值在两性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骨钙素和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PTH、25OHD、血钙、血磷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三部位骨密度T值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与骨代谢指标、绝经年龄没有显著性相关。男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T值与年龄负相关,与血钙水平呈正相关,全髋骨密度T值与β-CTX呈负相关,与血25OH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住院患者中,女性全身骨量丢失更严重,男性骨量丢失主要在股骨颈。男性骨量降低与血钙和25OHD降低有关,女性患者骨代谢比男性更活跃,其骨量降低主要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1)腰椎正位总体、腰椎侧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各部位BMD均在20~29岁年龄组最高,29岁之后随增龄而缓慢下降;40~6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无显著差异.(2)除腰椎侧位BMD外,吸烟组其他各部位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两组之间的sNTX无显著差异.(3)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位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骨矿物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6例及非骨质疏松症患者92例,根据BMD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症组(106例)、骨量减少组(57例)和骨量正常组(35例)。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BMD及血清铁调素、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桥蛋白(OPN)、Ⅰ型原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铁调素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铁调素水平及腰椎BMD、股骨颈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且骨量减少组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血清PⅠNP、OPN、β-CTX、OC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减少组血清PⅠNP、OPN、β-CTX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铁调素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最佳临界值为35.0μg/L,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57.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铁调素与年龄、PⅠNP、OPN、β-CTX、OC均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无论是校正年龄,还是校正年龄和体重,铁调素与PⅠNP、OPN均呈负相关(P0.05),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降低,且与年龄、骨代谢指标和BMD相关。  相似文献   

4.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择60例样本,分为2型糖尿病组、年轻对照组和同频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DEXA)测量其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男性2型糖尿病患腰椎BMD显低于年轻对照组,腰椎和髋部BMD显低于同龄对照组,而同龄对照组与年轻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无显差异。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易合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aral density,BMD)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纳入505例绝经后女性,其中T2DM住院患者305例,非糖尿病对照者20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腰椎(第2至第4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同时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组患者的血清OC水平显著降低(P<0.05),腰椎、股骨颈、全髋的BMD及体质量指数显著增高(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和糖尿病病程后,血清OC水平与腰椎及全髋的BMD间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血清OC水平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腰椎及全髋的BMD密切相关,随着OC水平的升高,BMD呈下降趋势,提示血清OC水平可作为早期筛查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结合血清OC水平和BMD能更好地预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择 60例样本,分为 2型糖尿病组、年轻对照组和同龄对照组,采用双能 X线骨密度吸收法(DEXA)测量其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男性 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 BMD显著低于年轻对照组,腰椎和髋部 BMD显著低于同龄对照组,而同龄对照组与年轻对照组各部位 BMD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男性 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将277例女性T2DM患者分成A组(50岁)、B组(50~70岁)、C组( 70岁)。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所有患者腰椎及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值,并测定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等生化指标。结果 277例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为50. 2%,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C组腰椎及左侧股骨近端BMD较A组、B组均显著下降(P 0. 05),B组各部位BMD较A组显著下降(P 0. 05)。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随年龄增长而增加,C组较A组、B组显著升高(P 0. 05);骨代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C组较A组显著升高(P 0. 05);C组甲状旁腺素(PTH)较A组、B组显著升高(P 0. 05);血磷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C组较A组、B组显著下降(P 0. 05)。女性T2DM患者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与年龄、病程呈显著负相关(P 0. 05),L_1~3、Neck、Torch、Ward's部位的BMD与β-CTX呈显著负相关(P 0. 05)。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与25羟基维生素D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_1~4、Neck、Torch部位BMD与BMI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_1、L_3、Neck、Ward's部位的BMD与血磷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女性T2DM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而年龄、β-CTX、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是女性T2DM患者髋部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T2DM患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吸收代谢指标升高,需关注50岁以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老年男性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72例(男性组)、老年女性KOA患者60例(女性组),检测两组的BMD及男性组生活方式情况、血生化指标、骨代谢指标、双膝数值化X射线、KOA WOMAC(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评分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男性组BMD高于女性组(P=0.002),骨量变少率低于女性组(P〈0.001);②男性组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股骨干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Wards三角BMD值最低,腰椎BMD值最高;③喝牛奶、户外运动在男性骨量正常组高于骨量变少组(P=0.031,0.002);④骨量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ALP)高于骨量减少组和OP组(P〈0.01),骨钙素(OC)高于OP组(P=0.01);⑤老年男性KOA的BMD与体质量指数(BMI)、OC呈正相关,与年龄、LDL-C呈负相关。结论老年男性OA较老年女性OA患者更少伴发OP,老年男性OA患者喝牛奶、户外运动者更不易伴发OP,LDL-C越高、年龄越大越易患OP,老年男性OA伴发的OP主要是成骨细胞活性减低所致,属低转换型,在诊治男性OA过程中更应关注OP。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临床资料。方法使用美国 GE 公司双能 X 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合肥地区1002例20~79岁正常人群前臂(桡骨全部)、股骨颈、腰椎(L2-4)的 BMD,并对其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运动、吸烟、饮酒等)进行调查和评分,然后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合肥地区男女性骨密度达到骨峰值后随年龄增长而骨密度下降,女性从50岁开始骨密度显著降低,男性骨密度无明显加速下降期,男女性骨密度累计丢失量股骨>前臂>腰椎,男女性从50岁开始,骨质疏松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各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股骨颈骨密度值与平时饮食嗜盐量有高度相关,与平时运动量、性别有相关性,与吸烟、饮酒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合肥地区男女性骨密度达到骨峰值后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降低,不良的生活方式对骨质疏松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的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确诊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7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更年期骨密度正常妇女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磷、血钙、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密度(BMD)以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NBAP)、骨钙素(OC)、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ICT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腰椎BMD、股骨颈BMD、PTH、OC、NBAP、ICTP、TRACP-5b、IL-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与腰椎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而与年龄、BMI、PTH、OC、NBAP、ICTP、TRACP-5b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年龄、BMI、腰椎BMD、股骨颈BMD、PTH、OC、NBAP、ICTP、TRACP-5b是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血清IL-33水平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清IL-33水平异常能够反映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疾病情况,是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和骨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睾酮(T)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60~90岁老年男性111例,分为MS组(61例)和非MS组(50例)。测定T、N-MID骨钙素(N-MID-OC)、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血清β-胶原特殊系列(β-CTX)水平,同时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左前臂、左髋部及腰椎的BMD,分析血清T水平与BMD及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MS组的T、N-MID-OC、PINP、腰椎、髋骨及桡骨BMD水平均低于非MS组(P<0.05),β-CTX高于非MS组(P<0.05),且随着MS组分的增加,血T、N-MID-OC、PINP水平及腰椎、髋部、桡骨BMD平逐渐下降,β-CTX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T与N-MID-OC、PINP及腰椎、髋部、桡骨BMD呈正相关,与β-CTX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男性MS患者中血T水平与BMD及骨转换指标密切相关,低T水平可作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OP)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血清瘦素水平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94名血液透析患者均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计算股骨颈和腰椎骨的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放射免疫检定法测定甲状旁腺素(PTH),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结果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明显高于男性患者(t=2.44,P<0.05),且女性患者血清瘦素和PTH、β-CTX、BAP均呈负相关(r分别=-0.58、-0.23、-0.37,P均<0.05),男性患者血清瘦素和PTH、β-CTX呈负相关(r分别=-0.41、-0.45,P均<0.05)。所有患者的血清瘦素与骨密度相关性不明显(r分别=0.06、0.06,P均>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女性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血清瘦素与骨代谢呈负相关;男性患者中血清瘦素与骨代谢中的骨吸收负相关,而与骨形成无关。所有患者的血清瘦素与骨密度相关性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骨显像了解骨质疏松状况.方法:18例患者,男5例,女13例,年龄50~8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骨显像与骨密度检查均取第L1~L4和股骨颈,并勾画感兴趣区(ROI),然后分别测定各部位ROI放射性计数和骨密度值,计算骨显像各部位ROI值与同侧股骨中段ROI值的比值,观察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显像L1~L4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呈显著相关,而且,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的ROI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股骨颈的ROI比值与其骨密度无显著相关.骨显像L1~L4的ROI比值与其相应部位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放射性核素SPECT骨显像腰椎ROI比值与其对应部位的骨密度值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可通过其反映腰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骨折初期患者的术前骨转换指标,研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骨折患者以及不同性别和不同骨折部位骨转换指标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入院的骨折48 h以内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或髋部骨折患者216例,其中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髋部骨折118例,于入院第二天清晨对患者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 D]、骨钙素(O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检测,按性别、骨折部位及有糖尿病和无糖尿病分组,比较组间的25 (OH) D、OC、β-CTX和PTH的差异。结果①男性患者62例,平均年龄(68.371±12.194)岁;女性患者154例,平均年龄(75.403±12.360)岁。糖尿病患者36例,平均空腹血糖水平(8.956±4.223) mmol/L;非糖尿病患者180例,平均空腹血糖(6.175±1.608) mmol/L。②OC和β-CTX在不同性别骨折患者、以及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亚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骨折患者OC和β-CTX显著低于女性骨折患者(P<0.05);男性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亚组OC和β-CTX显著低于非糖尿病亚组(P<0.05),但是不同骨折部位(髋部骨折亚组和胸腰椎骨折亚组) OC和β-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亚组OC和β-CTX显著低于非糖尿病亚组(P<0.05),与男性一样在不同骨折部位亚组OC和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96.3%的患者存在25(OH) D缺乏情况,女性髋部骨折亚组患者25(OH) D显著低于胸腰椎骨折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女性患者髋部骨折亚组PTH水平显著高于胸腰椎骨折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男性患者而言,血清PTH水平在不同骨折部位(髋部骨折亚组和胸腰椎骨折亚组)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糖尿病亚组和非糖尿病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骨折患者骨转换低于女性骨折患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糖尿病骨折患者骨转换低于非糖尿病骨折患者,但是不同骨折部位患者OC和β-CTX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胡继红  成金罗  叶新华  凌琰 《临床荟萃》2012,27(5):379-381,385
目的 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aibete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2 215例T2DM患者(男1 142例,女1 073例)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转子内区(Inter),髋部总体(Htot)和华氏三角(Wa rd) BMD.结果 ①中老年T2DM患者L1~4、Neck、Troch、Inter、Htot和Ward BMD在3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测量部位中Ward区BMD绝对值最低,是BMD变化的敏感的区域.②女性各测量部位BMD均低于男性(P<0.01).男女L1~4、Inter、Htot、Neck、Troch、和Ward区BMD分别为0.88(0.10) vs 0.78(0.22)、1.12(0.19) vs 1.00(0.23)、0.96(0.16) vs0.83(0.15)、0.82(0.15) vs 0.73(0.18)、0.69(0.14) vs 0.57、0.60(0.18) vs 0.52(0.22).③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4组后比较BMD,随着BMI值的增加,各测量部位BMD呈上升趋势.结论 中老年T2DM患者BMD骨峰值出现在30~40岁.T2DM患者女性BMD值在各个测量部位均低于男性.各部位BMD随BMI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侯东哲  张颖  李毅 《临床荟萃》2012,27(11):927-929
目的 研究卒中后偏瘫患者健侧与患侧股骨颈及腰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与下肢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65例,男95例,女70例,其中脑梗死129例,脑出血36例.于患者发病14天内及病后6个月及12个月,应用双能X线骨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 ray absorptionmetry,DEXA)分别对其腰椎度双侧股骨近段进行骨密度检测.同时评定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用功能性运动量表评分(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评估下肢功能,应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评估平衡功能.结果 发病14天内、6个月及12个月BI(43.7±13.2)分、(59.4±29.0)分、(75.9±42.3)分;FAC(1.7±0.6)分、(2.7±0.9)分、(3.3±1.8)分及Berg(29.8±13.8)分、(42.8±10.3)分、(46.9±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4天内股骨颈骨密度患侧与健侧(0.817±0.161)g/cm2、(0.812±0.157)g/cm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6个月股骨颈骨密度(0.711±0.179)g/cm2、(0.789±0.169)g/cm2及12个月(0.710±0.1670)g/cm2、(0.796±0.183) g/cm2患侧骨密度较健侧减低(P<0.05);患侧股骨颈不同阶段骨密度比较:发病14天较发病6个月及12个月,患侧骨密度均有减低(P<0.05),发病6个月较12个月骨密度值无明显变化(P>0.05);健侧不同阶段股骨颈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骨密度与BI、FAC及Berg评分相关,即各时期骨密度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相关(P<0.05).结论 偏瘫后腰椎及健侧与患侧股骨颈骨量均减少,主要发生在6个月内,患侧较健侧严重,且与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INTRODUCTIONItisacceptedconclusionthattype1diabetescaninducedecreaseofbonemineraldensity犤1犦,butitisunderdiscussedwhethertype2diabetescaninducedecreaseofBMD.InordertoobservechangesofBMDintype2diabetespatients,weevaluateBMDoflumbarvertebraL2-4andproximalfemurintype2diabetespatientsbyusing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EXA)andcomparedwithnormalcontrolwiththesamesex,age,weight.MATERIALSANDMETHODSMaterials63casesoftype2diabeteswerecamefrompatientsreceivedfrom…  相似文献   

18.
贾育松  张若鹏 《临床荟萃》2010,25(9):747-749,753
目的 通过测量兰州市区1865例次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定本地区汉族、回族BMD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比较研究汉族、回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使用X线骨密度仪(prodigy DPX-NT型美国GE-Luner公司)测定兰州市区20~75岁以上的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腰椎和股骨BMD,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一年龄组,得出BMD均值、标准差.结果 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各部位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略有不同,腰2~4椎体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基本在30~35岁左右达到骨峰值,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股骨颈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大转子骨峰值在20~25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Ward三角区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但多数均在40岁前随骨量逐渐增加而达到骨峰值.其后随年龄的增长BMD降低,女性BMD在50岁后加速下降.男性无加速下降的趋势.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兰州市区汉族、回族各年龄段BM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今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研究提供了客观数据和比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范斌  张萍  李晓玉 《临床荟萃》2012,27(24):2142-2144
目的 探讨非那雄胺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服用非那雄胺分为非那雄胺组及未服用非那雄胺组(对照组).其中非那雄胺组168例,对照组176例.采集两组患者下述临床资料: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血清钙(Ca),血清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3(25(OH) VD3),骨代谢指标包括:总骨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 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骨钙素(OC).骨密度(g/cm2)包括:腰椎(L1~4),股骨颈,股骨大粗隆,股骨全部.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非那雄胺组在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那雄胺组中,按年龄分组,各亚组中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那雄胺组中,按应用非那雄胺时间分组,各亚组中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那雄胺对于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高龄患者及长期服用非那雄胺对骨代谢及骨密度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