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肺癌是全球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新近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肿瘤演进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过程,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乃至"干性"等密切相关。1 EMT概念EMT是上皮细胞失去上皮特性获得间质细胞表型的一种生物现象。EMT发生后,细胞间连接蛋白及上皮特异性蛋白表达下降,如E-钙黏蛋白(E-cad)、β-连锁蛋白等;同时伴随间充质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增高,如波形蛋白(vimentin)、N-钙 相似文献
2.
腹膜纤维化是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其关键步骤是腹膜间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编码RNA在腹膜间皮细胞EMT过程中有重要调控的作用。本文对非编码RNA在腹膜间皮细胞EMT中的研究发现进行综述,总结micro RNA和lnc RNA作为腹膜纤维化的诊断预测和治疗靶点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4.
张斌陈凯向晓辉许威夏时海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2):185-187
上皮间质转化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与肿瘤细胞获得迁移与侵袭能力、上皮细胞发生纤维化密切相关,在肿瘤和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依赖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在上皮间质转化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类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存在交互影响且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就不同类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被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终共同通道[1]。细胞因子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TGF-β)可能是最主要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大量证据表明TGF-β的增多与组织纤维化存 相似文献
6.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上皮-间质转化是肾间质纤维化的关键环节。线粒体是调控机体内环境稳态平衡的重要细胞器,其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三磷酸腺苷,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质量控制通过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及线粒体生物合成调控肾间质纤维化。本文就线粒体质量控制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病变与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9个月的患者,检测肾功能,移植肾行穿刺活检,按照Banff 1997慢性评分标准分为2组:第1组和第2组.然后取病理切片进行各项免疫组化检测,观察间质内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行比较分析.结果:第1组有22例患者,第2组有16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第2组血肌酐高于第1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组中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第2组;而第2组中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率高于第1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过程中,上皮间充质转化与其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出现较高表达的波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纤维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8.
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早期的胚胎发育及后期的组织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与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1,2]。肿瘤EMT发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下调或沉默,被认为是上皮细胞获得侵袭/转移能力的先决条件。肿瘤EMT的发生包 相似文献
9.
10.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了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其主要症状为痛经、腹部包块和不孕。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疑难病之一[1],其形态学表现多为良性,但也有与恶性肿瘤相似的性质,如细胞种植、侵袭和远处转移[2]。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早期不易诊断,常伴有远端转移,预后极差.上皮间质转化是肿瘤细胞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非编码RNA能以多种方式参与调控前列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恶性转移.该文主要对3类非编码RNA调控前列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作一综述,旨在对其进行深刻阐述与总结,并为寻... 相似文献
12.
肾间质纤维化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CleF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肾活检标本CTGF和α-SMA的表达。结果CTGF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一些肾间质细胞胞浆,并且随间质病变的加重,表达量增加,范围增大;α-SMA在病变肾间质区域表达增强,一些管腔破坏和萎缩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可见表达,阳性分布区域与CTGF相似。肾小管间质中CTGF、α-SMA表达量之间呈正相关,CTGF和α-SMA表达量与肾间质纤维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TGF可能通过促进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而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CTGF的表达上调对肾脏疾病有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黏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胞质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与酪氨酸激酶2(proline 2 rich tyrosine kinase2,PYK2)及细胞黏着激酶β(cellular adhesion kinaseβ,CAKβ)组成黏附斑复合物家族(focal adhesion complex family)[1],主要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可以导致胃黏膜病变,产生肠化生,最终形成胃癌。Hp导致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学术界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首先,Hp对EMT促进作用通常是由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 CagA)造成的。作为Hp首要的毒力因子,CagA可以促使Hp通过自噬、炎症、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等促进EMT形成;其次,EMT的发生也涉及受CagA影响的一些受体及因子,如CD44、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此外,Hp促进EMT还包括某些信号通路发生信号传导改变,目前已知的受调控的通路有NF-κB、TGF-β/Smad、PI3K/AKT通路等。本文尝试对Hp导致EMT的机制做一综述,试图阐明其机制,为Hp防控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5.
16.
<正>慢性间质性肾炎(CTIN)又称为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是以肾小管及间质慢性损害为主的慢性肾脏病。病因多为感染性、免疫性、中毒性、代谢性等,临床起病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而漏诊。CTIN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变化主要以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为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指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在宫腔外种植形成病灶,以盆腔慢性疼痛、不孕及进行性加重的盆腔粘连为特征,是一种妇科特殊疾病。近年来较为高发,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具有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混合特征,甚至发生恶变,其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增殖失控,与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有关,是激素依赖性疾病。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较为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wist 2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wist 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wist 2对胃癌细胞凋亡行为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wist 2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影响,胃癌细胞裸鼠成瘤实验检测Twist 2对胃癌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结果在胃癌组织中Twist 2的表达阳性率为(48. 35±5. 31)%,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Twist 2的表达阳性率(11. 26±1. 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 43±0. 33)%比较,抑制Twist 2细胞株的实验组细胞周期呈现凋亡增强趋势,细胞凋亡率升高为(15. 04±1. 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抑制Twist 2表达后,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下调,显微镜下观察Twist 2分布于胃癌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抑制Twist 2表达后,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减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135b-inhibitor组抑制Twist 2表达后可以减弱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移植瘤的生长趋势降低,同时成瘤后肿瘤总体体积相应减小,质量相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wist 2细胞分布差异可能与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有关,且可能通过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瞬时激活上皮间质转化,进而参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行为。 相似文献
19.
吴建龙刘建伟刘海丽郁葱颖申志华段庆华尹位红王海凤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8):1640-1645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并分析二者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大肠癌组织中MMR蛋白(MSH1,MSH2,MSH6及PMS2)及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MSH1,MSH2,MSH6及PMS2四种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全部表达判定为错配基因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结果:2 4 2例大肠癌中1 8 6例pMMR,MMR蛋白表达率为7 6.8 6%;56例dMMR,MMR蛋白缺失率为23.14%。且大肠癌中dMMR与发病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例右半结肠癌中31例dMMR(45.59%),118例左半结肠癌中18例dMMR(15.25%),56例直肠癌中7例d M MR(12.50%)。并且有淋巴结转移组和侵透肌层组dMMR要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及侵犯肌层组(P<0.05)。242例大肠癌中E-cadherin表达189例(78.10%),低于癌旁组织(9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表达38例(15.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大肠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及侵透肌层组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低于高-中分化大肠癌、无淋巴结组及侵犯肌层组(P<0.05)。而Vimentin的表达则相反(P<0.05)。发病部位上右半结肠癌E-cadherin的表达要高于左半结肠及直肠癌,Vimentin右半结肠癌的表达低于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P<0.05)。结论:错配修复蛋白状态和EMT过程与大肠癌的发生及进展有关,影响其预后,提示存在MMR蛋白缺失状态的大肠癌其EMT过程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对人胃癌细胞株HGC-27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 方法:体外用IL-6刺激培养HGC 27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标志分子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IL-6处理前后HGC-27细胞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 结果:IL-6能诱导HGC-27细胞向间质细胞样形态转化,多数细胞表现为类似成纤维状,部分细胞呈明显的梭形;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IL-6作用于HGC-27细胞后E-cadherin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而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IL-6作用HGC-27细胞后E-cadher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而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均<0.05);Transwell实验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IL-6作用后HGC-27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均增强(P均<0.01)。 结论:IL-6可诱导胃癌细胞发生EMT和进一步恶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