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桡、尺骨滋养孔和滋养动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测量了成对桡骨246侧,尺骨224侧,包括两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和周径。观察了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大小和方向。桡骨滋养孔呈单孔的占92.68%。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桡骨上、中1/3交界附近,指数平均为35.03;在横向上通常位于桡骨体前面(占64.84%)或前缘,部分滋养孔位于骨间嵴或桡骨后面。两侧桡骨滋养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对称的出现率为35.77%。滋养孔的口径中等,方向均通向近端。尺骨滋养孔具单孔的占89.29%。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尺骨上、中1/3交界略偏下方的邻近区域内,指数平均为37.98;在横向上通常位于尺骨体前面(占88.84%)或前缘,位于骨间嵴或后面者极少。两侧尺骨滋养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对称的有40.18%。滋养孔口径中等,但较桡骨者稍大,方向均通向近端。二、解剖桡、尺骨滋养动脉各100侧,测量了滋养动脉的长度、口径、起始高度,观察了它们的起点和行程。桡骨滋养动脉起自骨间掌侧动脉的最多(占71.84%),其次起自骨间总动脉、尺动脉、桡动脉及正中动脉。桡骨滋养动脉的长度平均1.80厘米,起始段外径0.84毫米,由起点至肘关节线的距离为8.58厘米。尺骨滋养动脉起自骨间掌侧动脉的占38%、尺动脉的占25%、尺侧返动脉的占28%,其余起自骨间总动脉和骨间背侧动脉。尺骨滋养动脉的平均长度2.24厘米,起始段外径0.87毫米,由起点至肘关节线的距离为6.76厘米。桡、尺骨滋养孔在横向上的位置,与滋养动脉的起点显示一定关系,发自骨间掌侧动脉的滋养动脉,多进入桡、尺骨前面、骨间嵴及其附近的滋养孔,起自其它动脉者多进入桡、尺骨前面和前缘的滋养孔。在事先经动脉注入造影剂的骨标本X线照片上,观察了桡、尺骨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以及骨膜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2.
胫腓骨滋养孔及滋养动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测量了成对的胫骨246侧,腓骨212侧,包括二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及周径。腓骨周径为胫骨周径的二分之一稍强。观察了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大小及方向。胫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都比较恒定,滋养孔无一例缺乏,二个或三个滋养孔亦很少见(1.63%);滋养孔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该骨的上、中1/3交界附近(指数平均值34.53);在横向上多位于胫骨的后面(95.22%)。两侧胫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都对称的较多(72.36%)。滋养孔的口径一般均较大,方向多通向远端(99.20%)。腓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显示变化较多。腓骨滋养孔缺乏的有2.36%,二孔以上的9.43%。腓骨滋养孔在纵向上分布弥散,位于该骨中1/3的最多(90.39%);在横向上多数集中在腓骨后面(57.64%)、内侧缘及内侧面。两侧腓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均对称的较少(16.98%)。滋养孔的口径一般较小,通向远端的占89.52%。二、解剖出胫、腓骨滋养动脉各100例。测量了滋养动脉的长度和口径,并观察了它们的起点及行径。胫骨滋养动脉的起点变化较多,起自胫后动脉的有67%。胫骨滋养动脉的长度平均4.57厘米,起始段的外径平均1.53毫米;其行径颇为恒定,穿通胫骨后肌的起始部,贴胫骨上1/3部的后面下行,然后进入滋养孔。腓骨滋养动脉均起自腓动脉,但起始高度则多变。腓骨滋养动脉的口径细小,行程亦短,其平均长度为1.1厘米,起始段外径平均0.9毫米;行经(足母)长屈肌与胫骨后肌间,入滋养孔。腓动脉发出的弓形动脉,穿(足母)长屈肌的起点,沿腓骨的背面行走,对腓骨骨膜的血液供应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股骨滋养孔及滋养动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测量170对股骨,共340侧,包括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及周径。观察了滋养孔,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都比较恒定。滋养孔无一例缺乏,但四孔和五孔滋养孔罕见。滋养孔在纵向上,多位于股骨的中1/3(71.50%);横向上多位于股骨后面(98.62%),两侧股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都对称的不多(7.06%)。滋养孔口径一般比较大。绝大多数(98.44%)的滋养孔通向近侧。二、解剖出股骨滋养动脉100例。股骨滋养动脉大多数起自股深动脉各穿支,发现部分滋养动脉由股深动脉终末支直接形成或由股动脉下段发出,长度平均为1.16 cm,外径平均1.51 mm。其行径较为恒定,居大收肌深面,多半在股骨粗线处进入滋养孔。三、经动脉造影的婴幼儿股骨标本X线照像上,观察了股骨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量了210对共420侧成人干燥上肢长骨标本,观察了各骨干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 1.肱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均较恒定,420侧中无一例缺如,其中以一孔者居多,占80.56%,距肱骨上端平均距离为15.77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肱骨的中1/3,占90%以上。在横向上分布多集中在内侧面和前内侧面,共占81%以上。肱骨滋养孔的方向均向肘。 2.桡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较肱骨更恒定,一孔者占97.10%,距上端距离平均为8.91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中1/3,占61.80%,上1/3者占36.90%,在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内侧面,共占79.15%。桡骨滋养孔方向全部向肘。 3.尺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和方向也较恒定。一孔者占94.30%,距上端平均距离为9.81厘米,多位于中1/3,占78.02%,位于上1/3者占21.80%,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前内侧面,二者共占76.26%。尺骨滋养孔的方向全部向肘。  相似文献   

5.
臂和前臂的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动脉干根据胚胎发育的不同情况,将340侧臂部动脉干分成双干型、单干型和过渡型三型。单干型共占87.06%,其中只一支肱动脉的占71.47%。浅肱动脉总的出现率为28.53%较欧美等人的高,其中浅肱动脉向下分成桡、尺动脉的最多占21.77%,而欧美等人浅肱动脉延续为桡动脉者和分叉成桡、尺动脉者极相近。340侧标本中浅桡动脉仅出现2侧。正中动脉向下延伸入手掌的在374侧标本中占3.74%。左右侧动脉干管径的差别自肘部向腕部递减,此外在肘部尺动脉的管径大于桡动脉,到腕部则相反。 2.动脉分支在330侧标本中,分析了肱深动脉和上尺副动脉的起源状况,以两支动脉分别单独起始的最多占47.88%。下尺副动脉起点与肱动脉分叉点之间的距离,平均约为7厘米(224侧)。尺返动脉的起点多接近骨间总动脉的起点,前、后尺返动脉分别起自尺动脉的,在225侧标本中占18.67%。有骨间动脉干的在330侧标本中占85.15%,其中骨间返动脉起自骨间总动脉或骨间后动脉的,分别占43.94%和41.21%。桡返动脉的起点多位于桡动脉近侧段1厘米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臂内侧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40侧成人上肢臂内侧皮瓣的血管、神经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如下:臂内侧皮动脉可来自尺侧上副动脉(45.3%±4.09)、肱动脉(25%±3.56)、肱深动脉(8.70%±2.32)、腋动脉(5.40%±1.86)。另外还来自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尺侧下副动脉以及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大圆肌的肌皮动脉等。尺侧上副动脉起端口径为1.73±0.06mm,它与尺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内侧头支伴行。臂内侧皮动脉来源可分四型:一源型占10.0%±4.74;二源型占52.50%±7.90;三源型占32.50%±7.41;四源型缺如;五源型占5.0%±3.45。臂内侧皮瓣的静脉主要是贵要静脉及其属支,末端口径4.76±0.25mm。臂内侧皮瓣的血管分支间互相吻合成微血管网。臂内侧皮瓣有臂内侧皮神经,在臂上部它的直径为1.24mm。臂后皮神经在臂部的直径为0.5~1.0mm。前臂内侧皮神经直径为2.26mm。对臂内侧皮瓣的血管和这个皮瓣的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肱深动脉通常起于大圆肌下方的肱动脉后内侧壁,起点距肱动脉起点距离约(1.47±1.10)cm[1]。肱深动脉起点高位变异,其外径较粗,类似变异见于旋肱后动脉续为桡侧副动脉,旋肱后、肱深、肩胛下和尺侧上副动脉共干高位起点异1例。  相似文献   

8.
臂内侧皮瓣的显微血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0个肢体上观察了臂内侧皮瓣的血供及肱动脉的分支。肱动脉共发出分支386条,其中纯皮动脉有67支(17.36±1.93%),纯肌动脉及肌皮动脉共186支(48.18±2.54%),混合动脉133支(34.46±2.42%)。混合动脉包括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2~3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值为2.22±0.14毫米,供应肱三头肌及臂内侧面上部和背面、外侧面的皮肤。尺侧上副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6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71±0.08毫米,供应肱三头肌长头、内侧头及臂内侧面中、下部的皮肤,主干长达5~7厘米,是臂内侧皮瓣的主要动脉。尺侧下副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18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50±0.07毫米,供应范围较小且偏下端。纯皮动脉的起点较分散,口径较小,平均为1.03±0.06毫米。肌皮动脉的数目虽较多,但只有肱二头肌肌皮动脉较粗大而恒定,约于胸大肌下缘下8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63±0.13毫米,它发出的皮动脉粗细不一。皮动脉的吻合十分丰富,肉眼均可见到。皮瓣的静脉与动脉伴行,多为二条。  相似文献   

9.
<正> 测量170对股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及周径。观察了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滋养孔无一例缺,但四、五孔罕见。纵向位于股骨中1/3占71.5%,横向位于后面占98.62%,两侧孔位置对称的不多(7.06%),孔通向近侧的占98.44%。表示孔位置的孔指数为:滋养孔至大转子最高点距乘100,除以骨长度。  相似文献   

10.
<正>在解剖1具成年女性右上肢标本时,发现尺侧上副动脉与中副动脉合干,再与桡侧副动脉共干起自腋动脉第三段和该共干在背阔肌腱止点稍上方起于腋动脉.起点外径为1.8mm.下行至背阔肌腱下缘(离共干起点0.7cm)处分为桡侧副动脉(外径1.6mm)和尺侧上副动脉与中副动脉合干(外径1.5cm).桡侧副动脉伴桡神经内侧斜向后下入桡神经沟,继穿臂外侧肌间隔并沿其浅面下行.尺侧上副动脉与中副动脉合干则伴  相似文献   

11.
在265侧肱骨的滋养孔和45侧的滋养动脉观察中,见到无例外的自滋养孔至髓腔都要经过一段斜行骨管。斜行骨管长度变异较大,范围0.7-5.3cm,平均长度2.41±0.97。滋养动脉的起始行程都有一定规律性可循,三角肌止端水平的远、近5 cm范围,内侧肌间隔前方,在寻找滋养动脉定位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桡动脉起自腋动脉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2 76侧统计 ,高位桡动脉占6 .15 % (17侧 ) ,其中 14侧起自肱动脉 ,3侧起自腋动脉。作者在教学中遇到 1侧桡动脉发自腋动脉 ,报道如下 :该标本为一老年男性的右侧头、颈、上肢。桡动脉的发出点与肩胛下动脉发出点齐平 ,略偏前方。发出部位位于臂丛内侧束与外侧束合成正中神经点之上。腋动脉发出肱动脉后 ,走行于合成点之后 ,而桡动脉则在走行于合成点之前。桡动脉起点外径 2 .1mm ,向下行于肱二头肌内侧 ,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肱动脉的前方 ,并在肘窝处逐渐向外侧方走行 ,达肱桡肌深面。高位桡动脉在臂部未见分支 ,进入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成人尸体73具共计146侧上肢的尺侧上副动脉起源和行径,起点高度,分支和分布以及其管径大小。结果尺侧上副动脉多数起于肱动脉(79.45±4.88%),口径多在1.1~2.5毫米之间(97.26±1.97%),距离胸大肌下缘31~60毫米居首应,支数以3~5支为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肱三头肌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改进臂中后部桡神经的显露方法。方法尸体标本31具(62侧),在臂中部将肱三头肌外侧头自臂外侧肌间隔上钝性剥离达肱骨,继续向内侧钝性分离肱三头肌外侧头,显露桡神经,观察肱三头肌外侧头和内侧头融合的位置、融合前二者分界是否清晰,观察肱三头肌内侧头起点和外侧头起点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肱三头肌内、外侧头融合近端与桡神经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处距离(6.7±2.6)cm,约在鹰嘴窝上缘水平,融合前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分界清晰。肱三头肌外侧头全部起自桡神经沟近端肱骨骨面的为79%(49侧),部分起自桡神经沟以远肱骨骨面的为21%(13侧),其中腱性的9例,肌性的4例。结论利用臂中部肱三头肌内、外侧头的解剖特点,可使臂后中部桡神经的显露更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5.
肱二头肌的副头又名额外头,是常见的肌变异之一。我们在60具成年男尸中,观察了116侧上肢,发现16侧有肱二头肌副头,占13.79±1.48%。其中左右对称出现者仅两侧,其余均为单侧。肱二头肌副头只有一个头的有15侧,占12.93%;两个副头的仅一侧,占0.86%。在有一个副头的15侧标本中,起于喙肱肌止点与肱肌起点之间骨面的8侧,起于胸大肌附近骨面的2侧,结节间沟的2侧,肱肌起点内缘与内侧肌间隔的1侧,肱骨大结节嵴1侧,三角肌粗隆外下方的一侧。在有两个副头的标本中,一头起自结节间沟与喙肱肌点处,另一头起于肱肌内缘与内侧肌间隔。关于副头的抵止:在16侧中,8侧到肱二头肌下段后面,4侧到该肌中部后面,3侧止于肱二头肌腱,1侧止于肱二头肌腱膜。肱二头肌副头的形态有宽扁形,圆柱形,长带状和细索状四类。其长度在6—15cm之间,平均为9.8cm,宽度在0.5—  相似文献   

16.
臂内侧皮瓣皮支血管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臂内侧皮瓣临床应用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8侧,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臂内侧皮瓣血管分布情况。结果:(1)尺侧上副动脉血管径粗,行程长,适宜作为臂内侧皮瓣的蒂血管;(2)尺侧上副动脉的皮支、尺侧下副动脉皮支和肱动脉直接皮支,3组血管皮支的数目与管径呈互补关系。尺侧上副动脉无皮支发出时,可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为蒂设计皮瓣;(3)臂内侧皮瓣的皮支分布呈"人"字形,在臂内侧下部,尺侧下副动脉的皮支与肱动脉直接皮支仍然在肌间隔的前侧,并且愈向远侧愈行向前;而尺侧上副动脉及其发出的皮支位于肌间隔后侧,且愈向远侧位置愈向后。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为蒂时,皮瓣稍偏向前设计与切取;以尺侧上副动脉为血管蒂时,皮瓣稍偏向轴线的后侧设计与切取。结论:(1)臂内侧皮瓣的血管蒂,首选尺侧上副动脉;(2)当尺侧上副动脉皮支细小或没有皮支发出时,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仍然可以设计与切取皮瓣。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带血供肱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着重观测肱骨上端及肱骨干滋养血管和骨膜血管的来源、分布、长度和外径;50根干燥成人肱骨,观察肱骨上端及肱骨干的滋养孔。结果肱骨上端外科颈周围平均有(7.7±2.0)个(4~12个)滋养孔,滋养支来自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肱骨干滋养孔1~3个,主要位于肱骨中段前内侧面,距内上踝(11.7±2.2)cm(6.5~17.0cm)。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肱动脉,长(2.6±0.7)cm(1.5~5.0cm),外径(1.3±0.6)mm(0.8~2.2mm)。结论选用旋肱前血管为蒂,可行肱骨上段移植,选用肱血管和肱深血管为蒂,可作肱骨中段移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50具成人尸体共计100侧肱深动脉的起点、行径、起始高度和分支情况,分布用两脚规测量了动脉的长度及外径。观察结果如下:一、肱深动脉的起点:根据肱深动脉的起点分为5型:1.单干型:以单干直接起于肱动脉者57侧57%。2.共干型:又分4个亚型:亚型A(肱尺型):肱深动脉与尺侧上副动脉共干18  相似文献   

19.
在38侧防腐后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和200侧东北出土的干燥成人胫骨进行胫骨骨膜血供研究的同时,观测了胚骨滋养孔和滋养动脉。现报告如下。 一、胫骨的滋养孔 在200侧胫骨上共发现滋养孔207个,1孔者193侧,占96.5±1.3%,二孔者7侧,占3.5±1.3%,距胫骨上端距离平均120.9±12.0mm,位于后面者199侧,占99.5±0.5%,仅有一侧位于其外侧面,距腔骨平台198mm。  相似文献   

20.
<正> 男性,童尸,身长108cm,教学标本。一、右侧腋动脉在第三肋上缘水平分为两大干——前外侧千和后内侧干。分叉处口径0.5cm。 (一)前外侧干延续为眩动脉,依正常行程,至桡骨颈水平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起始口径0.3cm,没有发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内上髁上方2.5cm水平发出一支尺侧下副动脉。 (二)后内侧干,长1.2cm,起始口径0.2cm。在紧邻肩关节囊下方,四边孔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